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有著簡潔明了的簡稱“一大會址”,包含三處珍貴的歷史遺存。坐落于上海市黃浦區(qū)興業(yè)路 76 號的這處舊址,始建于 1920 年秋,是一座磚木結構的舊式石庫門住宅建筑,坐北朝南,默默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華麗誕生。
我們搭乘地鐵,穿梭于上海熱鬧非凡的街頭巷尾,來到了興業(yè)路 76 號。這里,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搖籃。一幢青磚紅瓦的石庫門建筑,安靜地矗立在歷史的長河之畔,仿若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長者,靜靜訴說著往昔風云。我輕撫那扇沉重木門,仿若推開了一扇通往歷史深處的神秘大門,踏入那個波瀾壯闊的激昂時代,跨越了時空的界限。
28年后,這個青春的政黨,真的做到了。他們帶領著中國人民,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屈辱與苦難,迎來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中國。我站在會址的院子里,仰望著那片藍天,心中充滿了敬仰。那些年輕的生命,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改寫了中國歷史的乾坤,也改寫了億萬人民的命運。
參觀結束,我緩緩走出一大會址,心中感慨萬千。這里不僅是一個歷史的遺址,也是一份永恒的記憶,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那些年輕的革命者,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嶄新的中國。
今天,我們站在新的歷史新起點上,更應該銘記歷史,繼承和發(fā)揚那種革命精神力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在上海一大會址,我不僅參觀了一個遺址,更是觸摸了一段歷史,感受了一種精神。這里,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起點,也是中國人民走向光明的起點。讓我們銘記那些年輕的面孔,銘記那段青春的歲月,銘記那份永恒的誓言。 一大會址不僅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地,更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在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變遷。
如今,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更應銘記歷史,繼承和發(fā)揚先輩們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在上海一大會址,我不僅參觀了一個遺址,更是觸摸了一段厚重的歷史,感受了一種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這里,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起點,也是中國人民走向光明的起點。讓我們銘記那些年輕的面孔,銘記那段燃燒的青春歲月,銘記那份永恒的誓言。
一大會址,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地,更是全體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1961 年,它被正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滄桑巨變。走進這些會址,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與使命,追尋革命先烈的光輝足跡,銘記歷史,不忘初心。
全程參觀都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qū)崿F(xiàn),漫步在中共“一大”會址的展廳,恍惚間猶如跨越時空,親歷那改變中國歷史的拐點。展廳內(nèi)陳列著豐富的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文物,收集了大量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珍貴戰(zhàn)況資料,全面展示了中共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跡。大家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懷著崇敬之心去體會和銘記這些展品中承載的中國共產(chǎn)黨厚重的歷史與不朽精神。
縱覽整個紀念館,展覽廳共陳列革命文物、文獻和歷史照片 148 件。為了生動地再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展廳還按照中共“一大”會議室的原狀,精心開辟了蠟像室。蠟像館中的革命領袖栩栩如生,風采依舊,生動再現(xiàn)了那偉大的歷史時刻。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隆重召開,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巨輪從這一刻起揚帆起航。黨的一大,是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它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更是一種民族精神和青年精神的生動展現(xiàn),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強烈迸發(fā)。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滄桑巨變。從中共一大召開至今,轉(zhuǎn)眼已走過 100 多個崢嶸歲月。在血雨腥風中誕生,在硝煙彌漫中磨礪成長,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chǎn)黨逐漸熔鑄出一種執(zhí)著不屈、昂揚向上的偉大精神,并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一百年來,共產(chǎn)黨人前赴后繼,以無畏的勇氣和崇高的品質(zhì),不怕犧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中國夢實現(xiàn)的漫漫征途上,揮灑著青春與汗水,用辛勞詮釋著信仰的分量,奉獻著自己的所有。
走進位于老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號的一大會址,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那個紅色的起點。這幢沿街的磚木結構一底一樓石庫門建筑,承載著深厚的紅色歷史底蘊。青紅磚相間的清水外墻,古樸的黑漆大門,門楣上部精美的拱形堆塑花飾,處處透露出莊重與歷史的厚重。1920 年的秋天,這里曾是李漢俊、李書城兄弟的寓所,他們打通了房屋間的內(nèi)墻,將其打造成如今的模樣,人稱“李公館”。

民國十年(1921 年),李公館旁的白爾路(蒲柏路)延慶里 389 號內(nèi)遷入博文女校。同年 7 月 23 日至 30 日,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的代表們(包括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以及共產(chǎn)國際代表馬林等人),以“北京大學暑期旅行團”的名義入住博文女校,秘密匯聚在上海法租界李公館內(nèi),舉行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直到 1950 年 9 月,經(jīng)過多位歷史當事人的現(xiàn)場踏勘,上海市黃浦區(qū)興業(yè)路 76 號(原望志路 106 號)才被正式確認為一大會址。這里,不僅是一幢建筑,更是一段濃縮的歷史見證。
如今,我們走進這幢石庫門建筑,依然能深切感受到那份莊重與歷史的厚重。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仿佛在訴說著那個紅色的故事。除了豐富的紅色歷史介紹和相關紅色文物展出外,這里還充滿了科技感與互動感。例如,模擬會議場景的沉浸式體驗區(qū),還有寫留言卡拍照等有趣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大家可以盡情去體驗,感受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
永恒的起點,初訪上海中共一大會址。讓我們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用我們的青春和熱血,書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輝煌篇章。

編輯制作:
李進花,退休教師,經(jīng)常編導和擔任各類公益活動文藝晚會的主持人,多次參加省市朗誦比賽獲獎 。是一個熱愛有聲語言朗誦藝術、背景音像配樂的愛好者。是山東老年大學關工委走進學校,傳授經(jīng)典朗誦的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