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賦
文/劉正雙(湖北)
歲在甲辰,時維隆冬,寒氣凝霜,白雪紛揚。余漫行于蒼茫之野,顧盼四周,但見萬物凋零,山川寂寥,銀裝素裹,滿目凄涼。感時光之匆匆,嘆歲月之無情。遂援筆而賦之。
古人有云:“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斯言誠矣。夫冬者,四季之終,陰極之至,萬物閉藏也。山川靜默,人獸匿跡,寒風瑟瑟,吹落黃葉,白雪皚皚,覆蓋田原。觀其景也,則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銀裝素裹,分外妖嬈。聽其聲也,則風聲呼嘯,雪落無聲,若柳絮之因風起,似鵝羽之漫天飄。遠觀之,山川草木,皆被其白;近視之,原野村郭,盡失其色。鳥雀無聲,獸蹤難覓。此乃冬之景也,凄清而壯美,寂寥而深邃。
夫冬之來者,必有先兆。先是北風漸緊,寒氣逼人。繼爾小雪飄飄,輕盈如羽。再爾雪舞蒼穹,紛紛揚揚,舉目四顧,漫天皆白。是時,日月隱曜,星辰無光。四野蕭條,萬籟俱靜。唯余風聲,枝折聲,稚子的啼哭聲……,交織成曲,悠然入耳。
余觀冬之景,感其凄清之美,亦嘆人生之無常。歲月匆匆,如流水般逝去,“朝如青絲暮成雪”。少年時不知愁滋味,嬉戲田野;及至長成,奔波于塵世之中,搬磚掙米,歷盡艱辛;而今須發(fā)皆白,回望前程,恍若隔世。人生如梭,又豈能不感懷乎?
人皆言冬之寒,然其能鍛煉人的體魄,錘煉人的心智。古人有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言得之。當寒風刺骨,白雪紛飛之際,草木皆枯,獨有松柏挺拔,青翠欲滴,此乃其堅韌不拔之志也。人之生于世,亦如草木之于原野,必經(jīng)風霜和雪雨之洗禮,才能茁壯成長。故,古人有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乃古人訓,亦是今人之鑒也。
古人多有詩詞之詠冬者,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王維之“隔牑風驚竹,開門雪滿山”,寫冬夜之靜謐,雪景之壯美。又如岑參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冬雪,寫冬季之嬌艷。此皆古人之佳作,亦余心之所往也。
天蒼蒼,野茫茫,北風勁,雪蔽天。余獨漫步于漫天飛雪之中,顧盼蒼茫,思緒野馬般奔馳。
彼時一輪紅日緩緩上升,慘白而淡,淡而有光,其亦如希望之光,溫暖人心。是知冬之日,雖短猶明,如人生之希望,雖微猶存。只要心中有光,既使遭遇滑鐵盧,唯有堅韌不拔之志,方能勇往直前,度過難關,迎接新生。故曰:冬之寒,煉志之爐也。
言者冬之藏也,乃萬物之蓄勢待發(fā)。草木凋零于秋,而萌芽于春;蟲獸蜇伏于冬,而活躍于夏,此乃自然之規(guī)律,亦人生之哲理也。諸君生于此世,亦當如之冬日萬物,蓄勢待發(fā),以待“春暖花開”,揚眉吐氣。
再言冬之韻也,豈止在于其景之美,其寒之烈?更在于其能引人之深思,激發(fā)人之斗志。人生之路,多舛且難,如冬之嚴寒,令人難以忍受。諸君應以冬為師,學其堅韌不拔之志,蓄勢待發(fā)之力,懷其溫暖人心之情。有言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如此,人生之路上才能披荊斬棘,無往而不勝。
三言冬之雪,其乃天地之精華也,如玉如羽,猶如精靈一般。雪落之后,大地一片潔白,猶如凈土之域。其形美,難勝意之美。雪之純潔無瑕,似人生之追求;雪之覆蓋萬物,似人生之包容。倘人能如雪般純凈、包容,則必能成就非凡之業(yè)。
夫冬之賦者,至此已盡矣。愿諸君對于冬之感悟、人生之思考,永無止境,以冬為師,以冬為鑒,以冬為友,于逆境中不氣餒,不退縮,尋覓溫暖與希望,不負韶華不負卿,于漫漫人生征程上書寫精彩與輝煌!此乃書此《冬之賦》之宗旨也!
2025.01.16.夜,襄陽
劉正雙,筆名劉柳,湖北襄陽人??釔畚膶W,愛好寫作。92年開始在《襄陽日報》上發(fā)表作品,先后在《帝鄉(xiāng)文學》、《南方文藝》、《青年文學家》、《都市頭條》等報刋、雜志、公眾號及一些網(wǎng)絡平臺上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散文詩等三、四百篇(首)。參加全國文學大賽,小說《禮物》獲三等獎,散文詩《收獲》獲二等獎,優(yōu)秀獎若干?,F(xiàn)為襄陽市浩然詩社會員,雙河文學社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