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母親的那些“年”文·攝影/悔孩兒
一直想寫一篇以“年”為主題的文章,卻因為懶惰一直沒有動筆。這次因為某文學(xué)平臺舉辦的與“年”相關(guān)的征文活動,又激起了我寫作的沖動,那些個不算久遠(yuǎn)的關(guān)于“年”的一些畫面又清晰地在我的腦海里不斷地鋪展開來,一幅接一幅地撞擊著我的心扉,畫面的核心人物便是我的母親,一個被窮困束縛被病痛折磨的普通的農(nóng)家婦女,為了迎接那些個年復(fù)一年的“年”,為了我們這幫渴望過年整天嘰里哇啦的兒女們,不分晝夜地不辭辛苦地忙碌著辛苦著。
小時候真的很盼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能享受到那份喜慶和平日里享受不到的快樂和歡欣,但那時卻不能體會為了這個“年”母親所付出的所有的辛苦和操勞。
每年一進(jìn)臘月,母親就開始為了過年而緊張地不分晝夜地忙碌起來。她先是要攤很多的煎餅,然后用大缸裝起來。然后再泡上許多的大黃米或者粘玉米,磨成水面子控干后包成粘豆包,一鍋接一鍋地蒸,然后放到倉房里凍起來。母親每年都要包一些特別大的粘豆包,一邊包還一邊念念有詞:“豆包王,豆包王,一年更比一年強”。她這樣念著的時候那臉上總是情不自禁地浮起笑容,于是我們也笑。
“一年更比一年強”是母親的美好愿望,她也一直為實現(xiàn)這個愿望而努力著辛苦著。然而這個愿望在那時很難實現(xiàn)。家里孩子多,個個要吃要穿,別的不說,光這十來張嘴就足夠母親忙活的了。所以母親才會準(zhǔn)備那么多的煎餅和粘豆包。這也是那時鄉(xiāng)村過年的一個習(xí)俗。
除了弄吃的,母親還要給我們兄弟姐妹每人做一雙新鞋,做鞋子是很費功夫的活計,首先要把那些不能穿的破衣服扯成一條條一塊塊的碎布片,然后用漿糊一塊塊一層層地粘在板子上晾干,然后剪成鞋底狀再滾上藍(lán)色或白色的邊邊,然后再一層層地粘成厚厚的鞋底。然后還要打麻繩,納鞋底,剪鞋樣,做鞋幫,再然后就是把鞋幫上到鞋底上啦,呵呵。那可真是千針萬線的活計呀,那個麻煩那個費功夫啊,現(xiàn)在想想我都頭疼??赡莻€時候在母親的臉上你絲毫察覺不到有嫌麻煩的表情,她總是默默地不分晝夜地做著這一切。母親做活的時候我就在一旁看,看母親用錐子費力地穿過鞋底,看母親把那長長的麻繩從鞋底中穿進(jìn)然后抬手拉出,那動作還很很優(yōu)美哪,呵呵。母親每做好一雙鞋子,她都會美滋滋地捧在手里端詳著,像欣賞寶貝一樣地欣賞著她自己的杰作。
母親心靈手巧,別人都夸母親做出的鞋子跟在供銷社買的一樣,也都找母親給他們剪鞋樣。不知道母親花了多少功夫,反正等到過年的時候我們兄弟姐妹每人都會穿上一雙新鞋子,我們穿著新鞋去給親戚鄰居拜年,穿著新鞋子去公社看秧歌看大戲。沒有新衣服穿,穿雙新鞋子也很有些飄飄然哪,呵呵。
母親就這樣地忙啊忙啊,一直忙到大年三十。除夕之前,母親就開始叮囑我們兄弟姐妹,過年時不要說不吉利的話,三十晚上要少說話或者干脆不說話。我們那時都比較聽母親的話,真的就少說話或者不說話。尤其是當(dāng)屋子正中的墻壁上懸掛上家譜擺上供果我們開始給老祖宗磕頭的時候,屋子里靜悄悄的,頗有些莊嚴(yán)肅穆的氣氛。
一個月的繁忙,就為了這一個除夕夜。過了除夕夜,母親才可以消閑了。大年初一的這一天,母親便領(lǐng)著我挨家挨戶地去給鄉(xiāng)鄰拜年。母親喜歡打扮我,雖然窮,但頭上戴的絹花總是少不了的,盡管那些絹花大多是我的外祖父給我買的。母親一直給我蓄著長頭發(fā),她總是把我的兩條辮子高高地盤在頭頂?shù)膬蛇?,她說這樣像丫鬟,呵呵。母親給我盤好發(fā)髻以后便在周圍插滿五顏六色的絹花,戴著這些絹花去拜年,總會贏得那些長輩們在接受了我的拜年禮之后的稱贊,別提心里有多美了。
后來長大了,結(jié)婚了,離開了母親離開了家,就再也沒跟母親一起過過年。有句話叫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我在家聽話出了門子也聽話,老公守著他舊傳統(tǒng),我也存著自己的舊觀念,每年都要去婆家過年。一直到婆家的兩位老人相繼去世。
以前我沒有去想沒有回家陪母親過年有什么不應(yīng)該,認(rèn)為回婆家過年那是理所當(dāng)然的。可是就在我醞釀寫這篇文字的時候,就在我一邊回憶一邊寫的時候,我的心里才如此地悔恨和陣痛!真有些萬箭穿心的感覺!母親活著的時候,我為什么就不能沖破一次束縛回娘家陪她過一次年哪?。?!
母親用她的辛勤和勞苦為我們少年時代的那些“年”編織了許多美麗的花環(huán),我們懵懂地年復(fù)一年地享受那些花環(huán)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歡欣,卻不知道在那些隱形的花環(huán)里,浸潤的都是母親的心血,不知道母親為了我們正在逐漸地消耗著她的生命!現(xiàn)在知道了,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