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36年前寫的一篇文章,曾被《萍礦工人報》、《萍鄉(xiāng)報》刊登。
在當時電腦不夠普及、沒有智能手機的情況下,全憑平時的知識積累以及臨時查找資料,能夠搜集到這么多知識點和信息,實屬不易!
現(xiàn)在仍有可讀性。
蛇 年 話 蛇
作者:熊繁疆
每年伊始,文友們都要為該年生肖寫些文章,說些典故,可是,今年蛇年話蛇的文章至今卻不多見,中國集郵總公司副總經(jīng)理劉殿杰說蛇年生肖郵票設計在十二生肖當中難度是最大的,這也非怪,蛇的面目太可憎了。
那么,是不是蛇年要被人們冷落了呢?我不以為然。
我國歷史上關于蛇的傳說、典故倒不少,相傳人類的始祖女媧、羲皇、水神共工就是“人首蛇身”。蛇在古代是神的化身,是人們崇拜的圖騰之一,不是有“牛鬼蛇神”之說么?今年郵局印制的極限明信片上,藝術家們選擇的也是蛇身人面圖案。古代民間文學的四大傳說之一——《白蛇傳》可謂家喻戶曉。還有農(nóng)夫與蛇的寓言、赤帝斬蛇、杯弓蛇影、畫蛇添足等也為大家所熟識,可見,人們對蛇的認識和記載由來已久。
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對蛇的利用也不少,廣東人把蛇肉,蛇羹當作上乘好菜,廣州各餐館酒家都喜歡和善于經(jīng)營蛇食。早已名揚海內外的廣州名菜“龍虎斗”,就離不開蛇。蛇渾身是寶,蛇骨浸酒能祛濕通經(jīng),蛇皮能蒙鼓做琴,蛇膽能明目止咳,有幾家藥廠為“蛇膽川貝液”的專利權還打過官司呢!有人還把蛇拍成電影寫成書,例如《蛇島》、《神秘的王蛇》等。有的地方以蛇來命名,例如深圳的“蛇口”,武昌的“蛇山”,湖南永州被譽為“蛇城”,與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密切相關。還有意大利的哥酋洛被稱“蛇城”等。自然界生態(tài)平衡也離不開蛇,據(jù)說某地連年捕蛇,結果鼠災橫行,莊稼歉收,糧食減產(chǎn),因為蛇是鼠的天敵,小小生靈也是人類生存鏈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今年的生肖郵票,圖案是一條盤蛇,蛇身飾四季花卉,口含靈芝,其題材取自我國民間盤蛇保護萬物的傳說,象征四季平安,美好吉祥之意。
蛇雖然面目可憎,但并不像老鼠那樣,竊吃偷喝,傳染疾病,禍害人類。老鼠雖然聲名狼藉,但那一年“鼠年”不同樣過得紅火,因此,我相信,善于過年的中國人,也絕不會冷落蛇年。
刊于1989年2月6日《萍鄉(xiāng)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