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大秧歌(散文)
王成友
清晨,一陣鑼鼓嗩吶的喧囂把我從沉睡中拉起,走到窗前向外望去,廣場上一群身著大紅大紫的大媽們,在高音頻下舞動起來。由于昨天趕了一天的路,本打算放假回家放松一下,睡個懶覺,可還是失算了,時鐘剛過八點就不得不爬起了床。
洗漱完后回到客廳,發(fā)現(xiàn)茶幾杯子下面壓著一張紙條,隨手拿了起來,字條是母親留下的,字跡潦草地寫著:兒子,飯菜做好了,都放在廚房的桌子上,你自己吃吧,我去扭秧歌去了。
“寧舍一頓飯,也不舍二人轉(zhuǎn)?!睎|北的二人轉(zhuǎn)以前是最火的,在人們心中也有一定的地位,現(xiàn)在隨著各種文化活動日益豐富,漸漸地退居二線,大秧歌這種不受年紀、表演能力、性別的約束,近幾年卻越來越火。一群人在幾個懂音樂會打鼓吹嗩吶人的組織下,一手拿著扇子,一手拿著絲帕,就可以踩著鼓點扭起來。有藝術(shù)細胞的人,還可以排練出花樣穿插其中,以增強大秧歌的欣賞性和藝術(shù)性。
說起大秧歌的來歷,眾說紛紜。一是說,它最早誕生于清朝康熙年間,最初是由流放到塞北的藝人、文士,將內(nèi)地的戲曲歌舞帶到了東北,到了乾隆、嘉慶時期,這種歌舞活動與東北人們的熱情、浪漫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其穩(wěn)、梗、翹風格的秧歌舞。特別是那鑼、鼓、擦、嗩吶等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diào),令人心馳神往,久久不能忘懷。(參閱方燕的《東北大秧歌的來歷》)
也有人說是古代人民為了祈福風調(diào)雨順的祭祀歌和人民生活民歌、雜技相結(jié)合的一種民間歌舞。
盡管網(wǎng)上對大秧歌的起源說法不一,但我更傾向于方燕老師的說法,因為在東北最早生活的少數(shù)民族,大都以打獵為主,從事農(nóng)耕的并不多,人們文化生化也比較單一,基本上沒有什么像樣的活動,只是到了清朝時期才在這里設立番屬,縣衙,人們才開始定居生活,各種活動才逐漸的增多。
不管東北大秧歌的起源如何,它在東北人的心目中卻是根深蒂固,只要是東北人一提起東北大秧歌,沒人不知道的。
記得小時候在農(nóng)村老家,平時是見不到大秧歌的,只有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看到,不像現(xiàn)在每天在廣場上都能看到,究其原因,一是那時的人們生活水平低,文化意識淡薄,二是平時人們都忙于田間勞作,根本就沒有時間排練。每到過完春節(jié),就盼著大秧歌,農(nóng)村的春節(jié)基本上沒有什么文化活動,大秧歌可以說是一年最新鮮的事,只要聽說哪里有大秧歌,十里八村的都能去看,近的就走著去,遠的就趕車,坐爬犁去,那份熱情不亞于農(nóng)村誰家辦喜事。
? 后來便于大家觀看,政府有意識的引導,到鄉(xiāng)鎮(zhèn)上扭,還要訂上日期,這樣一來觀看的人們就集中起來,一般是從正月的初一到正月十五,這一段時間是最熱鬧的,也是我們最開心的。屆時各地秧歌隊都穿戴好帶有自己特色的服飾,一早在組織人的帶領(lǐng)下,乘坐幾輛大馬車從村屯來到鄉(xiāng)鎮(zhèn),找好地點,開始做好演出前的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后,便從街道的這頭向著那頭進發(fā),一路鑼鼓喧天,嗩吶聲聲,舞者頭戴制作的鮮花和羽毛頭飾,身穿花裙,踩著大秧歌特有鼓點,身體左右搖擺,揮舞手中的扇子和絲帕,上下翻飛,引來無數(shù)群眾駐足觀看。有時一天能遇上好幾只隊伍,只要各個隊相遇,他們便都使出各自的十八武藝,各顯神通,那時才叫個精彩。鑼鼓聲,嗩吶聲,一浪高過一浪,互不相讓各隊的隊員們在亢進的鼓樂聲中,更是使出渾身解數(shù),比平時發(fā)揮出十二分的努力,只見右手的扇子,似彩蝶沿花飛繞,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左手的絲帕如彩帶飄懸,蛇形龍影,飄若散花。遠遠望去,如彩浪起伏,似花瀑飛墜,叫人目不暇接。而隊伍后面的小丑,更叫你捧腹大笑不止。
上躥下跳,活波可愛的孫悟空,憨態(tài)可掬的豬八戒;如花似玉的潘金蓮和矮小如缸的武大郎;勤勞樸實頭戴狗皮帽的老農(nóng),手拿長桿煙袋,臂挎小筐的老婦,無不都形象逼真,維俏維妙,加之他們搞笑的動作,都會叫人引俊不止,再好一點的秧歌隊隊伍后面,不僅有小丑,還有跑旱船,舞獅子,更是叫人追著觀看,報好聲絡繹不絕。而每到這個時候都是我們最開心的,有時候一興起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蹦蹦跳跳地揮舞著兩只手,踩著鼓點有模有樣的學著。
家鄉(xiāng)大秧歌可能是受遼南大秧歌的影響,也曾經(jīng)搞起來了高蹺,不僅在原來地蹦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的花樣,高蹺穿在他們腳上,看似平穩(wěn),高高在上,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實則不易,如果你沒有穿過,頭一次穿,我敢保證你一定得摔跤,沒有幾次練習是不行的。他們當中“武藝”高強的,不僅單腳可以站立,還能翻跟頭,做一些花樣動作,而且高蹺的高度也是一年比一年高,從最初的0.30米升高到了1.50米,再穿上大長裙子,走起路來晃晃悠悠,一步就能邁出兩米多,要是不看臉,猶如驚怵劇里的鬼魂一般。
隨著村屯的秧歌不斷擴大,政府的文化部門,在農(nóng)閑的時候都要組織大秧歌比賽,在學校操場。幾十只秧歌隊一起競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獲獎的隊伍還要頒發(fā)獎狀和獎品,還有機會參加鄉(xiāng)鎮(zhèn)盛大節(jié)日開幕式文化表演。雖然獎品不是很貴重,但是那份榮譽卻一直在老一輩人心中珍藏。
那時候的大秧歌服飾和頭飾都比較單一,都是自己把自己平時不舍得穿得大紅大紫衣服拿出來穿上,也有的是借親戚鄰居的,好在人們不關(guān)心這些,只關(guān)心誰扭得好誰扭得浪,每次看完大秧歌回到家中,免不了在茶余飯后評論一番,那只隊伍扭得好,那只隊伍扭得浪,那個小丑演得好,那個最逗人等。后來隨著電視機等電子產(chǎn)品走進百姓家中,家鄉(xiāng)的大秧歌被冷落一段時間。過年過節(jié)時不時地有大秧歌演出,規(guī)模上也很小,十幾個人而已,較之前幾十人相比,遜色得多,觀看的人也寥寥無幾。
也許是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現(xiàn)在的人們除了跳廣場舞,又把過去的大秧歌撿了起來。而且無論是從裝備上,還是從服飾上,都向著專業(yè)化發(fā)展。裝備上已改以前靠人打鼓吹嗩吶,現(xiàn)在全部用上了電子音箱,擴音器,高音喇叭;服飾也都統(tǒng)一著裝,頭飾也都接近舞臺化,宮廷化。
家鄉(xiāng)大秧歌,雖時隔多年沒有看到,但每次聽到那熟悉的鑼鼓聲,嗩吶聲,就有一種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就有一種回到家鄉(xiāng)的感覺!
作者簡介
王成友,榆樹作家協(xié)會會員,長春新詩學會會員,榆樹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有部分作品散見于《齊魯文學》,《家鄉(xiāng)》《詩刊》電子版,《榆樹作家》 《中國詩歌網(wǎng)》網(wǎng)絡平臺及《芙蓉國文匯》《榆樹人》等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