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業(yè)松先生
聯(lián)合國最高文化榮譽獎得主
麒麟讀書會作家聯(lián)盟終身榮譽主席
泰山讀書會終身顧問
以史為鏡知興替
——吳晗《歷史的鏡子》閱讀札記
作者:王業(yè)松
2020年出版的吳晗著作《歷史的鏡子》,是一本向讀者提供歷史知識的讀物。為什么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在書的封面的幾句話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歷史的鏡子》一書,我是作為年貨網(wǎng)購的,因為我理解過年的意義,不僅要有喝酒吃肉的糧食,還要有精神食糧。我從春節(jié)期間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讀完了這本21萬字的“鏡子”。書中收集了吳晗先生19篇散文,實際每篇都是有論點有論據(jù)的學術論文。
作者的文章對讀者大有振聾發(fā)聵、耳提面命的提醒作用。
書中寫了“議”的重要作用。
作者在《歷史上的君主限制》中說:歷史上的君權受到限制,并非都是苛暴的、獨裁的。國有大業(yè),取決于群議,是幾千年來一貫的制度?!趪矣写笫碌臅r候,君主并不先有成見,卻把這事交給廷議”。“雖然與議的人選和資格的限制,各朝不盡相同,但君主不以私見或成見獨斷國家大事,卻是歷朝一貫相承的”。如宋仁宗時期,“規(guī)定君主所發(fā)的命令,得經(jīng)過兩次審查,”這樣“可以防止君主的過失和政治上的不合法行為。從唐代到明代這種制度始終為政府及君主所尊重”。
作者在《論皇權》一篇中說,所謂“議”只是代表士大夫的愿望,“并不代表民間的愿望”,“而是皇權運用的一面,這些約束不但不普遍,而且是常常無效的”。
作者寫了法治的重要。
作者在書中說:“守法是作君主應有的德性”,否則,“臣下無所準繩,亡國之禍,蹺足可待”。
在談到治人與法治時,作者說,法是機械的,本身不能發(fā)生作用,而是依靠人去使用才能發(fā)揮作用。“法的真精神真作用即在其能變,”但“所謂變是因時以度,而不是因人以變”。如果治人者的一切施政能“以民為本,裕民以足食為本,治民以安民為本,事業(yè)以國民的利害定取舍從違,因民之欲而欲之,因民之惡而惡之,這政府自然為人民所擁戴愛護,國運也自然熾盛隆昌”。作者為了說明問題,在《治人與法治》一文中,舉了歷史上的四位治人的例子,第一是漢武帝流涕賜死其親舅薄昭,“至于對人民的愛護,更是無微不至,…… 達到了海內殷富、刑罰不用的境界”。第二是魏太武帝,認為“法上下共守,不可變易,明于刑賞,賞不遺賤,刑不避親。大臣犯法,無所寬假,節(jié)儉清素,不私親戚,替國家奠定下富強的基礎”。第三是唐太宗,“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胺ㄆ絿危懹^之盛的基礎就建筑在守法這一點上”。第四是宋太祖,崇尚法治,皇后 弟殺人犯法,依法處刑,絕不寬貸,群臣犯贓,誅殺無赦。
作者在文尾總結說:以上例子,“說明了治人之所以使治國,是遵繩于以民為本的治法,治法之所以為治,是在治人之尊重與力行”。“治人與治法的合一,一言蔽之,曰實行民主政治”。作者在《班祿懲貪》一文中說:“太和是北魏的盛世,“太和之所以治,是因為有一個法度,在這個法度之下,外戚犯法,處以死刑,皇族犯法,則奪官爵,禁錮終身”?!岸?,法從上始,先從頂尖頂上的紅人大員開刀,風行草偃,自然可以辦到 賕賂皆絕的地步”。
作者總結了歷朝消亡的原因。
統(tǒng)治者敗在自身,是官逼民反。作者在《論晚明“流寇”》中說:明末“流寇”的興起,是“一個社會組織崩潰時必有的現(xiàn)象,”即使李自成、張獻忠這一班暴民領袖不出來,也有別人出來。因為由貴族太監(jiān)官吏和地主紳士所組成的統(tǒng)治集團,已經(jīng)腐爛,已經(jīng)到了“一蹴即倒”、“一觸即摧”的地步。
此時,我聯(lián)想到史學家郭沫若在1943年3月發(fā)表的《甲申三百年祭》,此文總結了歷史教訓,重申得民心者得天下、貪賄必然亡國的道理。文中說,雖然歷史學家把甲申年算作明朝滅亡之年,但沒等到甲申年,明室早就僅有形式了。農(nóng)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總結出明亡原因:并非敗在崇禎皇帝,而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人心所向,當時朝廷“用兵剿寇,”而民間卻在“望寇剿兵”。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離開延安時,叫秘書葉子龍帶上《甲申三百年祭》。早在1944年10月,毛主席在作報告時,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到《甲申三百年祭》,并宣布作為全黨學習材料,告誡全黨要以李自成為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在進京前,毛主席對周總理說:“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黃氏周期律。1945年毛主席在延安與民主人士黃炎培有一次對話,世人稱之為“窯洞對”。黃炎培提出:任何事物,包括政黨、政權,都逃不掉興起、強盛、衰弱到滅亡的周期律。毛主席對曰:“我們已經(jīng)找到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明朝滅亡,在于自身腐敗,清兵已打到家門口,官府上下還在歌舞升平,醉生夢死。“敵人發(fā)動攻勢,他們還發(fā)動內戰(zhàn)”,讓人想起抗日戰(zhàn)爭中的蔣介石。作者吳晗在《三百年前的歷史教訓》中說:“三百年后,我們想想三百年前的情形,殷鑒不遠,在夏后氏之世”。(筆者注:意為殷商滅亡的借鑒并不遙遠,應該知暴君夏桀的下場)。
作者在《史話》中的《元末的軍政》一節(jié)中寫出了歷朝歷代覆亡的共同實況是:“軍政之腐化由于政治之不修,社會風氣之惡化,無紀綱,無法度,大官大貪,小官小貪,殘民以逞,竭澤而漁,把國家民族于不顧,一旦外寇內患交起,還是不了了之,還是個人利益第一,自己這個集團利益第一”。
作者闡明在大敵當前,只有拿起武器,奮起抗爭,才能衛(wèi)國護民。
在《談甲午海戰(zhàn)》中,作者總結清政府失敗原因時說,清軍統(tǒng)帥李鴻章不敢抗爭,“不惜一切代價來換取和平”,而“事實是你愈退讓,敵人愈瘋狂,你越不敢打,敵人便越要打”。結果“連屈辱的妥協(xié)也哀求不到了。政治的腐敗,決定了戰(zhàn)爭是非失敗不可”。作者說:只有團結一致,“奮起抗戰(zhàn),沉重打擊侵略者才能保國衛(wèi)民,取得勝利?!薄凹孜鐟?zhàn)爭的失敗,主要不是軍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腐敗和內部的不團結”,“只有敢于斗爭,敢于革命,敢于勝利的人民,才有可能阻止戰(zhàn)爭的爆發(fā),也才能有可能在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保障和平的事業(yè)”。
作者在論五四運動的意義時說:要求言論、集會等人身自由,“用全民的力量,驅逐暴政,還我河山,這是一個莊嚴的歷史任務,也是今日中華民族的唯一生活”。作者在文的結尾說:五四運動“從反封建而轉變?yōu)榉捶ㄎ魉?,從文化思想的改革到政治的?jīng)濟的改革,從歷史走到現(xiàn)實,這是論五四運動所應該深切認識的”。作者明確指出:“只有用人民的力量才能解決人民本身的問題,只有用人民的力量,才能奠定人民的世紀”。
鏡子的意義在于用。鏡子是客觀存在的,史學家只是用敏銳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它,而且用文字敘述擦亮了它。歷史學家在《歷史的鏡子》中為當代的我們提供了鏡子。這面鏡子可以照君子,也可以照小人;可以照正氣浩然的人民公仆,也可以照吸汲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這面鏡子當官者可以自照,百姓也可以用這面鏡子照照當今在職在位的所有官人。
鏡子有了,關鍵要有人照,要有人遵行,這樣才不負史學家治學的初衷。毛主席十分自信地對黃氏周期律的主人黃炎培說:“我們已經(jīng)找到新路”。就是人民監(jiān)督政府。關鍵是這個新路要有人走。要走得堅定,走出效果。吳晗說:“我們的歷史是一份無比珍貴的遺產(chǎn),是值得我們自豪的”。自豪之后,應該是繼承和發(fā)揚光大。知興替不是目的,避免被替才是落腳點。
注:吳晗(1909-1969),中國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現(xiàn)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曾任北京副市長。1961年,中共北京市委理論刊物《前線》,開辟一個雜文專欄,由鄧拓、吳晗和廖沫沙三人以筆名吳南星開辟《三家封札記》雜文專欄,發(fā)表文章,針砭時弊,對一些“左”的錯誤和不良作風批評和諷刺,深受讀者歡迎。1966年5月,被姚文元、關鋒等人批判成“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被打成“三家村反黨集團”。1979年平反。
(2025年2月16日)

作者簡介:王業(yè)松,男,1934年生,漢族,江蘇省泗陽縣人。1963年7月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文系。
王業(yè)松先生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副主席榮毅仁同志的秘書,還是當年周恩來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曾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處、局領導,并兼任《公安教育》編委主任等職?,F(xiàn)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會員、江蘇省和淮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外散文詩學會會員、江蘇淮安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會理事、南京大學北京校友會中文系分會理事、龍翰影業(yè)、麒麟讀書會、泰山讀書會終身顧問和麒麟讀書會作家聯(lián)盟終身榮譽主席等。幾十年來,筆耕不輟,曾多次在《中國旅游報》、《對外大傳播》、《中華工商時報》、《淮陰日報》、《淮海晚報》、《宿遷日報》、《宿遷晚報》、《中國報道網(wǎng)》、《中國食品安全報》、《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網(wǎng)、聯(lián)合國亞洲文化藝術家聯(lián)合會主辦的《亞洲財富國際交流》月刊,以及南非出版發(fā)行的《非洲時報》等報刊發(fā)表文章。整本散文集已經(jīng)在喜馬拉雅音頻中發(fā)表。凡當代國內外重大問題無不在其筆下得到及時反映。2005年至今出版了《王業(yè)松文集》、《桃源心語》、《期盼》、《拜托》、《追求》、《傾聽》、《呼應》、《感動》和《向往》等九卷散文集,計300萬字。其中《王業(yè)松文集》和《拜托》散文集分別獲江蘇省淮安市2006-2007、2012-2013年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洱埗嗖恢嗡芬晃谋恢袊⑽膶W會評為2009年中華老人詩文作品集一等獎?!队曛兴臀何 芬晃?010年獲中國散文學會“中國當代散文獎”。王業(yè)松辭條(簡介)2010年被中國散文學會編入《中國散文家大辭典》?!队曛兴臀何 ?、《緬懷李一氓學習李一氓》等作品2010年被編入《中國散文家代表作集》、《淮??谷崭鶕?jù)地》和《壯麗東南第一州》等文集出版。作者雖年近九旬,但仍激情滿懷,對人民的心聲十分關切,對祖國的前途十分關心,對國際發(fā)生的事十分關注。站在輿論前沿,書寫時代主旋律,讀者可從中聽到人民的呼聲,看到國家發(fā)展的腳步,感受到時代的脈膊。
《文化強國·大家風范》名家專欄
終身顧問:王業(yè)松
總顧問:
董山峰 閻雪君 耿建華
肖霖生 許莎朗(香港)
李 浩 趙林云 孫春亭
逄金一 趙洪祥 張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陳志銘 王培元 傅先河
編委會主任:戴思翰
編委會副主任:
紫軒 王桂平 靜軒 王宇鵬
總編:戴思翰
本期輪值主編:紫軒
編輯:寒煙 子墨
投稿郵箱:djff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