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5年2月23日午后,位于遼寧大連金州石河東溝的連海書院二樓講堂座無虛席。講臺上,身著文士便服、精神矍鑠的老先生,神采奕奕地端坐在講桌前。老先生身后的熒光屏上“文字?文化?文脈”6個大字格外醒目。一聲清脆而悠長的磬音劃過講堂上空,一通震撼心靈的鼓聲讓全場聽眾提起了精氣神。
這位老先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張本義。別署松齋、松翁、連海山人的張本義先生可是國內文化界響當當的人物:原擔任過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第五、第六屆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吟誦學會副會長、學書委員,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政協(xié)遼寧省八、九、十屆委員,大連市文聯(lián)副主席、大連市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等職務。現(xiàn)為中國古籍保護協(xié)會特邀顧問、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經典傳習所導師、中華詩詞學會吟誦工作委員會顧問、中國海外留學人才基金會漢學研究院首席學術顧問、《中國書法》雜志學術委員、樂府學會吟誦研究會學術委員、大連市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東北財經大學等院校客座及兼職教授、大連連海書院山長、大連圖書館終身名譽館長、國家二級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其研究領域涉及文字、訓詁、音韻、經學、歷史、詩賦、書畫、文物、中醫(yī)、音樂、古建筑等方面,2007年應《光明日報》之約創(chuàng)作《大連賦》,成為大連名片,享譽全國,曾被評為“2009年中國書壇十大年度人物”。近年來著力在全國推廣中華經典文讀,出版了吟誦專著《吟誦拾階》、《經典吟誦教師手冊》等,又主編了經典文讀基礎教材12種。2000年創(chuàng)建的白云書院,至今已免費義務培養(yǎng)了萬余名讀經少年,歷盡艱辛創(chuàng)建連海書院,著力以傳統(tǒng)教學方法培養(yǎng)高端經學人才。
他,為了傳承好文字而鼓與呼
本次講演一開始,他就開宗明義:真正成為文字的全世界只有漢字。中國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華文明都是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為什么能延續(xù)到今天,就是因為有了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字作為載體。中國56個民族能夠始終團結在一起,也是因為有了統(tǒng)一的文字。
為傳承好文字,他在不同場合大聲疾呼: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字寫好!過去,板書過不了關,當不了老師。因為孩子們要模仿老師的字,老師的字寫得好,整個班級學生的字都寫得很好。為了讓中小學的孩子們寫好字,他多次在遼寧省政協(xié)會議上呼吁,當得知他的呼吁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并已經見了一些成效,他很欣慰,他激動。
作為書法大家,他對當今書法界亂象痛心疾首,并為此奔走吶喊。他說,蘇東坡有句話叫“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秾W記》強調,“學不躐等”。一個人站都不會站,怎么快走,狂奔就更談不上了?,F(xiàn)在很多人學書法,沒有楷書的基本功,哪怕寫了一輩子,也是“野路子”,難以登大雅之堂。寫字,關鍵在用筆,這是最難掌握的。毛筆字為什么使人賞心悅目?很重要一點就是使人能感覺到筆在紙上跳動,提、按、疾、徐、滑、澀……行筆之間的“法度”?,F(xiàn)在很多書法機構承諾學員一年之內考上幾級,各種大賽拿獎,書法是為了拿獎嗎?拿了獎又有什么意義?寫字更多的應是加強自己的修養(yǎng),特別是審美層次。看一個人的文明程度,別的不用看,就看他的字。
他,為了傳承好文化而鼓與呼
關于文化,他引經據典闡述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特別強調“孝”既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又是“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根本和前提。為此,他到全國各地講學和在白云書院、連海書院講學中,都把“孝”作為核心題目。他說,“仁者愛人”。愛爹媽、愛兄長,才有悲憫之心,兼及愛其他一些人。如今,我們的孩子只忙于機械地答卷子做題、應付考試,忽略了人化教育。好多人雖然讀了碩士博士,由于沒有人文精神支撐,很難稱之為“知識分子”,有的頂多算是個“知道分子”。一個人知道多少是你個人的事,但能否分析解決問題,對社會有用的部分,要靠“識”,即“見識”。這個“識”才是社會所需要的。這和學位、文憑沒有絕對直接的關系。要有見識,就必須全面加強綜合人文素養(yǎng),特別是中華經典文化的素養(yǎng)。
關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他在多次宣講中強調,文化傳承關乎民族命運。在昨天的講演中,他引用了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在《不戰(zhàn)而勝》一書中的一段話:“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zhàn)而勝了?!敝v到這里的時候,老先生表情凝重,揚起手臂,提高了聲調。接著他又飽含感情地講了岳飛、文天祥、謝枋得、史可法、于謙、張自忠、苗可秀、孫文敷、關向應等歷史和近現(xiàn)代英烈的故事,還在投影里展示了大連英烈關向應的手跡。“文化不丟,中華文明就不會亡!”老先生語重心長的話,博得全場熱烈掌聲。
他,為了傳承好中華文脈而鼓與呼
在昨天的講演中,老先生關于文脈做了非常恰切的定義:文脈是指一種文明在特定空間與一定時間里,孕育而生,綿延不絕的歷史文化范疇,其內容廣泛。中華文脈,是指中華民族起源與演進的脈絡。其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脈的載體,它涵括博物館和田野上的文物,書寫在典籍中的文字,數不清的各種傳統(tǒng)技藝,以及我們民族持續(xù)不斷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習慣等。
關于傳承中華文脈,老先生掰著手指如數家珍地講了老子在函谷關為關令尹喜著五千言《道德經》,從而讓中華文化有了源頭之作,也讓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產生積極重要的影響;講了孔子晚年在教學之余,整理了《詩》、《書》、《春秋》,并傳述三代之六藝。其語錄為弟子整理成《論語》,開創(chuàng)了儒家學派,成為中華文化之主流學派,相沿至今。
老先生站在歷史的維度和現(xiàn)實文化自信的高度,大聲呼吁,要加強全民教育,特別要加強官員的示范教育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呼吁“師嚴而后道尊”、“為學須先立志”。老先生最后又大聲呼吁要特別重視經典教育。要努力繼承和弘揚經典文化內涵。比方說“君子不可以不弘毅”的擔當精神,“仁者愛人”的仁愛精神等,都要弘揚光大。另外,中華文化經典中有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格局,這恰恰是我們現(xiàn)代很多中國人缺少的。在這些方面,我們要努力學習和繼承,任重而道遠。
在老先生演講結束后,本人見縫插針問了他一句話:“老先生,您孜孜以求、不辭勞苦地做了這么多善事大事,初衷是什么?”老先生回答說:“希望我們的文明得以更好地傳承,希望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
但愿連海書院的鼓聲振幅更高,傳得更遠;但愿張老先生一人呼,變成千萬人、萬萬人呼。
2025年2月24日上午

作者:盧祥云,遼寧老年報特約記者,采寫發(fā)表了多篇老有所為典型,在報刊和網絡發(fā)表數百篇文章。喜愛書法和《紅樓夢》現(xiàn)用書法抄寫第二遍《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