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是 吾 家 花 (散文)
◎梅 贊 中國作協(xié)會員 湖北優(yōu)秀散文作家

一
因為姓梅,自己打小就對與梅相關(guān)的人與物,梅樹,梅花,梅瓶,梅姓等,有種天然的親切感。記得那時住在鄂南崇陽大市,母親就告訴我,我們梅姓在百家姓中的位置,大概在130名開外,雖然排名靠后,讀書的小伙伴中也沒有和我同姓的同學,但并不影響我對梅姓的喜愛和驕傲。因為母親還告訴我,梅姓是個古老的姓氏,主要來源于三種:子姓、姒姓以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一是來源于子姓。梅姓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商湯的后裔。據(jù)《通志·氏族略》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殷商時期,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州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周武滅商后,封梅伯后裔于湖北黃梅,其后世子孫便以封邑為氏,稱梅氏。梅伯為得姓始祖。二是來源于姒姓,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后裔被封于梅里(今江蘇無錫),其后世子孫以封邑為氏,稱梅氏。三是來源少數(shù)民族改姓。在歷史的進程中,很多少數(shù)民族因漢化而改姓梅,滿蒙藏都有梅姓。
在獲得梅姓的歷史來源后,母親又教我讀有關(guān)梅花的詩詞。當年,最早讀到關(guān)于梅花的詩詞,是毛主席的《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币驗槊飨谠~的前面寫有“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的小引,便又連帶讀到了南宋大詩人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固?!碑敃r年紀小,對兩首詞只是背誦,而不求甚解,但梅花就從那時植到了我的腦海里(后來,又讀了不少梅花詩詞,那就太多了,不勝枚舉,當是后話)。便有了“梅是吾家花”的感覺。
“梅是吾家花”,多好啊,可那還只是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似有若無。因為,還不見真的梅花長啥樣呢?便纏著母親,問什么時候她能帶我去看真正的梅花。彼時,幾乎所有的花都成了“封資修”的代名詞,人們戰(zhàn)天斗地,忙于改造舊山河,哪里還有閑情雅致去種花,看花,賞花?連原野上盛開的李花、桃花、梨花燦爛,人們也是熟視無睹,覺得那有什么好看的,不過是開花結(jié)果的自然現(xiàn)象罷了。母親其實是個喜歡蒔弄花草的人。我發(fā)現(xiàn),她在家里的自留地,見到了那種開著米粒大小的野花都不舍得鋤掉,任其恣意生長,開放。只是當時環(huán)境都在革命,壓抑了她的這份喜歡。也許是我的糾纏,攪動了母親愛花花草草的心,她那時不過34-5歲,正是一個女人最美好的年華,哪有不愛花的?可到哪去看梅花呢?
忽然,一個冬日的周末,溫度有點低,但陽光溫暖,天氣晴好,母親要帶著我和姐姐進山去尋梅。當?shù)弥@個消息,我連忙問母親,真的么?是真的么?那個高興勁啊,就像充滿氣的氣球,只要一松手,就會飛到天上去。我們?nèi)っ返哪亲剑鳌笆健?,顧名思義,就是石頭多唄。離學校不遠,一條石山河就在山腳下,只是冬季,河流干涸了,裸露出沙洲,沙洲間或有些小水凼,像一團團鏡子,在太陽下發(fā)出光亮。遠遠望著山上那沉重的山石,有如猙獰的山魊,自東向西凸出,看得見爬滿青苔的石壁和突兀的石頭,而在石與石的縫隙,長著江南的馬尾松和其他雜木,黑魆魆的,陰森森的。山上的植被保護得挺好。
我們從饒家上山。上山的小路是打柴人踩出來的,在一片荊棘叢中。可能是冬季久未有人上山,亂刺已結(jié)成篷,相互交織,像是在交頭結(jié)耳,形成刺洞,剛好夠我們依次穿行,但不時還是有刺條劃著了我們的衣衫,它們像久別的朋友,扯著我們不放手。我們的打擾,寂靜的山林,倏地驚起一群山雀,“撲棱”著飛出林梢,只剩下亂顫的枝枝蔓蔓,偶爾,有只野雉猝不及防地飛起,那彩色的羽毛,令我加快步伐撲上去,可哪趕得上它的飛行,忽兒,野雉就不知隱在哪一片林子里了。
當母親帶我們在山里蔸蔸轉(zhuǎn)轉(zhuǎn),也難以找到梅花的蹤影。但我和姐姐并不氣餒。忽見一株山楂樹上,像小燈籠的紅山楂,還一串串地掛在枝頭,盡管有點干癟,但摘一粒放入口中咀嚼,還能嚼出酸甜的濃濃的山楂味。終于,一陣風來,我們都聞到了淡淡的馨香味,再深吸一口,那種香味道好極了,浸人心脾。母親眼睛一亮,吸著鼻子說,是蠟梅的香。哎,是梅花?聽到梅,我格外興奮。跟著母親的身后,我們都吸著鼻子,辨別,探尋梅香的方向,搜索著前進。漸漸,香氣漸濃,在荊棘叢中,一朵朵像涂了蠟,泛著蠟質(zhì)光澤的花闖入眼簾。母親拔開荊棘,蠟梅花完美呈現(xiàn):花瓣層層疊疊,大花瓣套著小花瓣,有著優(yōu)雅的層次感,花形呈杯狀,像只杯子,又像一口鐘;花瓣厚實,邊緣略帶波浪狀;顏色金黃色,在冬日的蕭瑟的山林中格外醒目。不用深吸,那清新淡雅的香味,有著一絲檸檬的香,又有蜂蜜的甜香,好聞極了;初聞時,香氣較為濃郁,但不濃烈刺鼻;漸漸地,香氣逐漸變得柔和,清淡,但香味持久不散。我問母親,這就是梅花么?母親的回答讓我驚詫。母親說,是蠟梅,卻不是梅花,她屬蠟梅科灌木,而梅屬薔薇科,木本植物,小喬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蠟梅“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雖然不是梅花,但畢竟有個梅字,我也開心了。母親折了幾枝,給我和姐姐,我們是揚著蠟梅,舉得高高的,一路上,是舉著春天的氣息回家的?;丶液螅赣H找來幾只土瓶,把蠟梅枝插在瓶子里,擱在窗臺上,那種淡淡的清香,彌漫在屋子里,足足有半個月之久。
梅真的成了吾家花。但看到真正的梅花,還要等上上十年。其間,讀書,奔波,生活,心中的梅花一直都在。讀梅花詩,吟梅花詞,唱一剪梅,梅花三弄。不忘梅是吾家花。
二
進入新時期,父親平反,迎來真正的春天。后來,父母雙雙從鄂南崇陽調(diào)到溫泉,入住市委黨校。母親有閑暇在家蒔弄花草了,她在前后院種滿了花花草草,再也不擔心割“尾巴”了。尤其是家門口,母親專門植有一株梅樹。這才真正讓我見到了“吾家花”。
剛栽下的那株梅樹,光禿禿的枝條,密如蛛網(wǎng),就像畫家畫在宣紙的幾枝閑筆??菸??能栽活嗎?我每天從家門出出進進,都會瞥去關(guān)注的一眼。有時,還給她澆水,松土。一日看三回,冀望樹活花開。漸漸,她發(fā)出新芽,栽活了。但一開始幾年,完全沒開過花,只是年年枝繁葉茂,我以為她是株不會開花的公樹呢。曾問過母親為什么不開花?母親說,會開的,時間沒到,要有耐心。但我也就不再過分的關(guān)注她了。卻沒想到,有年過春節(jié),江南大雪,小鎮(zhèn)銀妝素裹,門前的梅樹像纏著白色的枝條,枝條又粗又白。不經(jīng)意間,梅樹花著枝頭,還來不及看她含苞,打朵(因為我忽視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盛開的梅花讓我欣喜,原來她是會開花的。真如母親所說,要有等花開的耐心。何事又不如此呢?那還是一株紅梅樹呢。紅色的花朵在雪白的世界里,像火,像霞,像霓,開得熱鬧,,熱情,熱烈,一上黨校的坡,就能看到,格外打眼。而且,有很多人來賞梅,用新潮的佳能135照相機拍照留念。自那之后,每年的寒冬臘月,白雪皚皚之際,家門口的梅樹都會開出紅色的花朵?!叭f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帶給我們無限的歡愉,也成了我們回家的標志。我們每次回家過年,那一樹梅花,都像舉著的彩球,歡迎我們歸來。母親打開房門,總倚著門柱,笑盈盈地看著我們。離去時,花就沒有開時熱烈,也仿佛在挽留我們慢點離開。
花期過后,等我們再回家時,梅樹長出了密密匝匝的葉子,風一吹,“嗖嗖”地搖曳。有次回來,應該是4月天吧,一上坡就看到幾個玩童在樹下,仰著頭,嘰嘰喳喳,指指點點,原來一個男孩正爬在碗口粗的梅樹上。他們在干什么呢?我沒有驚動他們,也許此時喝斥,會讓他們跌落,那便危險了,只是遠遠地望著他們。哦,原來,他們在摘青梅果。這居然不是一株觀賞梅樹,而是能結(jié)果的梅樹。這是我沒想到的。看他們摘青梅果,直接把青梅果塞進嘴里,我的口中頓時生出津液,泛濫成汪洋。這不就是《三國演義》中曹孟德“望梅止渴”的故事么?不禁,又想起“盤置青梅,一樽煮酒”。曹操、劉備“二人對坐,開懷暢飲”。孟德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嚇得劉備筷子都落到了地上。正好“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傩υ唬骸煞蛞辔防缀??’玄德曰:‘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青梅煮酒論英雄,即如是也。
孩子們散去后,我才走近梅樹。梅枝被折得七零八落,綠葉滿地,低枝上的青梅果已被孩子們摘得殆盡,只剩高枝,藏在密葉處,有幾枚青梅果,還羞赧著,觳觫著,顫栗著,慶著劫后余生,掛在枝頭。等到五月端陽,幾枚青果成熟成紅果后,我搬來梯子,摘下來,剛好夠家人每人一顆,酸酸甜甜的梅子,把笑漾在全家人的臉上。
每年花開,每年掛果,能夠等到成熟的梅子并不多,總是有急不可奈的孩子等不及,早早把青梅摘走了。后來,父母先后離去,真的是也巧,那株根深葉茂的梅樹在母親離開的那年冬天,開了最后一次花,只是花朵不再那么熱鬧,熱情,熱烈,僅象征性的開了幾朵,然后,來不及結(jié)果,就毫無征兆地葉枯干死,在一個雨夜,竟然轟然倒伏在地,差點砸到家里的院墻上。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我們不能不相信,萬物皆有靈,梅樹是追著她的主人而去的。我掐指算了算,這株梅樹僅有38年,如果以百年計,她還是青年呀,何況千年梅樹,并不鮮見,因此,這株梅樹,無論如何,是不該這么早的枯掉的。
“梅是吾家花”。父親母親,我又想你們了。
三
“早梅發(fā)高樹,迥映楚天碧”。到武漢來后,作為武漢市花的梅花,隨處可見。從沙湖公園到青山公園;從白鷺街到珞珈山;從東湖濱館到晴川閣;從花鄉(xiāng)茶谷到木蘭花鄉(xiāng)。大江大湖的大武漢,江城何處不梅花。但最大的梅園當屬東湖梅園。
東湖梅園創(chuàng)建于1956年,面積已擴大到800余畝,定植梅樹2萬余株,梅花品種400余種。東湖梅園是全國四大梅園之一,是全國著名的賞梅勝地,又是我國唯一國之號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東湖梅園,一年一度的梅花節(jié)總是武漢花展的先聲。而我因為姓梅,進梅園有著免費的福利。便每年都會去梅園賞梅看花。
每一次去,游人都會把梅園堵得水泄不通。志愿者們在門口緊張有序地指揮進園的客人。隨著游人進入梅園,迎面一堵照壁,畫面的左手邊,毛澤東同志坐在梅花中慈祥地望著我們,他生前鐘情武漢,是北京以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他一生愛梅,寫梅,以梅喻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奮發(fā)圖強的精神;畫面的右手邊,毛體《卜算子·詠梅》的詩句飄逸,散發(fā)出濃濃詩人氣質(zhì)和海闊天空的氣概。
我習慣從古梅園開始賞花,也許是厚古不薄今,也許是無古不成今吧。這片園子占地面積150畝,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個將百年以上古老梅樹集中養(yǎng)護,栽培和展示的地方。古梅園共栽種從全國各地收集的百年以上的古老梅樹158棵,樹齡達300年以上的多達20多棵,其中最古老梅樹的樹齡達800余年,是名副其實的“梅祖宗”。我撫摸著她們,就像是撫著我的先人,我在她們面前喃喃而語,就像是和我的先人對話,有著無限的親切和訴說。
沿著梅園的小徑,踏著春天的腳步,徐徐而行,繽紛的花朵如漫天的云彩。那白色的花如白云朵朵,白呀,白呀;粉紅的花如少女的臉蛋,羞澀著,溫柔的;大紅的花如喜慶的中國紅,從蕊到瓣都是彤紅的;黃色的似黃非黃,似白非白,而具梅香,據(jù)說失傳數(shù)百年,近幾年才發(fā)現(xiàn)。宋代范成大《梅譜》中記載的“有葉香梅”即是指它。品種有“黃山黃香”、“雨山黃香”;最是那綠萼般色彩的梅花如翡翠,質(zhì)澤優(yōu)美,“梅格已孤高,綠萼更幽絕”。它們織成一片斑斕的世界,花的海。再看,那些含苞的梅花,像猶猶豫豫地等待著季節(jié)的律動;那些半開的梅花,懂得欲拒還迎,仿佛讓你猜她另一半的心思;那些盛開的梅花,像勇敢走向T臺的模特,向游人展現(xiàn)自己凌寒自開的襟懷和自信滿滿的美麗。我看梅花,每一朵都有她獨特的姿態(tài),都有她傲嬌的個性。這不正是大國崛起的小民尊嚴?忽兒,一陣風來,梅樹搖擺,滿樹花朵蕩漾,落下的花瓣,如花雨飄零,地上一片落英。讓人不忍踩踏。
哎呀,整個梅園,充盈著梅花的暗香,淡淡的,優(yōu)雅的,不用猛吸,那香氣就直撲你的嗅覺。連陽光透過樹枝,從花朵間灑下斑駁的花影,仿佛都是香的。這里是香的集合,香的源泉。
再看梅樹,漆黑的樹如銅枝鐵干,凸出黑黢黢的疙瘩,仿佛在八卦爐里得以冶煉,總是一幅滄桑的模樣;那些筆直的樹干,挺拔得像威武不屈的兵士的脊背,能背負一切苦難,這是中國精神的象征;那些虬枝,如在天飛龍,舞動著陽剛和力量,中華民族從不缺美和追求美的能力。
梅園里有眾多人物彩塑,我最喜“梅妻鶴子”。這是千百年來愛梅到極致的一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宋人林逋,又名林和靖,隱居西湖孤山,住處獨植梅花數(shù)百株,飼養(yǎng)2只仙鶴,終生不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他的《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碟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千古傳誦。林逋去世后,白鶴感到異常孤獨,在他的墓邊哀鳴三天三夜,力竭而死。人與動植物間的情感讓人感動。
而在所有館設(shè)中,我獨愛“一枝春”館。但愛的不只是那白墻、青瓦、朱柱,飛檐重閣,曲廊起伏,小橋流水等具江南園林建筑風格的古典式建筑。而愛的更是南北朝時期的詩人陸凱《贈范曄》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支春?!弊畛踝x到時,驚艷詩人把那濃濃的友情,巧妙地通過梅花予以表達,而且自然地把抽象的感情與具象的梅花融為了一體。獨具匠心。
在梅園賞花,心情愉悅,因為“梅是吾家花”。

作者簡介:梅贊,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xié)會理事,湖北作協(xié)散文委員會副秘書長,散文湖北執(zhí)行主編,出版詩集《為你而歌》,散文集《遠去的涼亭》、《大市鶯聲似故山》,長篇散文《時代側(cè)影——給歷史一個回聲》。曾獲湖北產(chǎn)業(yè)文學獎,長江叢刊年度散文獎,中國金融作協(xié)征文一等獎,長江日報征文獎,城市金融報征文三等獎,中國金融文化優(yōu)秀作品獎等;有作品入選多個選本,多次被學習強國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