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云征,常用名:涓子,出生于黑龍江農(nóng)村的一個書香世家。爺爺讀過私塾,通曉醫(yī)卜星相等雜學(xué),還會開方看病,方圓幾百里的人見到他,都尊稱他一聲先生,奶奶也有文化,會講很多故事。涓子兩歲時跟隨母親、哥哥來到沈陽。她真誠,不善言談,也不善交際,說話喜歡直來直去,還不乏帶些大男孩的通達和豪氣。涓子的朋友回憶說:她整個人給我的感覺比較豁達直率。
“她像水,細小的水,無聲卻浸潤著周邊的一切?!?/p>
涓子是湖南讀書會中美文化大使,北美翰苑總社長、海外華英文學(xué)聯(lián)盟理事會主席兼總編、世界和平聯(lián)合會副主席、美國頭條總編、全球微電影之都顧問兼海外宣傳總監(jiān)、中美首屆友好服裝節(jié)秘書長、香港詩人聯(lián)盟理事,《香港詩人報》編委,《鳳凰山詩刊》顧問。
從小胡同到紐約峰會,從圖書館職員到文學(xué)旗手,涓子用她四十年的光陰,最終在異國他鄉(xiāng)筑起一座“文字的神殿”。她的故事,即是個體奮斗史詩,也是新一代移民到海外打拼的華人社會的一個精神縮影。在離散與堅守之間,她以夢為馬,以詩為舟,載著文明的星火,駛向永恒的鄉(xiāng)愁與希望的遠方,將中華文化遠播四海, 展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魅力,以開拓精神筑起一座文化橋梁!她是跨越時空的傳遞者,是火種,在文化交融中綻放星光, 正如她在詩《心中的夕陽》中所寫的那樣:“光從不問歸途,它只負責(zé)照亮來時的路。”
故土之殤:尋找屬于自己的那顆星
一架客機呼嘯著離開地面,飛機的隆隆聲把涓子托上了藍天,拉開舷窗,天際處,一道邊緣整齊的橘色云彩照射過來,映在涓子的臉頰上,舷窗下面是連成一片的云,海洋般翻滾著,激蕩著,恰似她此時無法平靜的內(nèi)心,這是她頭一次出遠門,而這頭一次竟然讓她走去地球的另一端。人生漫漫路遠兮,她無從知曉,那一步一步向她走來的世界,前面是綠洲,還是一片茫茫雪原!
80年代,涓子和先生一前一后來到美國。至此,涓子的人生軌跡也驟然發(fā)生了改變。買機票時的窘迫場景成為她記憶中的一個節(jié)點,幸得遇見美國留學(xué)生艾米麗的相助,她那一張“缺胳膊少腿”的中文字條,成了涓子通往世界,跨越語言鴻溝的第一把鑰匙。
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涓子騎著自行車去某市國際航空售票處,售票員從涓子手中接過錢,一邊數(shù)錢,一邊問涓子買去哪里的機票,涓子一聽有些懵怔了,她根本說不上來要去地方的英語名。售票員見涓子說不上來,便安慰說:“別著急,好好想想,千萬可不能把地址弄錯了,這可是國際航班,弄錯了會很麻煩的。”
就在涓子打開包包,準備從里找出地址時,背后傳來一聲問話:“我可以幫到你嗎?”
涓子抬起頭,順著聲音望去,原來是一位年輕的白人女子。涓子看了她一眼,又迅速向四周掃去,她想確認一下,那白人女子是不是在跟自己說話。
白人女子會意的朝涓子點了點頭,并朝涓子的方向走去,她遠遠伸出一只手,涓子也忙伸出一只手,兩只手剛握在一起,白人女子就用中文先做起了自我介紹。原來這女子名叫艾米麗(Emily),來自美國,是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的留學(xué)生,是專門來中國學(xué)習(xí)漢文化的。
艾米麗做完簡單的自我介紹后,誠懇地說:“我想我可以幫到你?!?/p>
艾米麗的中國話聽上去雖然有些僵硬,但一字一句都能聽得懂。涓子趕忙從包里找出一張小紙條遞了過去,紙條是涓子的先生事先寫好的美國地址。
艾米麗接過紙條,指著上面的英文地址問道:“你是要去這個地方嗎?”
涓子點點頭。
艾米麗忙脫下雙肩包,從包里掏出一個長形文具盒打開,拿出一支半透明的圓珠筆,又從包里拿出一張地圖展開,她指著上面的一個小黑點說:“就是這里,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闭f著,她把涓子遞給她的那張紙條翻過沒有字的一面,在上面工工整整寫下了“斯波坎”(Spokane)三個漢字,同時還為涓子寫下了兩句中英文對照的常用句子,“在哪里取行李?衛(wèi)生間在哪里?”然后落上自己的大名,又將紙條遞回給了涓子。
當(dāng)載著涓子的車緩慢駛離小區(qū),匯入車來車往,通往機場的道路時,她不由回頭向家的方向望去,朦朧中她似乎看見父母和家人還站在小區(qū)的門口,在乍暖還寒的早春里,揮著高高舉起的手,傾刻間,熱淚在涓子的臉上肆意滾落下來。
經(jīng)過十多個小時的飛行,飛機終于降落在舊金山國際機場,當(dāng)涓子拉著拉桿箱來到機場大廳時,看到墻上、柱子上、半空懸掛的電子屏幕上滾動的都是英文字幕時, 她突然感到自己“啞”了!這一刻,她像一只折翼的小鳥,內(nèi)心充滿了惶恐和不安。
望著兩眼一抹黑的世界和這往往來來的黃頭發(fā),藍眼睛,涓子傻了,她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拖著兩只又沉又大的箱子,手里攥著下一趟航班的機票和艾米麗寫給她的紙條,焦急的來回踱著,她想找一個心里托底的中國人問一下,下一趟航班在哪個登機口登機?
人走馬燈似的匆匆從她眼前走過,涓子怯生生的,盡管她手里攥著艾米麗寫給她的紙條,但她不知道這些形形色色的人中,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就在她萬分著急的時候,一個著一身深藍制服的女人從她眼前走過,涓子眼前一亮,斷定那女人一定是機場工作人員,于是她緊趕了幾步,從后面碰碰那女人的胳膊,在那女人回頭的瞬間,她看清了.那女人的胸前別著一枚帶有小飛機的徽章,于是她趕緊把機票和艾米麗寫給她的那張紙條呈了過去……
就在這一刻,涓子遇到了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障礙,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她在到達美國的第一個星期便走進了社區(qū)免費英語學(xué)習(xí)班,兩個星期后,她和許許多多來美的華人同胞一樣,加入了浩浩蕩蕩的打工大軍,開始了洋插隊生活。
異鄉(xiāng)耕耘:從“啞巴”到文學(xué)旗手
太浩湖
涓子的父親、叔叔都是文學(xué)愛好者,受家庭影響,涓子非常喜歡詩,喜歡詩的語言,她常把父親的詩集放在隨手可得的床頭柜上,晚上睡覺時,偶爾會拿起來翻翻,她很羨慕崇拜他們,也幻想過像他們一樣詩情畫意。
真正讓她走上詩歌這條孤獨又荊棘的路,是因為一次偶然事件的發(fā)生。
那是一年的十月,她回到故鄉(xiāng)探望父母和家人,回國后,她做了一次全面身體檢查,并在醫(yī)院小住,結(jié)果親戚朋友都去看她,拿錢拿物。這讓她多年漂泊的心在精神上得到了慰藉。這血濃于水的親情讓她得到了溫暖和感動,同時在她心里也長長落下了思想負擔(dān),她不知道該怎樣報答他們,一個月后,她返回了美國的家。
回到美國后,她的心依舊無法平靜,就像有什么東西在喉嚨處臌動。
時間很快進入了12月,一天,涓子閑坐在書房的椅子上,對面墻上有一幅用小貝殼串起來的畫,上面的萬里長城映入她的眼簾,這是她媽媽從中國帶來的,望著這幅畫,她想起了家,想起了爸爸媽媽,想起他們在醫(yī)院里忙前忙后的影子,還有那些關(guān)心過她的朋友,叔叔阿姨們。
許是一種思念,許是想把憋在肚子里的話全都倒出來,或許是詩的萌芽,她的心底忽然涌起一股沖動,一股激情,汩汩滔滔,無法遏制,于是她從筆筒里拿出一支筆,又從電腦旁拿過一沓紙,開始在上面涂鴉。
一個字,兩個字,當(dāng)一行完整的句子躍然紙上時,她激動起來。
往事一幕幕開始倒帶,涓子懷揣50美元來到美國,從社會最底層開始抒寫人生,可謂是酸甜苦辣。她先后做過中國餐館的廚房,比薩店,大學(xué)里的自助餐廳,打掃過大學(xué)的教學(xué)樓,學(xué)生宿舍,住戶的房子等,這些都是她在國內(nèi)不曾想過的工作,她甚至做過兩份工,每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至少十個小時以上,往往是這邊剛下班,就急著趕去另一邊的工作,忙的每天昏天昏地,連中國年是哪一天都不知道了。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碗,當(dāng)班頭把她領(lǐng)進一個專門洗碗的工作房里時,呈現(xiàn)她眼前的是一個巨大的不銹鋼洗碗機,當(dāng)時她的第一反應(yīng)是,洗碗怎么還用機器?
洗碗機足足有五六米長,前后各站一人,后面的人只管往傳輸帶上放盤子碗,前面的人只管從傳輸帶上往出撿盤子碗,再把它們放到碗架里。
盤子碗一個挨一個的被卡在一排排突兀的齒輪間,在看不見的熱氣騰騰的通道里,經(jīng)過頂端很強的滾水交叉柱,消毒、熱蒸、沖洗,最后帶著溫度緩緩來到前面,前面的人貓著腰,麻利地把盤子碗撿出來,動作快又麻利。
機器就是機器,如果沒人摁暫停鍵,它會一直處于工作狀態(tài)。如果動作遲了,盤子碗就會堆積,造成碰撞,甚至破損,這時機器就會卡住并停止工作。
涓子帶好膠皮手套,開始了第一天的工作。成百上千的餐具從輸送帶的另一端晃晃悠悠來到她的眼前,她半貓著腰,一刻不停地從輸送帶上把盤子碗刀叉撿出來。
洗碗工房里霧氣繚繞,大有“對面聞聲不見人”的感覺,加之機器的轟隆聲,班頭要扯著嗓子大聲說話,即便是這樣,他的聲音也如蚊蟲一般,要貼近耳朵才能聽清楚??傊@里又悶又熱,簡直像個大蒸籠,不一會兒涓子就滿頭大汗,衣服貼在身上打起綹來。
開始,她還有些興奮,可一天下來,她的腰就直不起來了,她哪里遭過這種洋罪,一到家,便不吃不喝倒在床上。
生活這才剛剛開始……
這是一場精神之旅,在這場旅途中,涓子選擇了忍忍、堅毅、直面人生!硬是靠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異國他鄉(xiāng)站穩(wěn)了腳根。
——時間在她筆下一分一秒走過,就這樣,涓子用了差不多一天的時間,寫出一首足有信紙那么長,且七個字七個字相連的句子。
一個一個的方塊字在涓子的眼前跳躍著,這不是詩嗎?不!不!這是她內(nèi)心深處情感的獨白,是感恩,是回念,是對曾經(jīng)的辛酸苦辣,人情冷暖的一種感會。此時此刻,她的眼眶濕潤了,捧著寫滿方塊字的草紙,她一遍一遍的念,一遍一遍的改,再一遍一遍的抄下來,當(dāng)晚她將化作分行的獨白傳給了爸爸和叔叔及一些朋友。《回鄉(xiāng)感懷》,半生奮斗累身傷,歸國就醫(yī)求健康。八旬父母陪左右,兄弟姐妹齊相幫。情深似海比海深,親情溫暖暖心房。鐵鳥穿云轉(zhuǎn)眼逝,身回萬里越重洋。唯有親情心頭駐,夢里幾番見爹娘。何時了卻身邊事,落葉歸根回故鄉(xiāng)。
她得到了爸爸、叔叔的贊揚,這些化作分行的蠅頭小字,在跳躍著的意象中,讓她體會到了詩的靈動與自由,與靈魂的碰撞,在這些長著翅膀的文字里,她窺見了另一個讓她著迷的世界,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詩成了她情感表達的唯一途徑。
2018年,帶著對詩的熱愛,涓子去紐約參加了“首屆華人法拉盛詩歌節(jié)?!彼^一次看見那么多的華人聚集在一起,用母語歌唱,那種澎湃讓她開心極了。會上她才得知,她的一首詩《思念從一壺茶說起……》被大會組委會選中,并由“紐約的梅(網(wǎng)名)”朗誦,粘貼在“美國中文網(wǎng)”首頁,后又被刊在《法拉盛詩歌節(jié)》一書里。這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動力,從紐約回到家中后,涓子開始天天寫詩,并找來國內(nèi)外著名詩人的作品,以及一些文學(xué)書籍進行惡補,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力爭做到自然美,情感美和藝術(shù)美的結(jié)合。
后為 涓子 前為 紐約的梅
《法拉盛詩歌節(jié)》
隨著時間的推移,涓子有了一個想法,七八個人,七八杯茶,組成一個小群體,遠離喧囂,哪怕是在孤島上,地方不需要太大,像杜甫草堂那樣的小天地便可。這樣,大家可以一起學(xué)習(xí)交流,于是,2019年的5月,“小木屋文苑”正式成立,這便是“北美翰苑”的前身。
涓子特地從百度上找來一張自己滿意的小木屋圖片,做為“文苑”的圖標,她在上面寫道“世界太吵,你只需要聽自己的心跳。”
2022年初,涓子又申請了《海外華英》文學(xué)平臺,情人節(jié)這天,涓子首次在自己創(chuàng)建的文學(xué)平臺上,發(fā)表了她的拙詩《曼哈頓的夜》。詩稿一經(jīng)推出,便受到了廣大文學(xué)愛好者,以及旅居海外的華人朋友們的喜愛,后來,這首詩被轉(zhuǎn)刊在《草根文學(xué)》雜志上。至此,一個以“講好海外華人華僑故事”為宗旨的海外文學(xué)平臺正式上線。
讓她沒想到的是,【北美翰苑】一經(jīng)成立,便迅速成長,如今它已成為《海外華英》文學(xué)平臺的重鎮(zhèn),目前旗下有詩社、文學(xué)團隊30個,包括朗誦團隊和多個文化藝術(shù)團體,匯聚了世界各地的文學(xué)愛好者、著名詩人、作家及朗誦藝術(shù)家。記得一位來自紐約的龔姓老師,他進群的第一句話是:“我可找到家了!”還有一位年輕的詩人叫劉帥,他竟然單憑【海外華英】文學(xué)平臺這唯一的線索,將詩的手稿通過郵局直接寄到涓子在美國的家里,雖然涓子不知道他是通過怎樣的方法找到她家地址的,但這無疑讓涓子備受鼓舞,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同是天涯淪落人,不管你的故鄉(xiāng)在哪里,漢字永遠是華夏兒女共同的基因。
2022年,涓子在中秋晚會上的祝詞說道:“詩歌是游子心聲的翅膀,無論天涯海角,都能飛越山川湖海,抵達故鄉(xiāng)的屋檐?!?/p>
七絕.致涓子鵬鯤*
文/老牛
2020年1月16日
鵬鯤振翅勝驊騮,暢茂風(fēng)華勁正遒。
天馬行空才智廣,文思敏捷女嬌柔。
(*鵬鯤:涓子當(dāng)時用的網(wǎng)名)
文化擺渡:從個體書寫到文明對話
“文學(xué)不僅是鄉(xiāng)愁的容器,更是文明的橋梁。為推動【北美翰苑】,【海外華英】的國際化,涓子加入了【華盛頓中文電視臺】,【華爾街衛(wèi)視】及【北京詩派】,并成為北京詩派首個后現(xiàn)代主義詩歌流派的海外總編;她還和【中華詩藝社】【鳳凰山國際詩歌峰會】等一些文學(xué)團體聯(lián)盟,涓子明白,文字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的組織上,它更是文明文化的種子,是一個民族的根!從這一點出發(fā),《海外華英》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更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中美民間文化互動提供了直接交流的渠道,增進了兩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合作。充滿起到了紐帶和橋梁的作用。
2023年9月涓子被湖南讀書會授予“中美文化大使”榮譽稱號,這是一種鞭策和鼓勵,光無法抵達的地方,筆可以低達。
放眼未來,在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當(dāng)下,【海外華英】將不負使命,不斷創(chuàng)新,勇于擔(dān)當(dāng),不但要講好海外華人的故事,更要講好中國故事,秉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傳遞中國聲音,讓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向世界人民展現(xiàn)東方古國的文化魅力。
涓子說:她將通過不斷努力,成為一名中華文化的傳播使者。

在人生的道路上,涓子正努力實現(xiàn)自我人生價值,她除積極參與文化公益活動外,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時候,她還和詩社的另一位同仁積極組織了【北美翰苑】領(lǐng)導(dǎo)層的募捐活動,將N95口罩送達武漢。同時她積極參與口罩的宣傳工作,并制作了口罩宣傳片;也積極投身于西部內(nèi)華達州的募捐活動,當(dāng)時她正在國內(nèi),得知此消息后,立即找到組織者為她墊付了捐款。她還積極參與教會的義工活動,為那些無家可歸者捐贈食物,參與烹飪餐食;并積極參與世界和平委員會組織的各種善舉。
“善意無國界”,這是她常掛在嘴邊的話。
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字眼,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每一個小小的善舉都有可能改變他人的命運,甚至拯救他人的生命。涓子曾捐助過三名親戚家的孩子上大學(xué),一個叫左岸,現(xiàn)為大學(xué)教授;一個叫靳瑜,曾任局長;一個叫赟婷,電腦工程師。他們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中堅,而她自己的孩子卻是靠自己打工完成學(xué)業(yè)的。
2024年9月,涓子榮興參加了在美國紐約召開的聯(lián)合國未來峰會,大會約有13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峰會通過的《未來契約》及其附件《全球數(shù)字契約》和《子孫后代宣言》,涉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發(fā)展籌資,國際和平與安全,科學(xué)、技術(shù)和創(chuàng)新及數(shù)字合作,青年和子孫后代,全球治理變革等五大領(lǐng)域,旨在改革國際治理體系,振興多邊主義,以更好應(yīng)對新時代所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
那一天,涓子身著民族服裝,在小憇時間,站在峰會的話筒前。朗誦起了自己的作品《烽火臺》,詩中“ 穿越一億四千萬年的火山,當(dāng)黑在眼前呈現(xiàn)時,她已開起另一種光明?!钡脑娋?,吸引了眾人的興趣,被一些人譽為“東方哲思與西方隱喻的完美融合”。
精神原鄉(xiāng):詩歌作為生命的答案
“小木屋旁有家中餐館
我推門進去
當(dāng)我從洗手間出來
油條,豆?jié){已擺在桌上
有熟悉的母語鉆進耳朵
展眼一看——
周圍盡是黑頭發(fā)黑眼睛
恍惚,我是在故鄉(xiāng)
自家門前的小店里……”
這是涓子的詩歌《油條?豆?jié){》,那是她刻進骨髓里的故土風(fēng)味,從不曾忘記。一晃,她在美國生活已近四十年了,“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無論走到哪兒,她血管里流淌著的永遠是中國人的血。
“為何寫詩?”面對提問,涓子微笑著指向書房墻上的書法條幅——“吾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她的詩作極少有華麗的辭藻,但卻充滿對平凡生活的凝視,公園里的一片落葉、雨后池塘的金魚、甚至廚房飄散的粽香,皆成筆下禪意。她的作品《盛大神殿》和烽火臺與玻璃球體間的意象交織,隱喻了文化傳承的壯麗與脆弱;而《金秋抒懷》則以落葉、稻香與雁陣,勾勒出海外游子對故土四季的深情回望?!渡徶Y贊》中,她寫蓮“于最淤塞處發(fā)力”,何嘗不是自身的寫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句話一直激勵著涓子勇往直前,她一直保持著凌晨寫作的習(xí)慣。憑借著熱愛和自身的努力,她的作品散見于報紙雜志及網(wǎng)絡(luò)平臺,其中《心中的夕陽》和《請給我一雙翅膀》分別獲《詩者》及“富四方杯”全國詩歌大賽二等獎;2022年獲得首屆香港國際詩人獎及鳳凰山國際詩歌峰會一等獎。她的書桌上堆滿了獲獎證書……然而她最珍惜的是父親寫給她的一首長詩:詩中即有一個父親對女兒的關(guān)愛,也有對女兒的進步給予的鼓勵,更有期待。
2024年,偉大祖國迎來了75周年華誕,由涓子牽頭,《海外華英》文學(xué)平臺聯(lián)合了“華盛頓藝術(shù)雜志”“華盛頓中文電視臺”“美國華爾街衛(wèi)視”“鳳凰山國際詩歌峰會組委會”及“鳳凰山詩刊”成功舉辦了全球性的《我愛我的祖國》詩歌大賽,這次大賽意義深遠,得到了世界各地眾多文友的響應(yīng),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25年初春,涓子將啟動“華英遺產(chǎn)計劃”,致力于整理海外華人作家的手稿與口述故事,提議編纂具有重要意義的《華英年鑒》,這對于年輕一代的文化斷層,特別是生在海外,長在海外,或從小就生活在海外的年輕一代尤為重要!
“一輩子,一件事,一世情。”涓子將用她的后半生來踐行這句話。

策劃:張立云
編審:涉江紅帆
校對:胡麗佳
(湖南讀書會供稿)
【本文作者 葉華 介紹】葉華:本名吳曄華,高級教師,據(jù)三尺講臺縱談古今中外,握一支粉筆揮灑春夏秋冬,在縣級以上報刊雜志和網(wǎng)絡(luò)媒體發(fā)表文章60余篇,編寫多部讀本。事跡載于《中國教師報》和“為先在線”等媒體,被譽為“山鄉(xiāng)一支筆”。

《關(guān)于湖南讀書會》
湖南讀書會是由一群熱愛讀書的作家、學(xué)者、文學(xué)愛好者等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學(xué)習(xí)型公益組織,秉持“讀好書,做好人”的活動宗旨,每年通過舉辦各類講座、沙龍、采風(fēng)等活動數(shù)十場,致力于打造一個推薦作家作品、倡導(dǎo)全民閱讀的公益平臺,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與支持。
目前湖南讀書會由瀟湘悅讀文化研究會具體運營,旗下還設(shè)立有湖南讀書會朗誦藝術(shù)團、瀟湘悅讀網(wǎng)、湖南讀書會文學(xué)微刊、名人匯、“瀟湘好書榜”數(shù)字閱讀平臺、圖書策劃出版中心等。湖南讀書會先后被湖南衛(wèi)視、湖南經(jīng)視、中國文化報、瀟湘晨報、三湘都市報、長沙晚報、新湖南、紅網(wǎng)、星辰在線等媒體報道。2014年湖南讀書會獲中國圖書館學(xué)會“書友會”優(yōu)秀案例二等獎。2016年被評為湖南省自媒體峰會“年度最受歡迎文化行業(yè)社群”稱號。2017年被評為長沙市文聯(lián)“一會一品”十大品牌項目。2018年開始被長沙市委宣傳部納入到“書香長沙”活動的一部分,并給予重點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