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水的哲學
說到品茶,首先要厘清茶與水的概念。茶就是茶葉,綠、紅、白、黃、黑種類多多,就窖茶工藝而言,當有本真茶,半發(fā)酵茶和深發(fā)酵茶(各類花茶、果茶當不在此例),此中綠茶最為本真,不毋需發(fā)酵,因而保留茶葉純粹,古人品的就是這個味。所謂“紅、白、黃、黑”茶只是近、現(xiàn)代茶商們鼓搗出來的新品。京上茶行那種一萬元一牛眼犀杯的康熙蒙頂班章也只是悶那些鉆石王老伍或明星大宛而已,真會品茶的人眼角斜光都不屑一掃。所以,我這里說的茶主要是綠茶,當然也關涉到“紅、白、黃、黑”茶,因為“水好,茶優(yōu)好,泡嘛嘛香”。
水就是水,但用以泡茶的水就多有講究。唐.陸羽在《茶經》里給泡茶之水分上中下三品:“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蔡襄《茶錄》則說“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所以品茶必先品水,古代文人茶士為了慰貼口舌,不辭辛苦,踏遍萬水千山尋訪名泉好水。于是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濟南第一泉便登堂入室,成為茶水至親,茶客圣地。
宋?蘇軾曾“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唐朝詩人白居易愛用泠泠活水泡茶,其詩曰“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曰(《山泉煎茶有懷》)。蘇軾在《汲江煎茶》細述了水與取水、烹水的標準,并從中悟醒茶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菽c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奔宀柚险哂没钏?,而且汲取煮茶之水,需在圓月的晚上,最好是取“融入月光的流水”,唯如此方入茶道,悟“短長”。吳喬《圍爐詩話》說“子瞻煎茶詩‘活水還須活火烹’,可謂之茶經,非詩也。”胡仔也是懂茶于水的,其《苕溪漁隱叢話》:“此詩奇甚,道盡烹茶之要。且茶非活水則不能發(fā)其鮮馥。東坡深知此理矣”。然元朝的張可久“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煮茶”(《人月圓?山中書事》)則不論煮茶之水出自何處,卻喜“春水”煮茶,不知是為賦強為“春水”,還是真不懂煮茶之水若論起季節(jié),還是秋水最佳。想那“冰雪消融,人或為魚鱉”的春水不但混濁,更是有些土鱉味的。“水乃茶之母”,水韻便是茶韻。泡茶之水上品當是“味甘、形活、色清”,當然,求新求奇者應不入品類,如取“雪水”者,以松針之雪儲之陶器,藏之地穴,炎夏取而用之,如《紅樓夢》中妙玉煮茶之水。亦有取“天水”煮茶者,天水者承露也。其實這種水,從現(xiàn)代科學的眼角看去,裹夾著空中塵埃,非謂不凈且塵其中,還不如冬冰來的純翠,故不入品。那么,用現(xiàn)代科學之法或佛道之術為之水于茶有緣嗎?我曰:“天地覆也,相去甚遠”。比如純凈水,弱堿水,磁化水,白炭水;道家之炁水、噀水、勑水;佛家之法水、功德水、甘露水;陰陽家之神水,科學家之能量水、信息水、宇宙水、磁化水等皆非泡茶上品之水,當屬旁逸斜出之水也。
茶和水的結合是古人的智慧。猶賈寶玉戀于林黛玉,織女偏嫁牛郎,唐玄宗專寵楊貴妃,曹操就愛人妻,適合最好。那山南的茶山北的水成就泡茶的兩個要素。
二者 相親相融,共同演繹出茶道的精髓。猶如泥和水,“捏一個妹來捏一個哥,打碎了,再捏一個妹來再捏一個哥哥?!兑捉洝贰八鸺葷保枋隽诉@種以火煮茶,水沸彌香的過程,陰陽調和,水火相濟,微火沸水茶湯浮出雪沫乳花,這茶水相濟的視覺,在茶與水的交融中,茶葉慢慢舒展身姿,透徹出盈盈翠綠。猶如一萬年前的一個傾心相視,緣來擁抱,以身相許。在紅塵之上,放春山里似濃非濃,若淡若容,在茶香與水韻之間彌漫。氤氳的茶與水,正如一曲幽幽的七弦流水,溫潤細膩地游離齡頰舌尖,又如 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澗,滋味舌尖化開了輕舒蔓延。訝!茶是水的靈魂,水是茶的藍天?!疤烊撕弦弧钡娜诤侠?,水喚醒葉的芬芳,葉映照水的鮮爽,茶湯在天然與匠心里升華。“吃茶去”!趙州禪師(《趙州錄》)的禪語充滿了真性。茶與水是否親愛是要自已去體驗的,茶性即佛性,“禪茶一味”,唯水方能悟禪,禪茶深意,豈唯茶乎!
文/劉自強 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