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國潮風尚席卷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的浪潮中,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宛如一顆璀璨明珠,將古老的大唐文化與現(xiàn)代的國潮元素巧妙融合,在舞臺上繪就出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盛唐長卷。2025年乙巳元宵節(jié)剛過一天,迎來了情人節(jié)。2月14日起,北京天橋藝術(shù)中心開始上演首輪5場中文原創(chuàng)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平均售票率達92%,彰顯了國風國潮加持下的中國原創(chuàng)音樂劇有著強大的市場前景。

一、十二時辰緊鑼密鼓,長安傳奇跌宕鋪陳
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以古韻今聲的方式奏響了一曲獨特的藝術(shù)華章,文本內(nèi)容是基礎(chǔ)。該劇對很多觀眾并不陌生,它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同名網(wǎng)劇也曾風靡一時。IP改編奠定了該劇故事內(nèi)容上的扣人心弦,十二個時辰之內(nèi),一面華燈初上、盛世太平景,一面驚心動魄、波譎云詭境,可謂很好地展現(xiàn)了謬時刻對該劇“中國古風懸疑宇宙系列首部作品”的界定。
舞臺是一個極有魔力的所在,能把微光化為光明,把光明化作火焰。所以戲劇是一面集中的鏡子,折射人生,照耀美丑。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就是在這種折射中,展現(xiàn)了大唐風云下人物的悲歡離合。然而,不同藝術(shù)形式有不同的發(fā)力點,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除了尊重原作的故事內(nèi)核、主要人物設(shè)定和基本結(jié)構(gòu)場景外,更重要的是聚集了龐大的創(chuàng)作團隊和精心構(gòu)建的音樂劇王國,東方美學的多維度體現(xiàn),作曲的加持、國風的營造、卡司的布局等,都使得該劇擁有了像“長安十二時辰”一樣的驚喜與光彩,開門紅也便勢在必得。

二、唐音新律緊系人物,長安情思隨樂流淌
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長安十二時辰》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獨具匠心。其音樂風格融合了古典與現(xiàn)代元素,既有宏大樂章以展現(xiàn)大唐的盛世輝煌,又有細膩旋律緊貼人物情感和劇情發(fā)展。開場的“長安幻世繪” 氣勢磅礴、情緒激昂,瞬間便將觀眾帶入到了繁華喧囂的長安城。中間在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世界時,細膩而精微,觀眾幾乎是在音樂的流淌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樂隨情動,情隨人遷。
音樂也是劇情推進的核心動力。該劇多元融合的音樂特征十分鮮明,國風的運用兼具地域特征和藝術(shù)特性。劇中張力十足的搖滾風,為張小敬、李泌等角色注入了熱血與力量。特別是在他們決心守護長安時,激昂的搖滾旋律將信念與勇氣灌注得淋漓盡致。說唱元素則增加了該劇的喜劇色彩,韻律獨特、節(jié)奏明快,既巧妙推動了劇情,又增添了時尚感和喜劇性。秦腔、民樂、陜西話、彝族歌曲的融入,彰顯了鮮明、濃郁的“大唐”風情,也擁有了中西、古今的碰撞,強化視聽效果的同時,又盡顯大唐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

三、人物群像鮮明生動,角色靈魂躍然舞臺
故事與音樂最終都要為“人”服務。張小敬、李泌等人重唱的《守護》唱段,是國風加搖滾的典型。強烈的鼓點和激昂的電吉他旋律,營造出緊張又熱血的氛圍,與主要人物守護長安的使命感、緊迫感和忠誠心強烈呼應,情緒感染力、藝術(shù)沖擊力和舞臺張力油然而生。張小敬無疑是劇中的核心人物,這位深諳長安地下世界的不良帥,看似放蕩不羈,實則重情重義,歷經(jīng)生死考驗仍然堅守正義;看似痞氣十足,實則果敢機智,不顧個人安危全身心地投入到拯救長安的行動中。靖安司司丞李泌,本是“富二代”的命,才華橫溢、聰慧沉穩(wěn)、少年老成,一世榮華盡可安享,卻懷揣為國為民的遠大抱負和政治理想。表面上看得太子“重用”,關(guān)鍵時刻卻也是一枚棋子的悲劇性,為該劇鋪陳了一種悲情。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角色成長過程中的掙扎與蛻變,演員的表演有很強的分寸感和細膩度。
最驚艷的是葛老這一角色,啟用了法國知名音樂劇演員洛朗?班,這位被中國粉絲親切呼之為“老航班”的洛朗?班,首次以中文演出音樂劇,其渾厚的嗓音、扎實的功底、豐富又充滿張力的表演以及不斷學習的精神,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其他人物如檀棋、龍波、聞染、右相李林甫等也各具鮮明性格特征,且他們的情感出發(fā)點有很深的邏輯鋪陳,這就交織起真正的豐富、詭譎和驚心動魄。比如劇中的龍波,是一個反派角色,但是他的命運令人唏噓。小人物之所以走上不歸路,很多時候是被逼而就。社會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永遠有真善美,永遠也有假惡丑的大染缸,即使是盛世大唐,也有那名利場上的權(quán)謀,也有那視人命如草芥的蛀蟲。
除精彩故事、動人樂律和鮮明人物形象外,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的舞美也是相當令人驚艷的。那繁華的街市、巍峨的城墻、壯麗的樓閣、靜穆的佛像……無不生出若在其中的真實感和動人美。作為綜合的視聽盛宴,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已經(jīng)打響了第一槍,緊接著便會登陸上海,開拓它更長的路和更寬廣的賽道。起步之初的國風基礎(chǔ),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時間節(jié)點榫合,也給觀眾以緊張加輕松的體驗感。未來,它一定能夠在更細的精雕中為觀眾營造驚心動魄的光影霓裳。
(作者景俊美,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所副所長;圖片系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由北京天橋藝術(shù)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