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感言】
黃土褶皺里的生命史詩——論《月亮山下》的時代詠嘆與人性光芒
陳冠男
在董順學先生筆下的黃土高原,每一粒塵埃都浸透著生命的重量。當周思甬在大面積承包治理荒山,暴雨中護住最后一抔黃土,當齊夢鷺在糧食倉庫門上加了一把鎖,當楊春燕與舊的婚姻制度進行抗爭,許桃花為拉扯幾個孩子,背著家里人到縣上偷著賣了三次血,曹慶兒與何鳳治聯(lián)手將吳有德暴揍了一頓,林艷茹給羊接生,成活率百分之百,大西北的月亮山便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存在,而升華為中國農(nóng)民精神圖騰的永恒意象。這部近七十萬字的長卷,以恢弘筆觸在黃土褶皺中鐫刻出一部關于生存與尊嚴的生命史詩。
一、黃土褶皺中的生命美學
董順學用地質(zhì)學家般的精準,描摹出被季風切割的溝壑梁峁。這些自然造物主留下的傷痕,在作家的審美觀照下呈現(xiàn)出悲愴的崇高美:春天翻耕時掀起的黃色浪濤,暴雨沖刷下裸露的紅色土層,秋收時金燦燦的糜子地,構(gòu)成了一幅流動的生存畫卷。主人公們與土地的對話,早已超越了簡單的物質(zhì)依存,升華為對生命本真的哲學叩問。
在近乎宗教儀式般的勞作中,西北農(nóng)民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生存智慧。周思甬參與研制的防雹火箭和馬鈴薯脫毒薯,許桃花帶領基建隊員修建的水平梯田,馬俊卿引進的黃牛改良技術,展現(xiàn)出黃土地兒女的創(chuàng)造激情。這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實踐,如同暗夜里的星火,照亮了千年農(nóng)耕文明的突圍之路。
二、血色浪漫里的青春祭歌
周思甬與許桃花的愛情,始終籠罩在現(xiàn)實的陰霾之下。楊春燕為了體現(xiàn)真正愛周思甬,被迫遠嫁他鄉(xiāng),成為時代悲情最凄美的注腳。這種被生存重負擠壓變形的愛情,恰恰折射出特殊年代里個體命運與集體意志的深刻博弈。
知識青年周思甬與齊夢鷺的情感糾葛,則展現(xiàn)出另一種精神圖景。這種超越世俗的情愛觀,為黃土地上的青春寫下最壯麗的詩行。
三、月升月落間的文明嬗變
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黃土高原時,董順學以史詩筆法記錄了這場靜默的革命。當推土機推平千年的地界石,當塑料大棚取代傳統(tǒng)窯洞,當電商服務站進駐村委會,月亮山見證的不僅是物質(zhì)豐裕,更是一場農(nóng)耕文明向現(xiàn)代文明的驚險跨越。
作家沒有陷入簡單的今昔對比,而是敏銳捕捉到轉(zhuǎn)型期的精神陣痛。周思甬面對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遭遇的傳統(tǒng)觀念桎梏,這些充滿張力的敘事,展現(xiàn)出歷史車輪下個體命運的復雜況味。當新一代青年用無人機噴灑農(nóng)藥時,月亮山頂?shù)臍堅抡c朝陽完成文明的交接。
站在新時代的門檻回望,《月亮山下》的厚重文本猶如一部黃土鑄就的啟示錄。那些在溝壑間奔涌的生命激情,在月光下綻放的愛情之花,在時代浪潮中的艱難轉(zhuǎn)身,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農(nóng)民的精神史詩。當城市化的霓虹照亮黃土高原的夜空,我們依然能在董順學建構(gòu)的文學世界里,觸摸到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生命脈動。這片土地上的故事,永遠在月升月落間續(xù)寫新的篇章。
2025年3月3日于銀川
第十二章
為了加快糧食打碾的進度,生產(chǎn)隊將送糞的部分男勞力抽調(diào)到打碾糧食的行列。
周思甬和曹慶兒也被抽來參加打碾糧食。
打碾糧食這種農(nóng)活雖然沒有送糞那樣繁重,但也是一種苦臟累的活。天還沒亮,隊長就在大喇叭上開始喊:“喂,喂!大家都趕快起床,擔糞的擔糞,碾場的碾場。”聽到廣播后,社員們立馬就起了床,碾場的人都陸陸續(xù)續(xù)往打谷場里走。
曹慶兒被隊長在大喇叭上吵醒后,馬上起床來到周思甬住的窯門前喊:“思甬哥,趕快起來,隊長已經(jīng)在喇叭上喊著攤場哩?!?/p>
周思甬還睡得迷迷糊糊的,聽到曹慶兒的叫聲后,一骨碌翻起來,先點亮了燈盞,然后從里到外地穿好了衣服。兩人剛出門就碰見了何鳳治,他們?nèi)齻€人便摸著黑一路小跑到了打麥場里,眼見碾場的人已經(jīng)來了一大半。
正是數(shù)九寒天、滴水成冰的季節(jié),攤場的人眉毛上結(jié)了厚厚的一層白霜,哈出的氣像白煙一樣。雙手抓在冰冷的糧食捆上,不一會兒手指頭凍得鉆心地痛,有的人用氣哈一哈,有的人將手放在腋下暖暖。大多數(shù)人經(jīng)濟困難,穿著很單薄,穿的是單布鞋,凍得瑟瑟發(fā)抖。其中一個中年婦女名叫李存香,在這么冷的天氣里仍然穿著一件單襯衫和一條單褲子,單襯衫肩膀頭上還破了一個大洞,整個肩膀都露在外面。她的臉被凍成了鐵青色,說話時上牙打著下牙,渾身顫抖得像篩糠一般。周思甬實在看不下去,把自己的一件舊毛衣脫下來送給了這個婦女。有人卻在背地里竊竊私語,說她是為了要國家救濟的棉衣棉褲,故意穿這么單薄。
年近六十歲的趙大爺頭上戴著一頂兔皮暖帽,穿著一件破棉襖,兩只袖口就像兩只破碗,棉花都露在外面。棉襖上的紐扣也幾乎掉光了,為了遮擋寒風,他腰里系了一根冰草繩。下身只穿著一件單褲子,腳上穿著一雙舊草鞋,連襪子都沒有。仔細一看,草鞋上到處都是窟窿眼。為了保暖,趙大爺在鞋碗里裝了厚厚一層莜麥衣子。趙大爺被凍得直打戰(zhàn),鼻涕吊了足有一
寸長。
攤場的人個個被凍得腳手都麻木了,手指頭沒有一點靈活性,連麥捆的要子都解不開,攤場的速度越來越慢了。這時,負責打碾糧食的小組長在大聲喊:“大家快點攤,多出點力身上就熱火了?!?/p>
好不容易把場攤滿,開始用碌碡碾。
碾場是由兩頭大家畜拉著一個碌碡轉(zhuǎn)圈,人在牲口后面吆著。碾場也要一定的技術,只有碾了多年場的人才能勝任此活。先是將攤平在大場里的糧食作物用碌碡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碾壓,不留一點空白,叫作壓茬。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大場里轉(zhuǎn)圈碾壓的時候,跟著碾過的痕跡,一面擴大,一面縮小,然后再反過來,一面縮小,一面擴大。如果四五對牲口同時碾場時,有碾場經(jīng)驗的人在前面領頭,技術不好或剛學碾場的新手依次跟在后面。
周思甬是第一次碾場,他吆著一對牛跟在碾場隊伍的最后邊。天氣寒冷,他將兩只手筒在棉衣袖筒里,腋下夾著一把打牛的皮鞭。偶爾,牛撅著屁股,翹起尾巴?糞時,他抓起一股麥草,擰成一個網(wǎng)兜狀的草團子,將牛糞接到里面,然后扔到場外邊去。牽引碌碡的木撥枷與碌碡軸之間在不停地摩擦著,發(fā)出吱呀吱呀的聲音,碾場的人跟在牛后面不緊不慢地走著。因為參加碾場的人比較多,每隔一小時左右就重新?lián)Q一班人。換下來的人在場外面將麥草點燃烤火,等待著翻場。大約換過兩班后,在場外等待的這些人,拿著木杈開始翻場。就是將碾壓過的糧食秸稈用木叉翻過來,把上面已經(jīng)碾壓過的翻到下面,把下面沒有經(jīng)過碾壓的翻到上面來,盡可能地使顆粒與麥稈完全脫離。翻場是又累又臟的活兒。翻場時要用木叉使勁抖動麥稈,不一會兒渾身就出汗了。翻場抖動麥稈時塵土飛揚,遮天蔽日,濃密的塵土讓人感到窒息。每個人渾身上下落滿了塵土,睫毛上、牙齒上、耳朵里、鼻孔里到處都是土。塵土順著脖子鉆進了前胸和后背,又癢又疼,讓人難以忍受。吃過午飯后,太陽曬到場院里,天氣暖烘烘的,碾場的人便都靠在麥草垛上曬太陽,等待著翻場。他們有的聊天,有的掐方,有的打撲克。年輕人覺得玩撲克牌這些都不過癮,便有人提議,來個摔跤比賽,大伙兒都很贊同。年齡十七八歲到三十多歲的年輕人,集中到了比較寬敞的地方,開始了摔跤比賽。他們怕摔倒后造成人身損傷,便在摔跤的場地上鋪上了厚厚的一層麥草。
先開始拔腰比賽。拔腰活動是在兩人之間角逐的。比賽雙方弓腰反臂抱住對方的腰部,裁判下令后,兩人盡力想法將對方拔離地面。要求比賽雙方牢牢站穩(wěn)腳跟,一條腿伸向?qū)Ψ揭d下,取半蹲姿勢,當對方拔自己時,盡力下坐,同時還要伺機拔起對方。當對抗到相持不下時,必須不失時機一鼓作氣地將對方拔地而起,以取得最后勝利。這種活動需要有毅力和耐久力。
參加拔腰比賽的一共有四十幾個青年人,通過幾十輪的淘汰賽,最后輪到了何鳳治和周思甬兩個人之間的角逐。何鳳治憑著人高馬大的優(yōu)勢,對獲得第一名胸有成竹;周思甬則年輕氣盛,也有不服輸?shù)男睦怼蓚€進場后先進行了深呼吸,然后拍了拍胳膊和腿上的肌肉,又將腰部扭了扭,揉了揉,緊接著抱住了對方的腰,腰腿胳膊都吃上了勁。這時,裁判員右手舉起了自己的暖帽,喊了一聲“預備”,幾秒鐘過后,裁判員將手中的暖帽往下一揮,同時喊了一聲“開始”,只聽到兩人大聲喘氣的聲音,雙方的筋骨好像叭叭在響。兩個人相持了幾分鐘后,額頭上的汗流了下來。雙方都想把對方一下子拔起來,但各自都紋絲不動,定定地站在原地。又過了幾分鐘,何鳳治突然“啊”地大喊一聲,兩膀一較勁,臀部突然往下一蹲,腰往后一閃,將周思甬的雙腿從地面上拔了起來。隨之,裁判員喊道:“第一局,何鳳治贏了!”
郵購優(yōu)惠價:80元(含快遞費) 郵購電話加微信:18095267195
(作者鄭重申明:目前凡從各個網(wǎng)站買到的長篇小說《月亮山下》均為盜版書,凡通過我本人微信號買的書,都有我本人的簽字蓋章。)
休息了幾分鐘后,雙方又開始了第二局的比賽。結(jié)果,何鳳治還是贏了。這樣,何鳳治獲得了拔腰比賽的第一名。周思甬哈哈一笑說:“何大哥,你不愧是榆樹灣的‘三大’,拔腰比賽我甘拜下風!” 接下來是摔跤比賽。摔跤時兩人徒手相搏,可以手足并用,用抱頭、抱頸、抱軀干、抱上下肢、纏腿、勾足、挑腿等動作將對方摔倒并使其雙肩觸地者為勝。
摔跤先進行單淘汰比賽,經(jīng)過多輪的淘汰賽,最后,第一二名仍然在何鳳治和周思甬兩個人中產(chǎn)生。
比賽開始后,雙方都很慎重,不輕易進攻,兩個人只是繞著場子轉(zhuǎn)。然后雙方用手臂進行試探性接觸,但仍然沒有實質(zhì)性的進攻。過了一會兒,何鳳治瞅準了周思甬防御的破綻,猛地來了一個餓虎撲食,準備一下子將周思甬摔倒在地。周思甬手臂接觸對方時,并沒有放松警惕,他時時觀察著對方的一舉一動。說時遲,那時快,當何鳳治迅速撲進懷里時,周思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zhuǎn)身,一下子閃在了何鳳治的身后。緊接著抱住了何鳳治后腰,將何鳳治抱了起來,他一條腿一勾,雙手用力一推,何鳳治的身體失去了重心,一個馬趴倒在了地上。裁判宣布第一局周思甬獲勝。
第二局開始后,何鳳治吸取了第一局的教訓,他虛晃一招,給周思甬來了個假動作,周思甬信以為真,故伎重演,又來了個快速轉(zhuǎn)身,但這卻正中了何鳳治的下懷。何鳳治利用周思甬轉(zhuǎn)身時的慣性,腿一勾,順勢將周思甬推倒在地。裁判員宣布第二局何鳳治獲勝。
在一比一平的情況下,雙方各自在心里做著戰(zhàn)勝對手的籌劃。何鳳治認為,他要發(fā)揮力氣大的優(yōu)勢,瞬間將對方摔倒,不能與對方進行長時間的糾纏。周思甬認為,何鳳治雖然力氣比自己大,但他的靈活性不夠,他要發(fā)揮比較靈活的優(yōu)勢,用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征服對方。
第三局開始后,雙方互相盯著對方,在不停地尋找對方的突破口。周思甬突然大喊一聲,來了個先下手為強。他雙手往上一揚,何鳳治無意中身子往后一閃,周思甬抓住機會一下子撲進何鳳治懷里,雙手死死抱住了何鳳治的腰部,緊接著身子往低一沉,肩膀緊緊地頂住何鳳治的腹部,然后猛一用力,給何鳳治來了個倒背口袋,將身軀高大的何鳳治從肩上摜了下去。在大伙兒熱烈的掌聲中,裁判員最后宣布周思甬獲得摔跤比賽的第一名。
拔腰和摔跤兩項運動雖然消耗了這幫年輕人的很多體力,但他們?nèi)杂X得意猶未盡。稍加休息后,他們的體能又得到了恢復。翻了一次場后,又有人提議再來一個比賽背碌碡的運動項目。背碌碡比賽在榆樹灣從來沒有搞過,究竟能背起背不起碌碡,誰都心里沒個底數(shù)。聽長輩們說,新中國成立前榆樹灣附近有個叫余大漢的人,為了在凌晨搶到第一個碾米權(quán),把碾磙子放到柳樹柯杈上面了。但那都是傳說,誰也沒有親眼見過。
今天這幫子年輕人興趣來了,非要搞個背碌碡比賽。大家伙兒把一個閑置的碌碡滾到半人高的土臺子上,然后把碌碡豎起來,再由幾個人幫忙將碌碡扶到背碌碡人的背上。如果能背起來,就看誰背著碌碡在場里走的步數(shù)多,即為勝者。 為了減輕碌碡對人脊背的壓力,有人找來了一片驢汗墊。大伙兒對背碌碡爭先恐后,躍躍欲試,但真正到背的時候,很多人都敗下陣來。有的人用盡了全力,但碌碡紋絲不動,離不開土臺;有的人雖然能將碌碡背著離開土臺,卻連一步路都走不了。最后,大家將目光投在了何鳳治、周思甬和張憨娃三個人身上。張憨娃雖然已經(jīng)是三十好幾的人了,但還是有一把子力氣。
他走到碌碡跟前,將驢汗墊往背上一鋪,兩手緊緊抓住碌碡的下邊沿,然后渾身一用力,碌碡慢慢離開了土臺子。這時,大家都為他鼓掌加油,并異口同聲地喊:“往前走幾步,往前走幾步!”只見張憨娃一咬牙,脖子上的青筋暴了起來,他背著碌碡一步一步地往前移動。當他走了八九步遠時,
兩腿開始打戰(zhàn),他隨即將碌碡扔到了場里,封凍的地面被碌碡砸了個兩寸深的土坑。
接下來是周思甬。他同樣把那片臟兮兮的驢汗墊襯到了后背,在幾個人扶助下,將碌碡慢慢挪在土臺的邊上,兩手抓住碌碡的下邊沿,將碌碡靠在了背上,緊接著吸了一口氣,渾身猛然發(fā)力,碌碡離開了土臺。他邁著沉重的步伐,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赝白咧?。他背著碌碡行走的距離已經(jīng)明顯超過了張憨娃,但還在一步一步地往前移動。大家的目光也隨著他的步伐在移動。這時,周思甬的雙腿開始微微顫抖,但在大伙兒的鼓勵下,又向前吃力地走了幾步。他終于停了下來,定了定神后,身子一斜將碌碡摔到了場里,隨即人也靠著碌碡癱軟地坐在了地面上,大口喘著氣,額頭上的汗如水洗一般。經(jīng)過丈量,周思甬背著碌碡走了二十米遠的距離。
最后一個出場的是大個子何鳳治。何鳳治原來不想?yún)⒓颖陈淀乇荣?,?/span>大家的勸說下才勉強同意了。周思甬鼓勵他說:“大家都想讓你展示一下你這位大力士的威力,你就拿出你的真本事來,讓大家開開眼界吧?!?/p> 何鳳治剛走到碌碡跟前,大家伙兒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何鳳治并沒有用那片驢汗墊襯脊背,他不慌不忙地在手上唾了兩口唾沫,然后雙手抓住碌碡的底部,猛一鼓勁,碌碡離開了土臺子。他背起碌碡并沒有馬上走,而是停了一小會,緊接著邁著小步往前行走。一顆碌碡擱在他背上,如同背了一麻袋糧食,何鳳治似乎并不感覺到非常沉重。他在前面背著碌碡走,大伙都跟在后面為他加油。大約走了六七十步后,他停住了腳步,慢慢轉(zhuǎn)身往后面看了看,覺得已經(jīng)走了好長距離了,之后身子一擰,將碌碡撂在了場里。然后,拍了拍身上的塵土,顯示出若無其事的表情來。經(jīng)過丈量,何鳳治背著碌碡足足走了五十米。大家議論說:“何鳳治如果再能咬牙堅持一會兒的話,估計還能多走十幾米遠?!焙硒P治再一次證明,他的確是榆樹灣的大力士。
這顆碌碡究竟有多少斤,生產(chǎn)隊的秤最多只能稱起二百斤的東西,沒辦法稱出碌碡的重量來。周思甬通過碌碡的體積和石頭的比重進行了計算,這顆碌碡的重量是四百二十斤。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攤開的小麥終于碾結(jié)束了,接下來就到了起場的環(huán)節(jié)。起場是用二齒叉和四齒叉將麥稈挑起,在空中用力抖動,將夾帶在麥稈里面的麥粒抖摟出來。這樣,已經(jīng)沒有麥粒的麥稈變成了麥草,之后被移到了場外垛起來。麥草挑揀干凈后,用木耙或木锨將麥衣和麥粒的混合物堆積在一起。起場時揚起的塵土比翻場時更濃密,因為麥稈在空中的抖動力度更大,揚起的麥土嗆得人喘不過氣來。
直到晚上點燈時分,場才起完了。周思甬已經(jīng)累得兩腿發(fā)軟,兩只胳膊一點力氣都沒有了。臉上的麥土足有一銅錢厚,認不出本人的模樣。嗓子里咳出的是一團團黑泥,鼻孔里擤出的也是泥土,衣服上落了厚厚一層麥土。
周思甬將棉衣脫下來使勁抖了抖,用棉帽子將棉褲上的麥土拍打了一下。雖然天氣已經(jīng)很冷了,但一場麥子起完后,周思甬渾身被汗水洗了一遍,汗水將竄入脖領的麥土和成了泥,白棉布的襯衣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烏黑色。周思甬覺得后背被麥土刺激得又癢又痛,就讓曹慶兒用棉帽子幫他將后背的泥土擦了擦,才感覺到稍舒服了一點。他心想,如果洗一個熱水澡,該有多舒服啊!可那是城里人的奢侈生活,自己不敢奢望。當他看到別的社員對沾滿全身的麥土不當一回事時,他感覺到自己太嬌氣。身上沾點麥土怕什么?農(nóng)民一輩子沒有洗過一次澡,身體照樣很健康。
第二天一大早,男女社員們照常來到打谷場準備攤場,生產(chǎn)隊隊長張余糧卻說:“今天要趁風揚場,場就不攤了。碾場的女勞力去送糞,隊上所有男勞力都參加揚場?!?/p>
周思甬和曹慶兒也被留在了揚場的隊伍里。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揚場還沒有風扇這種農(nóng)機設備,揚場全靠自然風把麥粒分離出來,所以,在打碾糧食的季節(jié)能碰上幾場大風也是很幸運的事。今天遇上了這場大風,男勞力全部投入了揚場工作,千萬不能錯失這個大好時機。揚場的工具基本上就是竹子掃帚、木锨、四叉這三樣東西。揚場的人都戴著草帽,這是一種簡單的防護用具,怕麥衣、麥土和其他雜物吹進人的眼睛里。揚場共分粗揚、細揚和精揚三個階段。粗揚是用四叉將麥衣、麥土、麥?;旌衔锬骘L揚到三四米高的空中,比較輕的麥土、麥衣從風頭吹到了風尾,較重的麥粒落在風頭的地方。細揚是用木锨將經(jīng)過粗揚的麥粒揚到空中,使麥粒中混合的麥土和麥衣等雜物進一步吹出。精揚是用木锨將麥粒做進一步精選,達到最后入庫的標準。趁風揚場是帶有突擊性的農(nóng)活,為了趕在風停之前將已經(jīng)碾下的糧食揚完,揚場的人幾乎不休息連續(xù)作戰(zhàn),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回家去吃,都由家里人把飯送到打谷場上來吃。揚場的勞動強度要比碾場大得多。周思甬雖然是第一次揚場,但在老農(nóng)的指導下,學會了三種揚場工具的使用,又參與了三個階段的揚場全過程,大致上掌握了揚場的
基本要領。
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揚場的最后一關精揚才結(jié)束,開始裝袋入庫。裝小麥的口袋是用亞麻纖維線或羊毛線織成的,小口袋能裝一百二十斤,大口袋能裝一百五十斤。年齡大的人負責裝口袋,青壯年負責扛口袋。扛口袋不但是個力氣活,也是個技術活,如果不掌握要領,憑力氣硬扛,是扛不起來的??缚诖恼_方法是,先將裝滿糧食的口袋豎起來,肩膀緊貼在口袋中間,一手抓緊口袋的袋口,另一只手抓住口袋的底部,一條腿半跪,另一條腿膝蓋跪在地上,然后,抓袋口的手往下壓,抓口袋底部的手往上抬,肩膀同時發(fā)力,口袋就扛在肩膀上了。
周思甬由于沒有扛口袋的經(jīng)驗,他只能扛重量比較輕一點的口袋,但還要在另一個人輔助下才能將口袋扛在肩上。這時,周思甬的肚子已經(jīng)空得像瓦罐一樣,午飯所產(chǎn)生的能量已經(jīng)消耗殆盡。打谷場離倉庫的距離有一百多步遠,他咬著牙用盡全身的力氣才把一口袋小麥扛在肩上,搖搖晃晃地將口袋扛到倉庫。等小麥入庫后,所有參加揚場的人都累成了一攤泥,溝子塌在地上就翻不起來了。
周思甬又累又餓,晚上十點鐘才摸著黑回到家里。周思甬的父母親還沒有入睡,為節(jié)省煤油屋里黑著燈。聽到兒子回來的腳步聲,母親趕忙起來點亮了燈,給兒子端來了已經(jīng)熱過好幾遍的飯。借著微弱的燈光,母親看到兒子沾滿麥土的臉上那一道道汗?jié)n,心里一陣酸楚,忍不住流下了傷心的眼淚。父親看見兒子那狼吞虎咽的吃相,眼圈也濕潤了。
董順學,漢族,寧夏西吉縣人,生于1955年10月10日。畢業(yè)于西北大學經(jīng)濟系。先后在西吉縣二輕局、統(tǒng)計局、計劃委員會、震湖鄉(xiāng)政府工作。擔任過地方國營企業(yè)廠長。從事文字工作四十余年,喜歡讀書,熱愛文學,積累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和豐厚的生活實錄,創(chuàng)作過中短篇小說。退休后,經(jīng)過三年時間的各項準備,用兩年多時間完成了這部66萬多字的長篇小說《月亮山下》,終以抒懷于文學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