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生難忘的記憶(十)
文/朱海明 誦/雪花飛舞
做秤的工藝傳承幾千年,到新中國已經(jīng)形成定制,桿秤的使用遍及城鄉(xiāng)的各行各業(yè)乃至普通家庭。直至上世紀末,各種電子衡器逐漸普及,桿秤退出歷史舞臺,做秤的工藝也幾乎失傳了。所以我要把父親的手藝記錄下來,以供后人們參考。
大小店鋪和做買賣的人都希望有一桿好秤,所以父親做秤的工藝過程非??季恳卜浅>?。首先是選秤桿兒,有鐵力木的花梨木的烏木的和一般梨木的。鐵力木的最好,烏黑油亮;花梨木的次之,烏紅色;烏木的再次之,黑色,不多見;一般梨木的,淺紅色,常見。
選好材質(zhì)后,把木板破成板條,再把板條截成相應的長短,用手刨子刨成圓桿,要求必須筆直,如果秤桿彎曲就影響精確度,秤就不準了。這個過程叫刮秤桿兒。刮完后用砂紙打磨,再用光珠也就是成串的玻璃珠進行細致打磨,直到秤桿兒光滑明亮。然后手掐著鉛筆在秤桿上畫一條直線,也就是鑲秤星星的底線,必須筆直筆直,分毫不差。
畫完星線后,要在秤桿頭部和尾部鑲上秤箍。秤箍是鐵皮做的,中間接口處 外面用焊錫焊牢,打光 。再就是安秤刀子和秤毫。以前沒有秤刀子,秤毫也是用麻繩的或皮條做的,叫笨秤或老秤,其靈敏度和精準度不高。安了秤刀子就叫新秤,靈敏度高多了,屬于最標準的桿秤。
秤刀子也叫刀梗兒,堅硬如鋼。刀梗兒在桿頭固定住,兩邊上下用鋼銼銼出刃口,和秤毫的接觸面就極小了以增加靈敏度。秤毫為鐵質(zhì),兩條腿上有圓孔套在秤刀子上,頂部連接轉(zhuǎn)軸接小勾以連接秤鉤或秤盤子。接著就是用砝碼、秤砣調(diào)試秤桿兒上的刻度了,先調(diào)(tiáo)準定盤星,每個刻度用剌(lá)星刀劃出記號以便準確上星。
開始用手鉆鉆星眼兒了,按鉛筆畫的直線和剌星刀劃出的記號,鉆出五兩為半斤、十兩為一斤,到五斤、十斤不同規(guī)格星花的星眼兒,排列有序,精美絕倫。這是個難度很大的技術(shù)活兒,就像往精美的家具上雕刻一樣,手藝高低一目了然。接著就是鑲秤星了,左手持一卷兒特制銅絲,小心地探進星眼兒,按實,用剌星刀把銅絲剌斷,再用剌星刀平著拍打鑲進去的銅絲,拍牢,星眼里的銅絲橫斷面就是秤星了。
上完星后,再用砂紙打磨使秤星與秤桿桿面平滑一致,以便于秤砣的毫系移動時不刮不劃。最后再用特制的磨石蘸上特制的油脂來回打磨,把秤星打磨得如同天上的星斗閃閃發(fā)光。之后,拴上秤鉤或秤盤。
桿秤分鉤秤和盤秤,就看你用它稱什么。稱瓜果梨桃點心糖果等比較干凈的東西多用盤秤。秤比較沉重的東西多用鉤秤,賣肉的也用鉤秤。桿秤又有大中小之分,大秤可稱幾百斤,中秤可稱幾十斤一百斤,小秤可稱十幾斤幾十斤。最小的桿秤是稱中藥的,叫戥子,小星星按錢算,十錢為一兩。
至此,一桿秤就算完成了。小小一桿秤,十幾道工序,一點兒也馬虎不得,也無法假冒偽劣,端的(dì)須要好身手,真功夫!
(原創(chuàng)首發(fā))
作者簡介: 朱海明,字(筆名):瀛亮,號:清韻居士,網(wǎng)名:高撥子導板。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曾參加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qū)汽車第五十團,執(zhí)行援寮(老撾)抗美筑路運輸作戰(zhàn)任務。
朗誦:雪花飛舞 退休,喜愛朗誦,用心體會文字,用聲音詮釋文字,讓文字乘著聲音的翅膀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