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座雕像文/蔡枝強
朋友,你想了解文安縣波瀾壯闊的人文歷史嗎?你想領略璀璨歷史星河中文安先賢的風采嗎?你想聆聽文安先賢可歌可泣的故事嗎?請到文安縣城東的水系工程岸邊來。這里矗立著十一座雕像。他們分別從古代、近代、現(xiàn)代走來,述說著幾千年的歷史滄桑(其中囊括文安的政治、軍事,司法、教育、體育、水利、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他們是文安縣有史以來最優(yōu)秀的代表,也是文安縣歷史發(fā)展的參與者和見證人。當你有幸直面文安先賢雕塑群,就如同讀完一部文安縣濃縮了的歷史。走進文安幾千年的歷史畫卷。文安先賢雕像均為三米高,底座半米。塑像的巨大突出了先賢們的高大形象。材質(zhì)有花崗巖的,有漢白玉的,有鑄銅仿古的。藝術家根據(jù)人物的職業(yè)、性格、年代的不同特點,刻畫出人物的不同形象。經(jīng)過藝術大師的精雕細琢,人物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神韻俱佳,令人嘆為觀止。
第一座塑像是趙夔,西漢時文安縣令(文安第一任縣令),政績卓越。值縣大旱,為祈雨自焚??h人感慕,為之立祠。其雕塑是趙夔為民求雨自焚的場景。黑色大理石強調(diào)時代的滄桑和歷史的悲壯。塑像后面的石碑上浮雕是以漢代雕刻風格,穿插文安八景和卓越歷史人物圖,展現(xiàn)文安豐厚的歷史底蘊。
第二座雕像是王之渙,字季陵,唐朝著名詩人。天寶元年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逝于文安任上。享年五十五歲。塑像是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句為基礎,展現(xiàn)在任期間,執(zhí)法破案、剛正不阿的形象。塑像左手握劍,寓意執(zhí)法。右手拿書卷,象征輝煌的文學成就。用漢白玉材質(zhì)為材料,凸顯出詩人高瞻遠矚、豪放浪漫的氣質(zhì)。
第三座塑像是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疤扑伟舜蠹摇敝?。與其子蘇軾、蘇轍以文學著稱“三蘇”。北宋嘉佑五年,任文安主簿。勸課農(nóng)桑,造福鄉(xiāng)里。修建木橋,后取名為“蘇橋”,以作紀念。塑像是用漢白玉雕成其任文安主簿時期的形象。身背雨傘和書箱,象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俯首聽看手指前方,表現(xiàn)他徒步田間地頭,傾聽鄉(xiāng)里民聲的情景。展現(xiàn)出文學家親民及灑脫的大家形象。塑像的背面浮雕《蘇洵教子》,是《三字經(jīng)》中廣泛流傳的一段佳話。展現(xiàn)蘇洵注重教育,父子三人苦讀,最后并列“唐宋八大家”。
第四座雕塑是周惠達,字懷文,文安縣人,自幼舉止有節(jié),操守高尚。北魏至西魏重臣。南征北戰(zhàn),傳奇一生。身兼朝中重臣和將軍于一身,身居高位,為人謙和。隋朝開皇初年,追封為蕭國公。雕塑展現(xiàn)的是其西魏時期的重臣形象。佩劍意寓將軍。右手拿文卷、低頭沉思,展現(xiàn)其深謀遠慮、境高睿智的重臣魅力。鑄青銅仿古效果,追求久遠滄桑、質(zhì)樸厚重的形象特點。
第五座雕像是邢表,字居正,文安縣龍街村人,明天順元年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博學經(jīng)史,為官清正,政聲廉明。先后在河南、山東、四川多地任要職,廣受擁戴,離任后均為其立碑建祠。在四川征剿賊寇期間,八個月未脫鎧甲,染搭背瘡,逝于山中。百姓護靈回文安,皇帝為其御賜祭文。雕像表現(xiàn)邢表巡撫四川的情景,身著鎧甲,手提馬燈夜巡軍營的瞬間。雕塑的背面是邢表勤政為民,受到不同地域苗、漢等人民歡迎的情景。用黃色花崗巖材料,制作成碑狀和凹進去的廟門形狀連接,將局部處理成殘破,突出人物的剛毅和歷史的滄桑。
第六座雕像是陳儀,字子翙,號一吾,文安縣西碼頭村人,清康熙五十四年進士,曾任天津同知、僉都御史,經(jīng)世濟民,學識淵博,精于治水。雕塑表現(xiàn)他站立船頭視察水患的情景。身穿清朝官服,手握大清水域圖,思考治水方略。展現(xiàn)出其歷史地位和心懷天下百姓的家國情懷。用銅鑄造寓意豐碑永固。
第七座雕塑是朱大官,原名朱化麟,文安縣小齊觀村人,西河大鼓朱派創(chuàng)始人,表演典雅細膩,唱法俊俏,自成一派。雕塑也是用銅鑄成,表現(xiàn)其為大眾傾心演唱的瞬間。在曲藝界留下了濃濃的一筆。
第八座雕塑是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文安縣朱家務村人,八卦掌拳術創(chuàng)始人,臂力過人,擅長技擊,嫉惡如仇,濟困扶危。雕像展示的是董海川動態(tài)八卦掌博弈的瞬間。目視對手,動感飄逸,氣貫長虹。用銅澆鑄,寓意八卦掌永傳后世。
第九座雕像是鮮靈霞,原名鄭淑云,文安縣豐各莊村人,評劇鮮派創(chuàng)始人,表演風格自然灑脫,高亢激越,樸實豪放,聲情并茂。1956年演出時,曾受毛主席接見。塑像是由漢白玉雕成,展現(xiàn)其身著戲裝表演的瞬間,突出精美細潤、潔白儒雅飄逸的人物扮相特點。
第十座雕像是褚國恩,文安縣小王東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文新縣縣大隊長,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曾參與指揮縣內(nèi)許多次著名戰(zhàn)斗。雕像是用銅鑄其騎馬的雄姿,展現(xiàn)其抗戰(zhàn)期間胸懷民族大義,與日寇周旋、血戰(zhàn)到底、成竹在胸的英雄氣概。
第十一座雕像是任云閣,文安縣興隆宮村人,抗戰(zhàn)時期我國飛行員,堅毅奮發(fā),自幼博覽群書,酷愛兵略,1937年,在淞滬會戰(zhàn)中架機轟炸日本軍艦陣亡,葬于南京航空烈士陵墓。雕像用銅鑄,其身著飛行員服裝,面帶微笑,目視前方,意為魂歸故里,欣慰而自豪之情永駐人間。塑像背面是高浮雕形式,展現(xiàn)抗戰(zhàn)英雄任云閣投彈時架機向敵艦俯沖的壯烈瞬間。
以上十一座歷史名人雕像的作者——人民日報社神州書畫院原院長、中國美術家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版畫家協(xié)會、中國壁畫學會會員陳萬秋,也是我們文安縣蔡黃甫村人。筆者曾在二O二一年慶祝七一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應邀參加人民日報社為其舉辦的專題畫展開幕式。從畫展中了解到,陳萬秋不但是我國卓有成就的雕塑家,在我國許多重要公共環(huán)境中,如井岡山紅色歷史景區(qū),老撾的兩座中國烈士陵園,中共中央辦公廳,民政部機關,北京航天城,香港特區(qū)政府,北京地鐵、解放軍總醫(yī)院等六十多個單位部門,都長期展陳矗立著他的雕塑作品。而且他在設計、版畫、中國畫等諸多藝術領域都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取得了豐碩成果。他的版畫曾被國務院文化部選送到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展覽,許多作品在全國美展中獲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今年初,他創(chuàng)作的六座中國援老抗美鑄銅組雕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此次他為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的這十一座歷史名人雕像,既充分展示了這些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們的精神境界和不朽風采,也彰顯了陳萬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感恩之情。
如今,這十一座雕像就矗立在文安的大地上 。恰似十一座歷史豐碑,彰顯著文安人的驕傲與自豪。
塑像一經(jīng)安放,就迎來了文安人民欣喜贊美地目光。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家鄉(xiāng)先賢們的雕像如重現(xiàn)先賢的音容笑貌,緬懷先賢們的豐功偉績,提高了文安人民愛國愛家的民族自豪感。
先賢的形象永駐文安人的心中! 2025年3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