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茶文化
作者:黃開來
近日到武夷山一游,對武夷山茶文化作一番深入的了解。
武夷山脈屬丹霞地貌,跨越閩贛兩省,山清水秀郁郁蔥蔥。
長年累月的雨水沖刷,山洼處沉積大量巖沙,這類巖沙適宜種植茶樹,茶葉巖香濃郁,因此武夷山茶亦稱"巖茶"。
一類茶田基本全是巖沙,二類茶田上層是巖沙下層是泥土。三類茶田全昰泥士。茶樹喜陰一般種植于山背陰涼之處。采茶是一細(xì)膩的農(nóng)活,每年春分前茶樹開始吐芽,茶農(nóng)于清明左右開始采摘茶葉,摘取兩葉一尖茶芯,清明前采的叫明前茶較貴重,清明后采的叫明后茶較便宜。
以前我一直認(rèn)為鐵觀音、水仙、肉桂、水金龜?shù)鹊炔枞~名稱,是根據(jù)加工工藝而命名,這次上茶山,才知道茶名是茶樹之名,比如大葉一點叫水仙,尖葉叫肉桂,葉上有龜紋叫水金龜,葉上鋸齒狀叫大紅袍??,茶樹共分八百多種,都有實際名稱。茶農(nóng)的講解大開眼界豐富知識。
半山腰有六棵大紅袍母樹是無價之寶,用鐵欄圍住,每年釆摘約十萬茶芽,制成約八両茶葉,拍賣天價三十多萬。
下了茶山便直奔茶廠,參觀加工工藝,青葉入廠便進(jìn)入旋轉(zhuǎn)箱搖滾碰撞使青葉邊緣破損變色,再進(jìn)入16小時半發(fā)酵后倒入80度熱鼎手搓成型,加工工藝千年不變,只是有些工序增加機(jī)械化程度。一般加工完成后退火冷卻30天,才能沖泡飲用。
最后便是茶道品茶了,品茶室擺放茶葉眾多,從一斤七八萬元到幾十元不等,價格都是根據(jù)山門品種而定。只有老板和老天爺才知道茶葉來自那片山門何品種。武夷山茶道與潮汕茶道有異曲同工之妙,茶具是一樣的工夫茶具,首先燙壺、下茶一泡8克、均搖、100度開水高沖,3秒內(nèi)低灑下杯、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茶杯只灑七分滿。品茶人先漱口去異味后右手三指捧茶杯,成蘭花指形,先左右擺動聞二次茶香后分三四次入口,茶在口中由舌頭轉(zhuǎn)動一圈才入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茶香之濃郁茶水之甘醇并回味無窮。
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之瑰寶,以上只是提供粗淺共享。
來
作者簡介:黃開來,廣東汕頭市人,男,73歲,中共黨員,退役軍人,國有企業(yè)退休干部,高中文化,喜歡寫作,詩賦及書法。平日熱愛游泳運動。《世界文學(xué)》簽約作家。作品獲“墨韻新年?中華黃河杯”文學(xué)大賽金獎。
﹌﹌﹌﹌﹌﹌﹌﹌﹌﹌﹌﹌﹌﹌﹌﹌
大賽投稿郵箱:
942251831@qq.com
紙刊投稿郵箱:
bailu6698@163.com
紙刊投稿、訂閱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體裁:現(xiàn)代詩、散文詩、散文、詩歌評論、古詩詞賦、報告文學(xué)、閃小說、中短篇小說 
掃碼添加主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