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心鑄師魂,用深情寫春秋
——《我的輔導老師一于奶奶》欣賞評析
文/古鑫 誦/心如止水
這篇《我的輔導老師一于奶奶》是一首獻給教育者的深情贊歌,以質樸且靈動的筆觸,在時光長卷上勾勒出一位平凡教師不平凡的精神肖像。全文如一幅水墨丹青,既有工筆細描的教育現(xiàn)場,又有寫意揮灑的情感留白,在敘事與抒情的交織中,完成了對師道傳承的深刻詮釋。
文章以"雄鷹展翅"起筆,用"自行車"為軸,至"戰(zhàn)鼓春風"收筆,構建起圓滿美好的意象系統(tǒng)。那些載滿泥土芬芳的雞蛋、松花湖的粼粼波光、彩色粉筆書寫的革命記憶,既是真實的生活碎片,更是隱喻的教育符號。特別是對《木蘭詩》課堂的重彩,將知識傳授升華為文化基因的薪火相傳,讓讀者看見文言字句如何在師生的生命對話中煥發(fā)新生。
文本最動人處在于展現(xiàn)教育者的精神困境:風雨家訪的泥濘與教室燈光的溫暖,自家孩子的等待與學生成長的喜悅,這些矛盾如同琴弦的震顫,奏響教育者特有的生命交響。文中"陀螺"的比喻堪稱點睛,既是奔波勞碌的寫照,更是永不停息的教育之魂的象征,讓奉獻精神有了可觸可感的溫度。
從伊通縣的田埂到長春市的講臺,從《井岡翠竹》的紅色記憶到師范院校的教育接力,文章悄然編織起個體命運與時代精神的經緯。那些選擇投身教育的學子,恰似于奶奶播撒的種子,在黑土地上長成新的白楊林。這種代際傳承的書寫,賦予文本超越個體的歷史縱深感。
若能在細節(jié)處增添更多感官印記(如粉筆灰飄落的軌跡,晨讀聲與晚自習的蟬鳴),會使文本更具沉浸感。對于"2025年"的未來落款,不妨視作浪漫的詩意跨越,正如教育本就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這個時間錯位恰成絕妙隱喻。
此文不僅是一位退休教師的傳記,更是中國基礎教育的精神剪影。那些板書間的智慧、家訪路上的堅持、學生眼中的星光,共同鑄就了師者豐碑。期待更多這樣的文字能如蒲公英的種子,飄向更多心靈,喚起對教育的溫情與敬意。
作者簡介
古鑫,吉林省扶余市人。畢業(yè)于吉林省經濟干部管理學院,現(xiàn)經營長春市銘醫(yī)苑綜合門診部,任院長。愛好文學。
主播簡介:心如止水,愛生活,愛聲音,愛辟谷。一直踐行用心做事,用愛做事,現(xiàn)居住于山東青島,希望通過由心而發(fā)的真實聲音與大家進行心與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