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樂為原創(chuàng)首發(fā)《丹霞謠》
文/史正軍&趙登岳
一、大地的褶皺:地質(zhì)的鴻蒙敘事
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接縫處,黃河切開千萬年的巖層,雕琢出坎布拉的絕世容顏。這里的丹霞地貌誕生于38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紅色砂巖在造山運動中隆起,又經(jīng)黃河及其支流南宗河的溯源侵蝕,逐漸剝離出赤壁丹崖、峰林石柱的奇觀。2025年4月,坎布拉正式獲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其完整保存的三個地質(zhì)時期地層構(gòu)造和巖漿活動記錄,成為國際學界研究古特提斯洋洋陸轉(zhuǎn)換的"地質(zhì)教科書"。
李家峽水庫的碧水將丹霞山巒攬入懷中,形成"水映丹霞"的奇景。陽光在紅褐色的山體上跳躍,陽面如火焰燃燒,陰面似青銅凝固,明暗交界處的過渡層疊出金紅、赭石、深褐的漸變光譜。群峰形態(tài)各異,有的如寶劍直刺蒼穹,有的似巨柱擎天而立,德杰峰在晨光中宛如布達拉宮的剪影,而"仙女聚會"的錐形峰林則似眾仙起舞,衣袂飄飄。地質(zhì)學家稱這里為"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隆務河三疊紀深海相沉積地層剖面完整記錄了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史,而麥秀火山群的玄武巖流則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秘密。行走在南宗溝的木棧道上,腳下的巖層仿佛是一本攤開的地質(zhì)教科書,訴說著滄海桑田的變遷。

二、文明的褶皺:歷史的時空疊影
"坎布拉"在藏語中意為"牧民的莊園",其歷史可追溯至吐蕃王朝時期。公元8世紀,西藏贊普朗達瑪滅佛,三位高僧藏饒賽、約格迥、瑪爾釋迦牟尼逃至阿瓊南宗的懸崖洞穴中修行,開啟了藏傳佛教后弘期的"下路弘傳"。他們種下的三棵松樹雖已毀于歲月,但殘根仍在訴說著那段宗教復興的傳奇。
明代,藏地區(qū)的三兄弟翻越雪山來到此地,被丹山碧水吸引,遂定居繁衍,形成尖藏、尕吾昂等藏族村落。這些半農(nóng)半牧的居民在丹霞群峰間開辟梯田,種植青稞、油菜,在黃河邊放牧牦牛,延續(xù)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jié)奏。歷史的長河中,坎布拉見證了唐蕃古道的駝鈴陣陣,也聆聽過文成公主進藏時的馬蹄聲。如今,李家峽水電站的轟鳴與古老的轉(zhuǎn)經(jīng)筒聲交織,現(xiàn)代文明與原始生態(tài)在此達成微妙的平衡。

三、山水的褶皺:地貌的奇幻交響
坎布拉的地貌是一場水與火的永恒對話。黃河在此拐出S形大彎,李家峽水庫的碧波倒映著丹霞赤壁,形成"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觀。乘船穿行于峽谷間,兩岸的峰林如巨型屏風撲面而來,"擎天一柱"的孤峰傲立江心,35米高的巖體上布滿雨水沖刷的痕跡,宛如天神的指紋。南宗溝的原始森林是丹霞地貌的綠色注腳,青海云杉、油松與白樺在崖壁上頑強生長,杜鵑、金露梅點綴其間,形成"紅巖綠樹"的鮮明對比。徒步棧道上,松鼠在枝頭跳躍,山雀在林間啁啾,偶有不知名鳥獸從樹梢掠過,為寂靜的山林增添靈動生機。
地質(zhì)運動在這里留下了鬼斧神工的印記。蜂窩狀的風蝕洞穴密布崖壁,形似蜂巢;帷幕式的層理構(gòu)造如凝固的瀑布,記錄著流水的雕刻歷程。在強起崗峰群,數(shù)十座塔狀山峰如千軍萬馬列陣,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氣象萬千。李家峽水庫不僅是自然奇觀,也是現(xiàn)代生態(tài)保護的典范。這里開展了冷水魚養(yǎng)殖項目,高白鮭、虹鱒魚等冷水魚在潔凈的水體中生長,成為當?shù)靥厣a(chǎn)業(yè)。

四、人文的褶皺:信仰的高原回響
坎布拉的山水間彌漫著濃厚的宗教氣息。阿瓊南宗寺建于懸崖之上,經(jīng)人工開鑿的石階小徑通往峰頂,石窟內(nèi)的佛像歷經(jīng)千年香火依然莊嚴。傳說這里是蓮花生大師閉關(guān)修行的圣地,巖壁上的天然佛龕與人工造像相互映襯,形成獨特的"佛國丹霞"景觀。當?shù)夭孛竦纳钆c信仰水乳交融,清晨,轉(zhuǎn)經(jīng)筒的嗡鳴聲喚醒村落,身著藏袍的老人手持佛珠,沿著瑪尼堆順時針繞行;傍晚,煨桑的青煙從各家屋頂升起,柏枝的香氣與酥油茶的醇厚交織,彌漫在丹霞群峰間。
尖扎縣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這片土地的精神血脈。藏紙制作技藝傳承千年,以瑞香狼毒草為原料,經(jīng)數(shù)十道工序制成的紙張堅韌耐用。制作藏紙需先挖取狼毒草根,去皮、煮制、捶打至絮狀纖維,再經(jīng)倒模、晾曬、壓實等步驟,最終形成質(zhì)地柔軟、防蟲蛀的紙張。五谷畫用青稞、豌豆等谷物拼貼出佛像、花鳥,色彩鮮艷,寓意吉祥。每年藏歷新年,德洪村的"仙女聚會"峰林成為天然舞臺,村民們跳起"則柔"舞,男子模仿雄鷹展翅,女子動作輕柔優(yōu)雅,以歌舞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2024年,共和縣的安多則柔表演以2554人的規(guī)模創(chuàng)下世界紀錄,展現(xiàn)了這一舞蹈的深厚群眾基礎(chǔ)。

五、行走的褶皺:旅人指南
最佳季節(jié):春可賞山花爛漫,夏可享清涼避暑,秋可嘆層林盡染,冬可覽冰雪丹霞。初秋(9-10月)是攝影黃金期,紅葉與碧水相映成趣。
交通路線:從西寧出發(fā),沿京藏高速至李家峽出口,再經(jīng)李坎公路直達景區(qū),全程約2.5小時。景區(qū)內(nèi)有觀光車、游船等多種游覽方式。
必游景點:
- 李家峽水庫:乘船游覽丹霞湖景,近距離觀賞"赤壁丹崖"與碧水的碰撞。
- 阿瓊南宗寺:探訪藏傳佛教后弘期圣地,感受宗教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 南宗溝:徒步原始森林,邂逅"佛手指天""塔峰林立"等地質(zhì)奇觀。
- 德洪村:體驗藏族民俗,品嘗糌粑、酥油茶,觀賞五谷畫制作。
注意事項:
- 景區(qū)平均海拔2500米,可能出現(xiàn)輕微高原反應,建議攜帶紅景天等抗高反藥物。
- 高原紫外線強烈,需備防曬霜、墨鏡、遮陽帽。
- 晝夜溫差大,即使夏季也需攜帶保暖衣物。
- 尊重當?shù)刈诮塘曀?,進入寺廟請勿穿著暴露,拍攝佛像前請征得同意。

六、名字的褶皺:我們的永恒家園
關(guān)于"坎布拉"的由來,有一個動人的傳說:三位兄弟翻越雪山來到此地,被丹霞碧水的壯美震撼,遂定居繁衍,形成村落。"康熱"(三兄弟的家園)在歲月流轉(zhuǎn)中演變?yōu)?坎布拉",成為這片土地的名字。這個名字承載著遷徙者的勇氣與對家園的熱愛。如今,坎布拉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一種精神符號——它是青藏高原的地質(zhì)史詩,是藏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當暮色降臨,丹霞群峰披上金色袈裟,黃河水靜靜流淌,坎布拉的故事仍在繼續(xù)……
七、大地的詩行:坎布拉謠
《丹霞謠》
赤焰燒空映碧浪,金輪碾過萬重崗
群峰列陣朝天闕,古寺懸?guī)r繞梵香
——
仙女凌波舒廣袖,神龜負日探蒼茫
黃河九曲裁云錦,織就人間錦繡章
——
坎布拉,坎布拉
風雕雨刻億年長
紅巖綠樹千秋畫,碧水丹霞萬古觴
——
阿瓊南宗藏佛影,李家峽口鎖龍驤
登臨極目云天外,一片冰心向大荒
注:此歌以"ang"為韻腳,四句一節(jié),每節(jié)押同韻。歌詞融入"仙女聚會""神龜負日"等峰林奇觀,"阿瓊南宗寺""李家峽水庫"等地理標志,以"赤焰燒空""金輪碾過"等意象描繪丹霞地貌的雄渾,"廣袖""冰心"等詞暗含宗教文化的空靈。尾句"一片冰心向大荒"既呼應青藏高原的蒼茫,亦隱喻坎布拉作為精神家園的永恒價值。
作者簡介
史正軍,男,漢族,中共湟源縣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社會學研究;本持在研國家級課題1項;2020年被評為“昆侖英才·文化名家”優(yōu)秀人才(理論界);2023年在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會被評為“弘揚延安精神”先進個人。
趙登岳,筆名:歡喜有約,青海樂都人。出生于80年代。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建造師、工程咨詢師。曾在《河湟》《柳灣》等文學雜志發(fā)表過作品,作歌詞《納頓之光·黃河謠》、《世界第一碗》、《夢飛揚》等。系樂都區(qū)作協(xié)會員,《都市頭條》“歡喜有約”專欄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