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天柱山》
作者:老未
朗誦:大梅
未到天柱山之前,對這座山的概念是模糊的。
在皖南,也許是因為有了黃山和九華山這兩座名山的光環(huán)太過耀眼的緣故,天柱山的名字悄然黯淡了許多。
正是出于好奇,陽春三月,我隨華東電力報社采風團走近了這座日漸名噪的皖公山。
清晨,天空飄起了小雨,掩去了昨日晚上喧鬧的浮塵,潛山大地格外清新。
車出城門,連綿的山巒便浮現(xiàn)在眼前。山路蜿蜒,翠竹夾道,松杉哨立,不時有一兩株桃花鑲嵌其間,與灰白相間的民居,構(gòu)成了一幅絕妙的水墨畫。推開車窗,一縷春風擁有著些許雨點打在臉上,涼涼的、柔柔的,真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好雨襲人也愜然!
車停在山腳下,我們跟隨團隊步行上山,欲奔主峰。翻過一座山,才知道天柱山原來是如此博大、蒼莽雄偉。導游小姐說,步行上山?jīng)]有一天的功夫是不行的,何況我們這些山外來客,大多也都是心高氣短,只好乘索道而上。
時近正午,雨漸大了起來。游人撐起了各種花色的雨傘,山上山下,竹林溪邊,傘如花海,五顏六色,別有一番景致。同行的著名作家鄭先生一句"有竹山不俗,雨中看妙山",把我們的游興推上了另一種境界。
穿過青龍澗,來到主峰腳下,但見奇峰凌云,狀人狀物,鬼斧神工,似飛來、似銜珠、似寶月、似金雞唱晚,似龍吟虎嘯……我這才想起“皖公”古名的由來。你看,座座山峰無不巍峨崢嶸,雄渾厚重,就像無數(shù)偉岸挺拔的勇士巍然屹立,盡現(xiàn)陽剛之氣。與之毗鄰似能相見的秀麗俊俏的黃山、美倫美奐的廬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通往神秘谷的路上,處處斷崖絕壁,怪石嶙峋,洞中有洞,洞谷相連。穿行其間,時而山重水復(fù),步道斷蹤;時而柳暗花明,別開洞天。時攀、時鉆,真是驚險迭起,又妙趣橫生。及至頂峰,游人漸稀,同團有一紅衣女士追隨我們而至。鄭先生不禁贊道,這才是天柱山頂最美最靚的一道風景!站在主峰上,放眼遠眺,云霧茫茫,如在仙境。一株千年古松自峭巖絕壁而生,在風雨中傲然聳立,被稱為"天柱松",我想這大概就是天柱山的精神了。
隨著導游小姐的一聲驚呼,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在飄渺的煙雨中,見一座山峰凸現(xiàn),如擎天玉柱,直插云端。不須問,這便是天柱山的靈魂和脊梁——天柱峰了。未及駐足細看,一陣濃霧掠過,隨即又海市蜃樓般地消失了。雖短短一瞬,足以讓你的心靈為之震撼!置身于此,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白居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那種驚天動地的博大胸懷。
越過奇峰幽壑,深谷中突起一陵,澗溪環(huán)繞,翠筱生煙,一座古寺端坐其上,這便是有名的佛教圣地三祖寺。傳說佛教禪宗三祖曾在此修煉說法,后合掌立化。自唐宋以來,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等人對三祖寺更是情有獨鐘,留下許多精美詩詞游記和摩崖石刻。
三祖寺的人文景觀與天柱山的自然景觀融為一處,相映生輝,遠遠望去,黃瓦紅墻掩映于蒼松翠柏之間,晨鐘暮鼓對吟于飛瀑流泉之畔。
天柱山,地靈人杰,賢達輩出。據(jù)說《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還是三國佳麗兩喬、京劇鼻祖程長庚、現(xiàn)代章回小說家張恨水等古今名人的故鄉(xiāng)。
如果說,昨夜春雨昨夜風,小樓聽枕夢未成。那么,當我離開天柱山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身在潛山不知處,風光盡在云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