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態(tài)度決定了我的姿態(tài)
作者: 楊東
當我踏上某市文化館竹笛教學之路,“傳承民樂、點燃熱愛”便成了我的使命。然而,與部分笛友的相處,讓我深切意識到:教學絕非易事,你的態(tài)度,直接決定我的教學姿態(tài)。
無知無畏,吹笛路上的歧途
我與竹笛的緣分,始于被那悠揚笛聲吸引,用僅有的三角錢買了E調(diào)竹笛。參軍后,有幸購得胡結續(xù)的《笛子吹奏法》,此后但凡遇到大師編著的教程、曲集,我都會收入囊中,卻總是跳過練習曲,只學獨奏曲。
工作后,我在不同崗位輾轉(zhuǎn),卻始終笛不離身。在新疆,笛聲成了我避酒的“法寶”,一曲作罷總能贏得喝彩,可這也讓我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節(jié)奏不穩(wěn)、隨意換氣、音符添漏,這些壞習慣嚴重阻礙了我技藝的提升,直至退休,竟沒有一首獨奏曲能完整連貫吹奏。
退休后,我潛心鉆研大師曲目與教程,編輯成冊,每日堅持練習6小時以上,先練習曲再獨奏曲,糾錯補缺,終見成效?;仡檶W笛歷程,最大的教訓便是因無知而無畏,不敬畏大師與匠心。
我曾立下志愿,退休后義務傳授竹笛技藝,不在乎世人怎么看,哪怕只有一個學生,也要傳承竹笛文化。我深知,成功雖難復制,失敗卻可預警,我愿將自己的教訓分享給他人。
教與學,本應雙向奔赴
受聘擔任傳媒顧問時,我兼任了文化館竹笛教師。面對大家學習笛藝的期待,我誠惶誠恐,卻也心懷期待。
2024年6月17日課程開啟,學員來來去去。
開課當天,我便坦誠相告:希望與大家分享友誼、學識與笛藝,讓竹笛修身養(yǎng)性、傳承文化。文化館每周安排一堂90分鐘的課,但我認為初學者半年內(nèi)每周至少練習570分鐘,我也愿意配合大家的時間授課。我還強調(diào)要協(xié)調(diào)好工作、家務與吹笛的時間,特殊情況在微信群告知,既是尊重也是嚴謹。
我著重強調(diào)基礎的重要性,要求學員苦練基本功,半年內(nèi)專注練習曲,暫不吹歌曲。我工作的單位與文化館相鄰,每日步行上下班,路程本是很好的鍛煉。可自從開班,為了兼顧教學與胰島素注射,我每日奔波,疲憊不堪,最終還因不按時打針導致牙齒松動脫落。即便如此,我依然堅信“心誠則靈”。
在教學過程中,我愈發(fā)深刻地體會到,教與學就像同一支竹笛的兩端。學員的學習態(tài)度,不僅決定教學質(zhì)量,更能彰顯其文化程度、素質(zhì)修養(yǎng),乃至折射當?shù)氐奈幕鷳B(tài)與社會心理。
吹鳴止默,竹管映出人生百態(tài)
在教學中,種種現(xiàn)象令我困惑、難以適應。詢問學員工作單位,得到的是模糊回答;詢問姓名,回應也很奇怪,仿佛大家都帶著防備。交流的熱情一次次被澆滅,至今我都不清楚個別學員的來歷。
我自費復印自編教材發(fā)給學員,竟無一人詢問是否該付費。我強調(diào)正確的吹奏姿勢,可不少學員依舊弓背彎腰,難以糾正。手把手教指法,有人卻因手機上的指法表而質(zhì)疑我。跟不上節(jié)拍的學員,不是東張西望就是摳耳撓頭。
大多數(shù)學員樂理知識和識譜能力近乎為零,對練習曲毫無興趣,教熟悉歌曲時卻興致勃勃。我分享中外名曲,希望提升大家的音樂素養(yǎng),得到的回應卻是太忙、欣賞不了。我要求按課程步驟練習,可總有人自由練習時炫技吹奏高難度曲目。
有學員開車經(jīng)過我小區(qū),多次要順便載我去文化館,這時,我已打完針步行接近文化館。
有獄警吹奏姿勢猥瑣,糾正后不但不接受,還因我的直言而憤然離去。有大媽追求完美,卻因落課又放不下身段要求補課,最終悻悻離開。還有學員因怕累拒絕周日練習。有人來一次就消失,有人斷斷續(xù)續(xù),毫無規(guī)律。有大叔帶兩管廉價同調(diào)笛子,只為換著吹避免口水,卻不聽我關于音色的建議。
師生緣分,貴在彼此成全
學員的一些言行,看似無心,卻深深刺痛我心。有人勸我順應環(huán)境、看淡放下,有人勸我以身心健康為由“斷舍離”,不必較真。這些話雖出自善意,卻讓我陷入深思。
當下,心靈毒雞湯盛行,“斷舍離”“健康主義”等概念被錯誤解讀。真正的精神自由應直面問題,而非逃避;真正的關心不應成為逃離責任的借口。這種“無心之失”源于不換位思考,在某些地域,人們過于自我中心,忽視他人需求,導致人際關系緊張,阻礙地域發(fā)展。
要打破這種局面,需構建雙向修養(yǎng)體系,提升文化底蘊與個人素質(zhì),培養(yǎng)換位思考的思維模式。
回到教學上,教師的態(tài)度影響教學深度,學員若以敷衍、浮躁的態(tài)度對待竹笛,我的義務教學又怎能持續(xù)?
最后的選擇:要么熾熱,要么告別
趙松庭先生說“笛聲是人格鏡像”,影響了幾代演奏家。我原以為成年人自愿學習,無需過多強調(diào)紀律,可現(xiàn)實卻讓我失望。當學員總以“工作忙”“隨便玩玩”對待學習時,我不禁反思:若笛聲于你只是可有可無,我又何必為你的音準費盡心思?
真正的自律源于內(nèi)在覺醒,習慣對人影響深遠。良好習慣助人成功,不良習慣使人墮落。學習吹笛是漫長艱苦的過程,需要堅持與毅力,要學會自我監(jiān)督反思,及時糾正不良習慣。
環(huán)境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羨慕大師的演奏,就要明白其背后的付出。當學員輕視基本功、傲慢對待課堂時,比吹不響更讓我心寒。若連“長音穩(wěn)定性”都不愿堅持,又怎能領略《姑蘇行》的韻味?
真正的竹笛教育,始于對藝術的敬畏。如果你愿如少年般堅持練習,我愿為你點亮藝術星辰;若你只把笛子當朋友圈的裝飾品,也請?zhí)拐\相告。我的教學熱情,只留給真正的追光者,那些自由散漫、無視基本功、不尊重藝術的人,恕我無法奉陪。
你的態(tài)度,決定了我的態(tài)度!

作者簡介:
楊東,筆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肅民勤縣普通農(nóng)民家庭,童年隨母進疆,落戶于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一師三團。插過隊,當過兵和教師;從事新聞宣傳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協(xié)會會員,新疆報告文學學會第二屆副會長。著有報告文學集《圣火輝煌》《塔河紀事》和散文通訊特寫集《陽光的原色》《風兒捎來的名片》,和他人合作報告文學《共同擁有》《湘軍出塞》《天之業(yè)》《石城突破》《永遠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