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繡品 活色生香
朱教貴

劉小紅在刺繡俗話說,
“畫水無風空作浪,繡花雖好不聞香”??珊笔∈〖壏俏镔|文化遺產大冶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劉小紅的繡品,不但活色生香,還香飄萬里,飄到了太空,飄到了大洋,飄到了地球上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2012年5月,《全打籽雙面繡花瓶》榮獲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第二年,《繡花瓶》入選《中國當代民間工藝名家名作選粹》,劉小紅被收錄于《中國民間文藝家大辭典》;2013年4月,《出使琉球歸憩釣魚島》榮獲中國(開封)首屆工藝美術展金獎,作品被中國海軍軍事博物館收藏;《桂傍山前漫樹香》榮登中國海軍南海艦隊咸寧艦,遨游于大洋碧海之上;2018年4月,《星云之夢》榮獲第三屆中國民間博覽會金獎,被神舟十一號飛船載入浩瀚太空,鑲嵌在天空二號“太空之家”的內壁上,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了東方藝術的瑰寶,該繡品被譽為“太空第一繡”,堪稱指尖上的史詩。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劉小紅先后在國家級刺繡大賽中榮獲金、銀、銅獎20多項,成功申報國家專利10余項,擁有知識產權30多項。并多次受邀參加文化部、湖北省政府組織的代表團,赴新西蘭、韓國、美國、法國、日本、東南亞及“一帶一路”等10多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和展覽、展演活動,深得國外觀眾和刺繡界同仁的青睞?!肚嗷ù善俊?、《雙龍戲珠》、《山水四條屏》、《敦煌女神?伎樂圖》等多部作品被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海外人士珍藏。

劉小紅傳授刺繡技藝
一
1968年11月,劉小紅出生在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白沙鎮(zhèn)一個貧困的山區(qū)農村,其祖母是當地一位心靈手巧、聲名遠播的繡娘,常年靠走鄉(xiāng)串村為別人繡花、縫制衣服來維持生活。附近村莊的農戶,每逢姑娘出嫁、小孩做滿月、老人慶生等喜事,都會請她前去繡花、縫制嫁衣、寶寶百家衣、壽星服。奶奶的刺繡,將功能與審美統(tǒng)一,使尋常物件成為生活美學的載體,是村民們貧困生活中的甜美之花。在這樣的環(huán)境浸潤中耳濡目染,劉小紅逐漸踏上刺繡之路。
劉小紅從小天資聰穎,讀書識字過目不忘。12歲那年的一個周末,她從學?;丶夷萌∩钣闷窌r,無意中看到了奶奶為弟弟縫制的一個繡花枕頭,十分精致漂亮,頓時愛不釋手,便將枕頭帶到了學校。時隔不久,枕頭不翼而飛,弟弟得知后,不依不饒,一定要劉小紅賠他一個一模一樣的繡花枕頭。
劉小紅不會繡花,無計可施,只好央求奶奶幫忙。奶奶微笑著對她說:“我來教你,你自己繡一個枕頭賠給弟弟,好不好”?
從那個暑假開始,劉小紅就告別了玩樂,在完成暑假作業(yè)的同時,一有空閑就把自己關在斗室內,跟著奶奶學繡花。先從繃布、設計花樣、打底稿、剪紙、選擇絲線、搭配顏色等基本功學起,再一針一線地進行刺繡。繡花是精細慢活,需要特別的耐心。眼睛花了,用手揉一揉;手指被針刺破流血了,吮吸一下;胳膊酸疼了,手腳麻木了,活動一下,繼續(xù)繡?!胺矆D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奶奶傳承的刺繡理念,將民俗信仰融入生活,刺繡紋樣如一部無字史書,熠熠生輝;看似單調重復的飛針走線,在劉小紅眼里則幻化出無窮魔力,令她著迷,欲罷不能。直到高中畢業(yè)參加工作后,劉小紅依然把刺繡當作業(yè)余愛好,一有閑暇,就拿起布繃繡它幾針。

星云之夢
二
1990年,劉小紅從陽新縣七峰山林場子弟學校下崗后,遷居到大冶市。隨著女兒和兒子的相繼出生,為了生計,她打過零工,賣過布,擺過水果攤,和丈夫一起挖過礦,家里還是入不敷出,捉襟見肘。
2000年,劉小紅去北京走親戚,在長城腳下的工藝品專賣店,看到一架蘇繡屏風,標價30萬元,感到十分驚奇。從12歲就和刺繡結下不解之緣的她,覺得自己也能繡出這樣的繡品,于是決定重拾刺繡手藝?;氐郊液?,她把自己關在房子里,幾個月足不出戶,夜以繼日地繡個不停。
第一批繡品完成后,她抱著試試看的忐忑心情,讓丈夫拿到黃石工人文化宮去擺地攤。出乎意料的是,地攤竟被人們圍得水泄不通,四條屏風很快被搶購,賣了800元,一幅五牛圖賣了2500元,一幅清明上河圖賣了5000元。首戰(zhàn)告捷,劉小紅信心滿滿,索性將刺繡工具、布料和絲線搬到黃石工人文化宮,現場刺繡。
漸漸地,憑借獨到的審美認知和精湛的刺繡技藝,劉小紅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她的繡品也贏得了極好的口碑,訂單開始紛至沓來。幾年打拼后,劉小紅家的經濟狀況顯著改觀,還在大冶城關購買了一套住房。

織巢鳥
三
劉小紅憑著一股倔強勁兒和一雙巧手,借由刺繡步入康莊大道后,沒有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也沒有沉迷于個人發(fā)家致富,而是認真地思考古老刺繡更為久遠的發(fā)展之路。近幾年一路走過的艱難歷程和人們對刺繡工藝的癡迷熱愛,使她認識到刺繡不僅僅是一門簡單的手工技藝,也不是單純的謀生手段,而是老祖宗歷經千百年沉淀傳承下來的瑰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將刺繡這種近乎失傳的文化遺產發(fā)揚光大,傳承下去。2008年,劉小紅在家人的支持下,賣掉了裝修不到一年的新房,在大冶城關老東街開設了黃石地區(qū)首家刺繡工作室——劉小紅刺繡館。繼而,又投資100多萬元將刺繡館遷移到了山青水秀、鳥鳴花香的尹家湖公園,招收了30多名年輕的繡娘,潛心從事刺繡。
為了更加有效地傳承刺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在當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劉小紅帶領團隊成員進校園、進社區(qū)、進鄉(xiāng)村,開展刺繡普及傳承活動。還和甘肅、黃石、咸寧、鄂州、十堰、崇陽、陽新等地的婦聯、殘聯合作,開辦各類工藝刺繡培訓班100多場次,累計培訓學員達兩萬余人次,助力3000多名婦女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yè)。更為可喜的是,有不少學員脫穎而出,開啟了自主創(chuàng)業(yè)之路。其中,優(yōu)秀學員張秀容、彭肖肖、譚春英、余阿文等人還先后獲得了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非遺刺繡技藝,劉小紅在她的女兒兼徒弟彭肖肖的協助下,把“大冶刺繡”拍成科普視頻,在互聯網上免費傳播,好評如潮,點擊量過億,吸引了數百萬網友圍觀學刺繡。劉小紅刺繡館也成了展示大冶刺繡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免費接待中外游客5萬余人次。2022年6月,“大冶刺繡”成功申報了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同年,“大冶小紅繡娘”入選湖北省勞務品牌資源庫。從2015年起,劉小紅應國家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的邀請先后出訪10多個國家,讓大冶刺繡漂洋過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如今的劉小紅刺繡工藝館,已被授予掛牌“大冶市殘疾人職業(yè)技術培訓基地”、“湖北師范大學實習實訓基地”、“湖北省刺繡傳承基地”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大冶刺繡傳習館”。劉小紅刺繡藝術文化有限公司,成為湖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劉小紅本人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北省民間工藝技能傳承大師、湖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湖北省年度文藝工作創(chuàng)新先進個人、全國最美非遺人、荊楚楷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的高技能人才、國家一級/高級技師;被聘為中國非物質文化研究院客座副研究員、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兼職教授、湖北省民間工藝技能大賽刺繡技藝評委專家、黃石市手工創(chuàng)業(yè)基地鳳儀學堂導師。

青花瓷瓶
四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冶刺繡”的發(fā)揚傳承,路漫漫其修遠,劉小紅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腳印,取得了驕人的業(yè)績。但她并沒有就此止步,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中央電視臺在采訪推介“大冶刺繡”時,她滿懷深情地說:“大冶刺繡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只有不斷挖掘創(chuàng)新,矢志前行,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近幾年來,她推掉了許多社會應酬,把刺繡館交由自己的女兒——黃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冶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彭肖肖打理,自己則靜下心來,對40多種大冶刺繡針法認真地進行梳理研究,將傳統(tǒng)和現代融匯貫通。先后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出了“雙面打籽繡”、“雙面異色異形打籽繡”、“巢針繡”、“雙面盤金繡”、“云絲紙刺繡”五種全新的刺繡針法,成功申報國家專利10余項。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刺繡藝術素養(yǎng),開發(fā)出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繡品,劉小紅在把漢繡技藝融入到大冶刺繡的同時,還訪遍蘇繡、湘繡、蜀繡、粵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名繡,博采眾長。2016年12月,她參加了由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組織的工藝美術專業(yè)培訓班,獲得了由文化部頒發(fā)的工藝美術專業(yè)高級培訓證書。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劉小紅的刺繡作品,傳統(tǒng)韻味濃郁,主體生動逼真。其代表作單面雙色《青花瓷瓶》,將青花瓷青與白的交響轉移到平面之上,用針與線再現其形制之優(yōu)雅、紋飾之精妙、底蘊之深厚,果真是“玲瓏剔透萬般好,靜中見動青山來”。金獎作品雙面異色異形打籽繡《京劇臉譜》,一面為紫色道士臉,一面為黑碎蝴蝶臉,巧用打籽繡針法,將兩張不同造型、不同色彩的臉譜別具匠心地融入到一幅作品之中,其針法之新、技藝之精、構圖之巧,讓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與民間信仰的東方面容在新的藝術領域亦是光彩照人。還有《雙龍戲珠》、《雙龍化魚》、《福祿壽圖》、《五子報平安》、《山水四條屏》、《織巢鳥》等精品,再現了中國古老的吉祥文化,寄托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劉小紅樂此不疲,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在空間、服飾、情感三個維度重構生活美學,既是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者,又是現代美學的創(chuàng)新者,讓平凡日常因藝術浸潤而閃閃發(fā)光。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年近花甲,當了外婆,做了奶奶的劉小紅,為了傳承創(chuàng)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冶刺繡,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勞損了頸椎,刺傷了手指,熬紅了雙眼,新添了白發(fā),但她還在飛針走線,以義無反顧的堅定與執(zhí)著。
日前,筆者在大冶市經信局朱容準等幾位先生的陪同下,去劉小紅的刺繡館參觀訪問,她正在收集整理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冶刺繡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料。
用針線鐫刻文明,刺繡曾是絲路上的無字史書,刺繡之路也是女性覺醒之路。正所謂“針有近而意無窮,線易斷而美長存”,衷心祝愿她早日申報成功,再“繡”輝煌。
作者簡介:

朱教貴,黃石日報社退休記者,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采寫了大量的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等和著時代脈搏一起跳動的新聞報道。興趣使然,寫點游記散文等“副產品”潤潤筆。1996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結集出版散文集《尋覓》。報告文學《蠢古》獲全國報紙副刊優(yōu)秀作品二等獎,散文《銅綠山覽古》獲中華文學2022年度優(yōu)秀散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