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與東平作者:高軍
一部風靡全國的動畫片《長安三萬里》,讓我對高家先祖高適產生了濃厚興趣。影片以安史之亂后數年吐蕃入侵西南為開端,節(jié)度使高適困守孤城時,向監(jiān)軍太監(jiān)回憶自己與李白的過往。通過兩人的交往,串聯起王維、杜甫、王昌齡等盛唐詩人群像,展現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圖景。通過詩人群像傳遞了盛唐精神——即使亂世中,“只要詩在,長安就在”。
高適出生于704年,卒于765年,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字達夫,唐朝中期名臣,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高適曾參與平定吐蕃叛亂,晚年顯達,官至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刑部侍郎,764年晉封渤??h侯,食邑七百戶,成為唐代唯一憑軍功封侯的文人。高適一生中,最大的成熟是永遠保持前進的勇氣,從乞丐逆襲封侯,很值得后人學習。
高適的送別詩《別董大》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成為千古絕唱。殊不知,大名鼎鼎的高適也曾旅居東平,和我的家鄉(xiāng)東平縣有著很深的淵源。有詩為證:東平路作三首
唐·高適
(一)
南圖適不就,
東走豈我心。
索索涼風動,
行行秋水深。
蟬鳴木葉落,
茲夕更愁霖。
(二)
明時好畫策,
動欲干王公。
今日無成事,
依依親老農。
扁舟向何處?
吾愛汶陽中。
(三)
清曠涼月夜,
徘徊孤客舟。
涉然風波上,
獨夢前山秋。
秋至復搖落,
空令行者愁。
前段時間,我同學于力在同學群里轉發(fā)了一則信息,更證實了這一說法。摘抄如下:高適旅居東平,與卸任的衛(wèi)縣(今河南淇縣)少府李寀分別,遂作這首送別詩。高適于唐玄宗天寶四載(745)秋和天寶六載(747)春在東平,則此詩作于天寶六載春。
東平別前衛(wèi)縣李寀少府
唐 ·高適
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送客使人悲。
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
云開汶水孤帆遠,路繞梁山匹馬遲。
此地從來可乘興,留君不住益凄其。
這首詩載于《全唐詩》卷二百十四,成功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結構回環(huán)照應,十分巧妙。一般認為,唐人送別七律,高適的這首是最好的,而且是在當時的東平(時稱郡)所寫,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千年古縣東平的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我為我的家鄉(xiāng)感到驕傲!
作者簡介:
高軍,筆名浴火重生,男,漢族,中共黨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網》認證詩人,《民眾文學》《青年文學家》雜志作家理事會理事,《都市頭條》認證編輯,《齊魯壹點》《頂端新聞》認證詩人,山東省泰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東平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東平縣詩詞學會理事,第二屆泰安市政府特邀督查員,第七屆東平“十大杰出青年”,東平縣首屆道德模范。近年來,先后創(chuàng)作美篇四百多篇和詩歌散文微小說通訊稿等九百余首,《都市頭條》點擊數量突破3000萬大關。曾榮獲第四屆“華夏杯”詩詞大賽優(yōu)秀獎和“星河杯”中國品牌作家文學獎亞軍獎,獲得“屈原杯”端午詩詞會季軍獎和第五屆“炎黃杯”中華詩詞創(chuàng)作大賽優(yōu)秀獎。2025年1月獲邀入駐唯一走進聯合國的中國微刊《詩歌名人堂》。同年3月在第7屆《中國當代散文精選300篇》大賽中榮獲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