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五月寫一首情詩(外三首)
●文/鄒武
【給五月寫一首情詩】
●文/鄒武
風的路過,寫它四大皆空
雨的來遲,寫它動我芳叢
黎明,就寫鼓浪嶼的浪花開了
黃昏,就寫大紅袍的眼神亮了
烏鎮(zhèn)的小船,寫它一日三慢
周莊的石橋,寫它百年傲骨
大唐的詩詞,就寫黃鶴樓的高度
盛世的繁華,就寫小蠻腰的火辣
從南北寫到西東
從高山寫到流水
從男歡寫到女愛
從千年寫到一回
以我的弱不禁風
以我的肝膽相照
以我的不死不休
寫亮一盞燈火
寫亮一顆孤星
寫亮一句諾言
寫萬物皆可暗戀
寫你我英氣逼人
黎明,就寫眾生的浪花開了
黃昏,就寫石佛的眼神亮了
雨的來遲,寫你動我芳叢
風的路過,寫我四大皆空
【五一的奇觀】
●文/鄒武
好不熱鬧
轎車像蜂群一樣
城市像蜂窩一樣
每個人
都在為甜蜜奔忙
原來
放假了
才能看清生活
到處都需要
上戰(zhàn)場
【初見】
●文/鄒武
你從海邊有意無意經(jīng)過
我悄悄撿你撂下的腳印一枚
你猛然原路返回
我復將腳印藏我心扉
你戲問有無上好的貝殼
我像犯錯孩子低頭謝罪
大海呀大海
它在我們周圍不斷攪和
青春呀青春
誰不羨慕
這種膽小鬼
【后來】
●文/鄒武
海浪熱戀著的海岸
淪陷成了海灘
海灘拒絕著的大海
清瘦成了礁巖
后來
來了一對又一對的情侶
他們的相冊里
多數(shù)只拍大海
少數(shù)才拍礁石
——在《后來》中窺見永恒的失落與荒誕
《后來》以極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充滿張力的海邊圖景,表面上是海浪、海岸、情侶的意象鋪陳,實則是對自然嬗變、人類認知及存在本質(zhì)的深邃叩問。
作品以“后來”為時間軸的轉(zhuǎn)捩點,將自然變遷與人類行為置于同一觀察視角,在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涌動著哲學思辨的暗流。
《后來》開始就切入一個充滿動態(tài)矛盾的自然系統(tǒng)。
“海浪熱戀著的海岸/淪陷成了海灘”,“熱戀”賦予自然以人類情感,暗示海浪對海岸的執(zhí)著侵蝕,而“淪陷”一詞則暗含悲壯意味,揭示出時間作用下,原本堅實的海岸在海浪經(jīng)年累月的沖擊中逐漸消解,轉(zhuǎn)化為柔軟的海灘,這是一種溫柔又殘酷的摧毀。
緊接著,“海灘拒絕著的大海/清瘦成了礁巖”,此處“拒絕”與“清瘦”形成鮮明對照,海灘與大海的關(guān)系從最初的相互依存走向?qū)αⅲ蠛R虮痪芏扒迨荨?,最終凝固成嶙峋的礁巖,展現(xiàn)出自然循環(huán)中不可抗拒的衰敗與異化。
這兩組意象的遞進,打破了人們對海洋與陸地永恒不變的認知,暗示世間萬物皆處于無常的流變之中。
“后來”一詞的出現(xiàn),將詩歌的敘事從自然的演進轉(zhuǎn)向人類的介入?!皝砹艘粚τ忠粚Φ那閭H”,人群的涌入打破了自然場景的靜謐,他們帶著相機,成為新的觀察者與記錄者。
“他們的相冊里/多數(shù)只拍大海/少數(shù)才拍礁石”,這一行為看似平常,卻暗含深刻的荒誕性。
大海象征著廣闊、浪漫與永恒,礁石則是滄桑、破碎與殘缺的代名詞,人們本能地追逐美好與完整,選擇性忽視被時間雕琢得面目全非的礁石,暴露出人類認知的片面與膚淺。這種選擇不僅割裂了自然景觀的完整性,更折射出人類對“完美”的盲目追求和對“殘缺”的刻意回避,在某種程度上,也暗示著人類對真實世界的逃避。
欣賞《后來》的更深層次,詩歌中的自然變遷與人類行為形成了鏡像對照。
自然的“淪陷”“清瘦”與人類對景觀的選擇性記錄,都指向存在的本質(zhì)——一切都在消逝,而人們往往沉迷于表象的美好,忽視了背后的真相。
海浪與海岸、大海與礁石的對抗與轉(zhuǎn)化,恰似人類歷史中無數(shù)次的興衰更迭;情侶們的鏡頭取舍,則是人類在面對復雜世界時的自我欺騙與精神麻痹。
詩歌《后來》以海邊的微觀場景,隱喻著整個世界的宏大敘事,在詩意的外殼下,包裹著對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冷峻審視。
總結(jié):《后來》以簡潔而銳利的筆觸,在自然與人類的碰撞中撕開一道裂縫,讓讀者得以窺見永恒的失落與荒誕。
《后來》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美好表象的同時,不應(yīng)忘記凝視那些被忽視的“礁石”,因為正是這些破碎與殘缺,構(gòu)建了世界真實而完美。
作者簡介:鄒武,一個喜歡詩歌的仡佬族漢子,一個喜歡啃兩口文字的山里人,一個喜歡海闊天空的圍觀者!小作《聊天》《聽海》《美酒》《我的窗口》《我的面子》《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