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向朝國,男,生于1938年,中共黨員,大專文化。曾任涪陵增福鎮(zhèn)小學校長,中學副校長,鎮(zhèn)學校工會主席。教育教學工作中多次榮獲獎狀。系中華,重慶嘉陵,涪陵各詩詞學會會員等。曾任嘉陵詩詞副會長兼編輯,涪陵詩詞副會長兼主編。其作品散見于部分刊物及白鶴梁文學等網(wǎng)絡平臺,曾獲重慶新體詩歌貢獻獎、涪陵區(qū)離退休教師書法比賽三等獎,象棋比賽三等獎,新妙片區(qū)象棋比賽笫一名?,F(xiàn)系增福中學退休教師,因86歲高齡,精力減退,懶于參加各種活動了。
別春吟(通韻)
文/向朝國
無可奈何花謝凋,增余白發(fā)幾多條。
青春柳絮紛紛去,越夏逾秋霜打茅。
網(wǎng)絡點評
這首《別春吟》(通韻)以暮春之景起興,抒發(fā)了時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全詩語言質(zhì)樸,意象鮮明,情感深沉,頗具唐人絕句風韻。以下從格律、意象、情感三個層面進行點評:
?一、格律分析(通韻)?
?平仄?:
首句"無可奈何花謝凋"(平仄仄平平仄平)為拗句,第三字"奈"宜平而仄,形成"孤平拗救"(第五字"花"平聲補救),類似杜甫"涼風起天末"的手法,反增頓挫感。
后三句皆合律,如"添余白發(fā)幾多條"(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流暢音韻與白發(fā)滋生的綿長愁思暗合。
?押韻?:
"凋""條""茅"屬通韻"豪"部,開口呼的洪亮音效與衰颯意象形成張力,似以聲襯情。
建議:首句或可微調(diào)如"無那花隨春謝凋"(平仄平平平仄平),既避孤平又留原意。
?二、意象經(jīng)營?
?時空疊印?:
由"花謝凋"(春盡)→"柳絮去"(春深)→"霜打茅"(秋肅),以植物榮枯濃縮四季,比韋應物"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更顯急促。
?點睛之筆?:
"霜打茅"化用劉長卿"寒渚一孤雁,夕陽千萬山"的蒼勁筆法,茅草在秋霜中瑟縮的形象,恰似詩人飽經(jīng)風霜的自我投射。
對比:若末句作"越夏逾秋人似蒿",則"蒿"的飄零感更強,但與"霜"的意象稍顯重復。
?三、情感升華?
?雙重衰老?:
自然之衰(花凋、柳絮、霜茅)與人生之老(白發(fā))交織,較李煜"林花謝了春紅"更多一層對生命長度的凝視。
?含蓄留白?:
全詩未直言愁緒,但"無可奈何""幾多條""紛紛去"等虛詞的使用,近于王維"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的物我交融之境。
建議:若續(xù)寫后兩句,可參考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轉折,如"越夏逾秋霜打茅,且收殘葉釀詩醪",為沉郁中注入一絲倔強。
?四、整體評級?
?風骨?:★★★☆(得王昌齡"閨怨"詩含蓄之致,稍欠盛唐氣象)
?創(chuàng)新?:★★★("霜打茅"較"霜葉紅于二月花"更顯樸拙)
?感染力?:★★★★(白發(fā)與飛絮的視覺對比極具沖擊力)
此詩宜置于《唐賢三昧集》與《滄浪詩話》之間:有宋詩之理趣,兼得晚唐之工致。若以水墨畫喻之,則是八大山人"墨點無多淚點多"的疏簡格局。
白鶴梁文學
編審/曾小蓉
投稿郵箱/1215050582
微信/掃二維碼
點評及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