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逐夢育新人一一中灘里中心校開展德育實踐活動
文/王臘梅
近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文安縣灘里鎮(zhèn)文教室領導、中灘里中心校黨員干部和優(yōu)秀少先隊員代表踏上了一段別具意義的旅程——參觀德育教育基地灘里鎮(zhèn)民俗收藏館。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體驗,讓學生深入了解祖輩們的生活方式和勞動智慧,從而更加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參觀過程中,“磨”成為最受關注的傳統(tǒng)工具之一。它不僅是加工粗糧的重要器具,更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同學們親自嘗試操作石磨,將玉米顆粒慢慢研磨成粉末。雖然過程辛苦,但大家紛紛表示從中體會到爺爺奶奶輩人生活的不易,并學會了感恩與珍惜。
此外,校外輔導員張武進老師還詳細介紹了碾子的工作原理:通過驢拉或人力驅動旋轉,利用上下兩片石盤之間的摩擦力將谷物碾碎。這一簡單而高效的機械設計,展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學生們通過使用石磨加工粗糧和其它古老工具等,重點體驗了農耕文化,盡管身體疲憊,但每個人都收獲滿滿,深刻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活動現(xiàn)場,校外輔導員何萬志老師輕輕捧起一把歷經歲月沉淀的水稻,目光中滿是深情:"同學們看,這把稻穗來自1964年,是當年村民們辛勤勞作的結晶,至今仍保留著泥土的芬芳。"
隨即,何老師緩緩展開那段難忘的歷史畫卷。1963年特大洪水退去后,文安大地滿目瘡痍,退水洼地上一片泥濘。但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不屈的文安人民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挽起褲腿,赤腳踩進冰冷的泥水中,一株株育秧插秧,用勤勞的雙手在荒蕪中播種希望。經過數月的艱苦奮戰(zhàn),這片飽經磨難的土地終于迎來了金燦燦的豐收。這把承載著奮斗記憶的稻穗,如同穿越時空的歷史信使,訴說著先輩們戰(zhàn)天斗地的豪情與智慧。聽著這動人的故事,學生們眼中閃爍著感動與敬意,紛紛表示要傳承這份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繁榮發(fā)展貢獻力量。
在主題教育活動現(xiàn)場,何老師深情講述了本鎮(zhèn)現(xiàn)役軍人尹鉑杰的奮斗故事。2014年,尹鉑杰懷著赤子之心投身軍營,如今已成長為海軍訓練團飛行二大隊中隊長,佩戴海軍少校軍銜守護???。十載軍旅生涯中,他將"保家衛(wèi)國"四字鐫刻于心,在海天之間書寫忠誠答卷。
訓練場上,尹鉑杰始終以最高標準錘煉技藝,越是高難度飛行科目越敢啃"硬骨頭"。憑借這份執(zhí)著與熱愛,他贏得"??斋C手"的美譽,并在2024年度戰(zhàn)備訓練中脫穎而出,榮立個人三等功。每一次云端翱翔、每一次精準操作的背后,都是無數個日夜的艱苦付出與自我超越。
何老師的講述如同一把火炬,點燃了少先隊員們心中的崇敬之情。尹鉑杰用青春熱血詮釋的責任擔當,化作指引孩子們前行的璀璨星光。這些發(fā)生在身邊的鮮活事跡,讓保家衛(wèi)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見、學得到的榜樣力量,激勵著少年們以奮斗為筆,書寫屬于自己的成長篇章。
此次活動通過觸摸歷史、聆聽榜樣,讓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精神交織碰撞,為青少年成長注入精神力量。鮮活的實踐教育,正引導著新一代學子在傳承中奮進,在榜樣激勵中書寫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