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息息冬去也,暖風煦煦春來矣!
每年的“今冬明春”,是潮汕人最忙的季節(jié)。
春節(jié)前十天八天,潮汕人就開始忙碌著過年的各種準備了。
先是“冬節(jié)過小年”。潮人把冬至叫作“冬節(jié)”,過起小年來了。
冬至,本是個節(jié)氣名詞,講的是一年的“冬天結(jié)束了”。而冬節(jié),卻變成“冬天的節(jié)日”了。什么節(jié)日呢?其實就是上古的“過年”,所以是大節(jié)日。殷周時以冬至前一天為歲終,“至”是到此為止、結(jié)束的意思。在中國很多地方,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粵語區(qū)也有“冬大過年”的說法。潮人把冬至當過年的最實質(zhì)性的表現(xiàn)就是算年齡時以冬至為界線:“食過冬節(jié)圓,就算大一年。”“冬節(jié)圓食過,就算大一歲?!背?span id="ck8cgki" class="">冬節(jié)圓,也被當作家人真正團圓、落到實處的習俗。所以,如果有家人因為工作在外地、路遠而暫時未能回家,吃不上這碗甜湯圓,家里的老人會保留一些“圓粞”(糯米面兒,潮音“coi3”),留待游子歸家時再“挲圓”食之。有的家庭,家人是去外國“過番”的,不能每年都回“唐山”老家來團圓,這“圓粞”就一年又一年地更新,直到海外的“番客”回家來吃上這碗用家鄉(xiāng)甜甜的井水煮的湯圓。這種富有儀式感的習俗,寄托了家人對在外親人的深深的思念,也使游子感受到家人和家鄉(xiāng)深深的愛。一碗冬節(jié)的湯圓,一食之后,便成為此生難忘的鄉(xiāng)愁。著名歸僑散文大師秦牧先生有詩云:
萬里穿云燕,歸巢戀舊枝。
家鄉(xiāng)甜井水,何處不相思!
春節(jié)過大年之前,還有一場大動作的清潔衛(wèi)生運動,叫作“筅塵”。
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翁輝東在其《潮汕方言?釋宮》(卷八)云:“臘月?lián)袢?,灑掃屋宇,曰筅豚?!薄绑凇保币簟?/span>coin2”,即“竹筅”之“筅”(用竹絲制成的洗刷用具)也。洗大鐵鍋的叫“鼎筅”,洗痰盂的叫“地缸(潮音‘gang1’)筅”,洗馬桶的叫“屎桶筅”。此字古代已用,《廣雅?釋器》:“箲,謂之筅?!蓖跄顚O疏證:“箲,即今之刷鍋帚也?!彼未鷧亲阅痢秹袅讳?/span>?諸色雜貨》:“其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舊人……并挑擔賣油,賣油苕、掃帚、竹帚、筅帚?!薄绑谥恪奔词侵窠z制成的、用以洗刷鍋碗瓢盆的用具,即潮汕話的“竹筅”也?!绑凇薄肮憽笔莾蓚€異體字,《廣韻》銑韻:“箲,洗帚,飯具;筅,同上?!?/span>
“筅”,由名詞“筅帚”一義,引申用為動詞,意思是洗、掃使……干凈?!半唷笔峭糇侄?,本字是“塵”,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方言各地,也都寫作“筅塵”?!绑趬m”,就是把家里的衛(wèi)生從上到下搞個干干凈凈,要送灶神、過大年了。
“筅塵”的“筅”(工具)可有講究,是用榕樹枝葉、嫩竹枝葉、紅花(石榴花)等象征吉祥的植物材料特別扎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梁上的塵網(wǎng)。還會清洗各種農(nóng)具和物品,確保家中每一個角落都干凈整潔。這樣儀式感十足地打掃衛(wèi)生,會使你記憶深刻,參加上一次,就總想在小學作文課里寫出來。直到老了寫回憶錄,還會想寫它,就像我現(xiàn)在一樣。
臘月廿四是“送神”的日子,諸路神仙放假回天庭里述職和休假。這里面,灶神是要送的重要神祇之一。
送灶神帶點幽默感。灶神,潮汕各地灶臺煙囪上紅紙貼著他的牌位,但寫的是“司命帝君”或者“司命灶君”,北方口語叫“灶王爺”。但奇怪的是,我老家澄海鄉(xiāng)下,有不少叫它“新面公”的?,F(xiàn)在看起來,后者應(yīng)該是前者連讀而產(chǎn)生的語流音變造成的:
司命帝君(潮音“si1 mêng6-7 di3 gung1”)—新面公(潮音“sing1 ming7 gong1”)
哎,我們就當灶王爺?shù)淖鸱Q是“司命帝君”,潮語昵稱“新面公”好了。
拜新面公的祭品中一定要有湯圓和瓜冊(糖冬瓜片)等甜的食品,因為新面公一年到頭就跟您一個鍋里掄勺子,您家吃的是淖(?。┦菦ǔ恚?,家長里短,他都一清二楚?;氐教焱ハ蛴窕蚀蟮蹍R報工作,各家各戶還是想讓他說些好話。所以,送些甜品讓他吃后能夠“嘴甜舌滑”,向玉皇大帝“呾(說)好話”。
家鄉(xiāng)在忙著送神的時候,在外頭工作、讀書、做生理(生意)的親人,則在忙著搶票或者開車從祖國的四面八方,甚至是世界的五洲四海趕回潮汕老家團團圓圓過大年了。
過年最大的事,當然是除夕夜圍爐吃團年飯了。
團年飯的所費因各家的經(jīng)濟狀況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有幾道菜是不論貧富貴賤都要有的。
第一道就是主打硬菜——鹵鵝。大鵝為王,潮人祭祀祖先和神明,必備“三牲”,而鵝是“三牲”之一。
第二道主菜是一只暖爐(火鍋,“暖”的潮音“ruang2”)。舊式暖爐用金屬制成,高檔者為銅制,中間置一小筒貯木炭,四周放以湯和肉、菜,食久不冷,可以保暖,故謂之“暖爐”。平時也許用現(xiàn)在的電涮鍋,但大年夜不同,一定要把舊式暖爐拿出來,洗干凈,生火燒紅木炭,儀式感十足地“涮”起來,圖個新年“紅紅火火”。一只暖爐就是現(xiàn)在流行的一道“大盆菜”,往里面擱啥都可以,豬(牛)骨頭湯或者雞湯打底,鮑魚、牛肉、五花肉、魚片、大蝦、魚丸、牛肉丸、各種蔬菜可依次投放,各人也可以選擇自己愛吃的食品“焯”(涮,潮音“cog4”)而食之,不亦樂乎!
另外一道“上座率”很高的菜是蚶,多為血蚶,洗干凈后用開水燙泡半熟,掰開來時還是血淋淋的,外地人多見而怕之,像當年的韓文公一樣為之“汗騂”(韓愈《初南食貽元十八協(xié)律》)。為什么要吃“半生熟”的血蚶呢?是因為蚶殼潮語叫“蚶殼錢”,此乃遠古以貝殼為幣的遺風,凡從“貝”之字都跟錢財有關(guān)系,如財、賬、購、販、貨、貿(mào)等,這遠不如潮語就叫“蚶殼錢”來得直接。故此,年夜飯一定要吃蚶,家里才有“錢”(蚶殼)儲存,預(yù)示著新年“貝多多、財滾滾”也!
此外,還有一些菜也跟錢財有關(guān),那就是以大蒜為主要食材的菜式,如大蒜炆烏尖、大蒜炒五花肉等。反正,就是得有大蒜。俗語講:“食蒜,有錢囥。”“囥”,潮音“keng3”,收藏也。家里有有錢儲藏,銀行里的存款多多,當然是富足之兆了。
潮人年夜飯吃魚,除了跟北方一樣講究“年年有魚(余)”的好意頭之外,有些地方,還有特殊的講究。據(jù)潮州市潮州菜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烹飪大師陳文標在央視節(jié)目中介紹,潮州有些地方要吃鯉魚。鯉魚,潮語名曰“鯉鮕(姑)”,諧音潮語“哩哩沽”(快快往里撈錢),所以也是好意頭。
年夜飯最后的甜點,則多數(shù)是甜馃,因為甜馃除了象征“甜甜蜜蜜”之外,通常是用圓形的籠屜蒸出來的。團團圓圓、甜甜蜜蜜,這是多么好的意頭?。?/span>
當然,年夜飯開始之前,還要先“拜祖公”(敬饗祖先),以示慎終追遠、不忘祖德,讓子子孫孫永遠記得:今日的好日子,源于歷代祖宗的積德恩惠也!
總之,一頓年夜飯,不但要吃得好,還要吃出文化,表達出團圓、吉祥、幸福、美好、紅火的祈望!
大年初一早上起來,則忙著串門拜大年了。民俗諺語云:“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彼?,大家都抓緊時間按照尊卑親疏有序進行。而拜年過程中潮汕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動有二:換柑和請吃檳榔。
按照潮汕傳統(tǒng)的年俗,拜年時不管你帶的“紅包”內(nèi)涵大小、禮物輕重,但兩只或四只(或稱“兩對”)帶有新鮮綠葉的金黃色大潮州柑是必要的。拜年者告別時,主人會送同等的兩只或四只大潮州柑作為回禮。這樣,從初一、初二出門拜年開始,到初三、初四拜年行動結(jié)束,兩只或四只大潮州柑還在自己的家里擺著。年輕人詼諧地把這種傳統(tǒng)習俗叫做“換柑運動”。其實,柑,也叫桔,大柑,就是大桔,寓意大吉大利也!所以,主人回禮大桔給你時,可千萬別客氣不收哦!
有客人來拜年,主人家除了生火烹茶迎客之外,必端出檳榔盒(或叫“檳榔鼓”)請客人吃檳榔。其實現(xiàn)在大多已被糖果盒所替代,但除了糖果之外,青橄欖還是必備的。在正月初頭的日子里,請你嚼青橄欖,講究一些的老前輩,還是說“請你‘食檳榔’”。
以前東南沿海和南洋諸島都種植檳榔樹并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潮汕一帶更把“敬檳榔”(請吃檳榔)當成禮俗之一,尤其是年俗、婚俗,并且一直沿襲不輟。民國之后,潮汕地區(qū)已經(jīng)少見檳榔,但“敬檳榔”之俗繼續(xù)保留,沒有了檳榔,就以形似的青橄欖代替之,而“檳榔盒”“檳榔鼓”之名,也至今保留,盡管此物已成“古董”。嶺南地區(qū)食用檳榔的習慣,宋代姚寬《西溪叢語》(卷上)有專門記載:“閩、廣人食檳榔,每切作片,蘸蠣灰以荖葉裹嚼之?!睆V府童謠中也有一些跟檳榔有關(guān)的詞句,例如膾炙人口的《月光光》唱道:“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摘紫姜……”潮語歌謠則用“嘴哺(潮音‘bou7’)檳榔面抹粉”來描寫當時的女性時尚。
緊接著拜年的尾聲,大年初四“神落天”了,諸路神仙回到人間,婦女們從初三下午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拜拜拜:初四迎接諸路神仙回到人間;初五拜財神爺和五谷母,祈求財丁興旺、五谷豐登;初七吃七樣羹,祈求新陳代謝正常、身體平安;初九天恩公生,祈求四季平安、風調(diào)雨順……
這期間,各鄉(xiāng)各里的各種“營老爺”的熱鬧也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春節(jié)期間的民俗活動這才達到了澎湃的高潮。營老爺有“文營”“武營”兩種方式?!拔臓I”是抬著神轎老老實實地游街串巷,后面跟著潮州大鑼鼓、潮州民樂、舞獅表演,還有美女扛標旗、挑花籃等?!拔錉I”就有點“暴力”了:有搶老爺?shù)摹⒂型侠蠣數(shù)?、有扔老爺?shù)?、有掉老爺?shù)?,還有抬著老爺過火堆的,也有把老爺扔水里的……看起來是既娛神又娛人、人神共樂了。一直玩樂到農(nóng)歷二月底、要開始耙地“下種”(播種)、春耕生產(chǎn)、這才消停下來。
營老爺?shù)倪^程中,最出風頭的是四鄉(xiāng)六里孔武有力的帥哥后生仔們,抬神轎的,舞英歌的,如果是全班的英歌舞隊,必得一百零七位舞者盛裝出演。此所謂“正月痟丈夫”(瘋男人,潮音“siao2 da2 bo1”)。
當然,村里的靚女們也有了名正言順、閃亮登場的機會,那就是“營老爺”隊伍中必有“標旗隊”,扛標旗的必是百里挑一的靚妹。尤其是“頭標”,那肯定是最漂亮的“村姐”。還有扭著婀娜的腰肢、顫抖著挑花籃的姑娘,那身材也是一頂一的好。
所以啊,營老爺也是帥哥靚女們“拋頭露臉”、青年男女“相閱”(仔細看,潮音“lioh4”)、“相悅”(戀愛,潮音“ruah8”)的大好機會。說媒的只要說一句“他可是英歌舞隊的”或者“她可是標旗隊的”,其顏值之高就不用廢話了;如果說是“頭槌”“頭標”,那就更是帥中之帥、靚中之靚了。
當然,歡歡喜喜鬧新春,上元佳節(jié)不過,新年嘉年華的大幕就不會閉上。潮汕的元宵節(jié)以張燈結(jié)彩和猜燈謎最著名。明代的一出《荔鏡記》,傳唱至今近六百年,家喻戶曉。泉州帥哥陳三與潮州美女黃五娘的動人愛情故事就是在元宵夜觀花燈的浪漫情景中產(chǎn)生的。而射虎猜謎之風俗,則在潮汕大地彌漫成風。澄海等地,成為全國著名的燈謎之鄉(xiāng)。春節(jié)到元宵前后,猜謎鼓聲咚咚,謎棚人頭攢動,一派新春歡樂景象。
此外,四鄉(xiāng)六里營老爺?shù)娜兆?,似乎是民間自行合理安排。大年初四之后,游了東村游西村,游了南村游北村,從來也沒有“拍挌”(互相沖突)過。只要你喜歡,你可以一直追隨著去快樂自己,一直到農(nóng)歷的二月還沒完。我前兩天才看到一個叫作《潮汕四大壓軸廟會》(所謂“廟會”,其實就是“營老爺”)的視頻,據(jù)其介紹,這“四大”分別是:
澄海鹽灶拖神,正月二十一、二十二晚。
揭陽城隍老爺巡游,正月二十三,下午一點。
潮州青龍古廟大老爺巡游,正月二十四,上午八點。
潮陽雙忠公巡游,二月初九,上午六點。
難怪網(wǎng)絡(luò)上有人直呼這不平等:“我們都上班一個月了,潮汕人還在鬧新春?!?/span>
哈哈,潮汕人就是這么邪門兒!
其實,一年四季拼命勞作下來,累個半死,好不容易有個“今冬明春”的農(nóng)閑季節(jié),要感謝天地、五谷神賜予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要感謝媽祖、三山國王、城隍老爺?shù)缺Wo神保護人畜無害、四季平安;更要感恩祖德,庇佑子孫;還要感謝佛祖、觀音娘娘等神祇。當然,是敬神、娛神亦娛人,盡情吃個飽、玩?zhèn)€夠,然后就要去忙春耕了。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模式時代留下的風俗就是這樣,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AI 時代了,我不敢保證這些傳承了兩三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是否還能夠繼續(xù)原汁原味地傳下去,但哪怕是注入了現(xiàn)代的元素、做成像2025年春節(jié)院線票房大火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鬧?!纺菢?,畢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還在。英歌舞在央視春晚里,時遷手里舞著的蛇被換成了棍,但畢竟還是英歌舞,而且還上了央視春晚的大舞臺。當然,上北京演出沒有蛇可以,但回到潮汕,靈蛇是一定要有的,這就叫“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就是具有地方性知識,就是具有民族性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東西??纯从⒏栉柙跉W美、東南亞等世界各地“炸街”的視頻,就能明白這個道理。我曾經(jīng)寫過一首名為《潮汕春節(jié)大鬧熱》的潮語歌詞,由汕頭市文化局的著名青年作曲家鄭伊洋作曲、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著名合唱指揮家蘇嚴惠教授指揮、潮州愛樂童聲合唱團演出,其視頻榮獲第十一屆世界合唱比賽合唱大賽(視頻)有伴奏虛擬合唱組的“Very Good”(優(yōu)秀獎)。下面抄錄幾段歌詞分享給大家,作為本文“煞尾”,并祝福大家伙新年吉祥如意:
…………
潮人最重是團圓,
賺有賺無攏總回家過大年。
廿四灶神上天去述職,
拜伊甜圓共瓜冊;
匯報家庭和睦厝邊好,
尊老惜細人呵啰。
廿七廿八辦年貨,
挨礱舂米做甜粿,
刣鵝刣雞割豬肉,
歡歡喜喜把年過。
迎春大團圓,
家家過大年;
老稚大細圍爐坐,
歡聲笑語紅包瀍。
潮人最重是團圓,
賺有賺無攏總回家過大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