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社會屬性,難免不與人打交道,交道多了,自然有些就成了朋友。自少及長,朋友會越來越多。小時懵懂,并不深究他人德行品性,單純是為日久相熟而成友。后來無論天各一方或者同居一城,沉思細審,發(fā)現(xiàn)許多人其實無法繼續(xù)來往,于是漸行漸遠。即便如此,少小時的朋友依然最為情濃意厚,畢竟那時大家彼此都無利益牽扯,故而情誼容易長久。進入社會,日漸明了世俗人情,方感情形大異于當初想象。人之相與,多有期待,并不似少時那般純潔無瑕。彼此有用,是交往最為牢固而合理的邏輯。一旦不能互予,單靠感情是很難維系友誼的。
所以,隨著時位之移人,朋友名單也就在不斷地更換,而核心圈更是隨著需求的不同而重組。如果將這種現(xiàn)象視為正常的世情,或能泰然處之,如果不能完全接受,自會將此行為歸為“勢利”范疇。然而,這世界又有多少社會行為不可用“勢利”二字解釋呢?位高的人更受人尊重,財厚的人更令人側(cè)目,不正是因為他們于我有可寄托之可能性嗎?而平時我們在工作之余的應(yīng)酬交游,難道更多地不是因為有所希冀圖取嗎?有幾個人純粹是因為憶往敘舊常聚常飲?當然,好酒者或是例外。
我問過不少人,其中包括那些長年組局燕聚者,他們雖云朋友多且廣,卻仍覺無枝可依,或許正是因為害怕孤獨,才想以熱鬧的場景驅(qū)逐心中的荒涼。非唯平常人等覺得知己難尋,便是那些高層杰出人物一樣感到交友不易。清和親王愛新覺羅?弘晝曾蒼涼感嘆“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魯迅先生亦曾書贈瞿秋白對聯(lián)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交朋友看起來很容易,特別是現(xiàn)在,通信工具發(fā)達,手機一掃便加了好友,隨時可以聯(lián)絡(luò)邀約。然而進了朋友圈,卻未必都是朋友,前倨后恭或者前恭后倨者比比皆是,教人無所適從。如果能做到像阿慶嫂唱的那般“來得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那也沒什么心理負擔。要是看重人間情誼,而終又輕易失去,或者根本就沒有獲取真心,只是自己入戲太深,那就容易受到情感傷害。故要慎交惜交,寧缺毋濫。朋友少,最多是孤寂多,朋友爛,危害那就不可估量。
年輕時我也好交友,喜熱鬧。隨著歲月漸深,期冀漸淡,深覺各種忙碌的無謂,于是收聲斂形,遁跡一隅,慢慢喜歡上了獨處和孤寂。應(yīng)酬于我便是一種負擔了,不是不想交朋友,實在是只想交朋友的人太少了。原有的一些朋友也因為彼此無寄托而疏淡了許多。莊子說得對,相忘江湖實在比相濡以沫要好得多。
實際上人到中年,成為朋友是件不容易的事。就像談過很多次戀愛的人,會更加挑剔,稍稍不契合,便在心中自然豎起一道情感隔離墻。每個人的處世之道不同,交友方式亦各異。在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試驗總結(jié)后,我得出并抱定一個基本的維系友誼之法,那就是是否做到始終如一。時位一旦變化就面目改換的人從此以后我會敬而遠之,而對那些發(fā)跡之后仍然一如既往的人,我會更加敬重而引以為摯友。白居易曾在《放言五首?其三》中告訴過人們識人之法:“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贝朔ㄉ跫眩詴r間的綿延來檢驗人的真假本性,觀其得志前后的表現(xiàn)是否如一。白居易雖然是諷刺王莽而盛贊周公,用之作為檢測朋友真?zhèn)沃▌t,真真可為交友提供切實有效之借鑒。
社址∣廣州市天河區(qū)體育東路140—1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