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思語
文//張玉森
當歲月的長河緩緩流淌至初夏的淺灘,端午節(jié)如一位身著素袍的雅士,款款而來,帶著粽葉的清幽,裹著龍舟的激昂,踏入這片被現代文明快節(jié)奏步伐踏得微微喧囂的土地。

漫步在繁華都市的街頭,看那琳瑯滿目的貨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粽子,從傳統(tǒng)的蜜棗、豆沙,到新奇的冰淇淋、螺螄粉口味,包裝精美得近乎華麗。人們在端午這天,匆匆買上幾只,剝開塑料外衣,送入口中,味蕾倒是能品出那熟悉的米香,可在那匆忙的咀嚼與吞咽間,有幾人還能靜下心來,去追溯這粽子背后,屈子懷沙赴江的悲壯,去感受那千百年前,人民投粽江中的深情與祈愿呢?人們遵循著節(jié)日的習俗,卻在時光的裹挾下,漸漸遺失了那顆懷著敬畏、懷著追思的心。

再瞧那城市的河畔,偶爾會有龍舟賽事,彩旗飄飄,鼓聲喧天,運動員們奮力劃槳,觀眾們吶喊助威,好不熱鬧。可這熱鬧,更多像是為了這場競技本身的勝負,為了這短暫的娛樂狂歡,它與屈子的愛國精神,與端午蘊含的民族氣節(jié),似乎成了兩條平行的線,再難相交。這些被簡化為娛樂活動的端午元素,在現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浪潮里,被沖刷得只剩華麗的外殼,丟掉了那沉重卻又珍貴的靈魂。

可即便如此,端午節(jié)仍有其不可磨滅的現實意義,它似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路上的缺失與迷茫。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我們急需借端午節(jié)之機,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之法。文化,不該只是被束之高閣的典籍、僅供觀賞的技藝,它得鮮活起來,融入到日常的煙火氣里。就如同那些手藝人,在端午前,耐心地教孩子們編織五彩繩,一針一線間,傳遞的不只是編織技巧,更是對美好生活的祈愿;那些社區(qū)活動,組織老人們講述屈原的故事,讓那深沉的家國情懷,在新一代的耳畔,落地生根。我們不能只讓傳統(tǒng)文化在特定的節(jié)日節(jié)點熱鬧個一時半會兒,而是要讓它成為生活里潤物無聲的滋養(yǎng),成為我們面對生活壓力、道德困境時,內心那股強勁的精神力量。

而端午節(jié)的存在,也恰似一記警鐘,警示著我們身邊諸多不良現象。在這個強調個人主義、追求功利的環(huán)境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團結協(xié)作的價值,可看那龍舟,唯有眾人齊心劃槳,才能破浪前行,這是端午給予我們的啟示,也是對當下社會中那種相互推諉、各自為政不良風氣的無聲鞭撻。還有,當人們被各種電子產品吸引,沉浸在網絡世界,人與人之間疏離冷漠,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家人團聚的溫情場景越來越少,而端午的粽子,本就該是家人圍坐,一同包、一同煮、一同吃,它提醒著我們親情的珍貴,鞭笞著我們在虛擬與現實間的迷失,讓我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真摯的情感聯(lián)結,才是我們心底最質樸、最不可替代的寶藏。

端午節(jié),如同一位智者,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中,靜靜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深刻的意義。它召喚著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回望來時的路,重新拾起那些被遺忘的傳統(tǒng)文化的珍寶,用它們來裝點當下的生活,照亮未來的征程,也清掃掉社會不良現象的灰塵,讓我們的生活,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融中,向著更加溫暖、更有力量的方向悠然前行。




















作者簡介
張玉森,濟南人,大學學歷,中共黨員,就職于濟南市教育局(現已退休)。退休后,他依舊鐘情于書法,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展,獲獎頗豐。他還是相關書協(xié)、聯(lián)誼會、研究院的會員。他擅長文學創(chuàng)作,眾多原創(chuàng)詩詞、散文及其他文章被國內報紙、書刊及媒體平臺刊載,并多次在全國文學創(chuàng)作大賽中獲獎。他被《齊魯文學》雜志社聘為簽約作家,是中國新詩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




出品人:李淑林
李淑林,網名陽光,注冊志愿者,仁義壽鄉(xiāng)民星榜樣.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為樂最美家庭,名篇.金榜頭條總編導師,文學藝術網、文學名人堂等十大平臺總編。華夏精短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東坡詩詞學會會員,仁壽詩詞學會會員。年年被名篇評為文學領軍人物和年度功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