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成都(隨筆之一)
——幸福村(下)
作者/趙明泉
古道
向南過趙橋十?dāng)?shù)步即到山根,約四五十平米的小石板平臺上新建有小亭,亭柱有聯(lián)云:“丹棱騾隊已奔長安去,幸福腳夫當(dāng)從京城回”,落款為“渝川書”,“渝川”不知何許人也。亭西有石方砌成的石柱,分別用篆、隸書刻“鹽鐵古道”四字于兩面,下有碑文:“鹽鐵古道因運輸鹽鐵而生,起源于唐宋時期的鹽鐵互市,是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古道東起眉山泯江碼頭,西出眉山城,經(jīng)白馬鋪、東館、丹棱城西白塔寺、觀沖山、黃金沱,過幸福村,西去順龍場、雅安名山馬嶺、雨城,匯入滇藏茶馬古道路網(wǎng)。這條古道盛于明清,二戰(zhàn)中后期最為興盛。這種鹽與鐵的貿(mào)易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日趨繁榮。時空更替,斗轉(zhuǎn)星移。在現(xiàn)代交通日新月異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鹽鐵古道幸福古村段幸運保存至今并相對完整。她向世人散發(fā)出神秘的原始氣息,洋溢著質(zhì)樸純凈的古道文化,這里是感受、體驗古道文化的最佳之地?!北疅o落款,應(yīng)與趙橋簡介碑文同出。
鹽鐵古道,是丹棱最富有歷史年代感的古跡之一。如碑文所言,“鹽鐵古道”開鑿于唐代,最初是軍事功用,戰(zhàn)事平息后,古道便成了茶馬古道的一段。南起岷江眉山碼頭,碼頭上連成都府南河水路,下連樂山、宜賓長江航道,而岷江中下游自古就盛產(chǎn)鹽和鐵礦。如今古橋完好無損,長滿青苔和藤蔓,靜橫趙橋河上,橋面深淺坑凹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繁忙和榮耀。
由此上山的小道陡且險,臺階前立有“未開發(fā)路段,苔蘚濕滑,請勿前行”的勸返牌。此時還在小雨,古道濕滑難行,多數(shù)朋友望而卻步,我和另一位朋友小心拾階而上,滿眼蔥郁。資料顯示古道在幸福村總長約三四公里,我倆只前行了三四百米,即可見到高山峽谷、怪石嶙峋,對面古村盡收眼底。僅我倆走過的這一小段,陡險已見,寬處以石板鋪路,窄處鑿石開路,時被荒草埋沒,時又與巖石渾然不分,曲曲折折,蛇行龍游,如同鐫刻在趕馱人額上的皺紋,滄桑而深沉。
猛然想起魯迅那句名言:“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庇玫竭@里極為恰當(dāng)。古人迫于生計,不得不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拴在褲腰帶上,披荊斬棘尋找生活之路。
想想千百年前,往返穿梭于這條道上的鹽幫、鐵幫、煤幫、茶幫和其他馱隊,是他們歷經(jīng)艱辛將自貢的井鹽運到成都、川北、甘陜,又將成都的布匹、絲綢等運到鋪子灣碼頭上船,經(jīng)過威遠、自貢、瀘州而通江達海。馱隊的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沒有誰能保證自己安全回還??耧L(fēng)暴雪,崇山峻嶺,盜賊匪幫……有多少趕馱人把生命留在了這條古道,但后來者依然堅定地踏上這條古道,因為古道是他們生存的唯一希望。坐在石階上小憩,仿佛能聽到當(dāng)年馱隊騾驢馬牛的噴嚏嘶鳴、趕馱者的呼應(yīng)吆喝及孤寂的山野號子……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古道不再成為村民生活方便的必須,但古道讓這里的人們心中堅守著一份恬淡與平靜,心若止水而堅韌不拔……
次日下午自丹棱返程,在縣城吃“胖頭魚”,味道極佳,這一路行程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
(202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