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
文/李廣昌
在吉村鎮(zhèn)游仙的旅游勝地——桃樹下,幾株紫薇樹映入眼簾。此情此景,瞬間喚醒了我深藏的記憶。兒時每逢盛夏,紫薇花開得正盛,紅的、白的、紫的,繽紛絢爛,我們便常去采摘玩耍。猶記得清晨,當露珠尚未被朝陽蒸散,我們還會溜到樹下,捕捉那些棲落在枝葉間的“新娘婆子”(一種綠背翅膀的昆蟲)。幾十年光陰流轉(zhuǎn),這記憶的潮汐,依然時時拍打著回憶的堤岸。
紫薇,屬千屈菜科,是姿態(tài)優(yōu)雅的小喬木或灌木。其樹干常顯彎曲虬勁,幼枝呈四棱狀,樹皮則光滑潤澤,多呈褐色或棕色。葉片質(zhì)地稍顯厚實,對生或近于對生,形狀多為倒卵形、橢圓形至長橢圓形,葉尖圓潤而微凸,邊緣光滑無缺。夏末時節(jié),細長的枝梢便頂出圓錐狀的花序,綻放出紅、白或紫色的花朵。其花期綿長,從炎夏直至清秋,次第開放,經(jīng)久不絕,故而在園林中備受青睞,是觀賞價值極高的樹種?;ㄖx后結(jié)蒴果,橢圓狀球形,玲瓏別致。
紫薇之名,始載于《滇南本草》。它還有諸多充滿生活氣息的別名:百日紅、胭脂柴、爆皮柴、怕癢樹、抓癢樹、佛相花、滿堂紅、五里香、紅薇花、蚊子花、無皮樹、寶幡花……不勝枚舉。
它性喜山野路旁、陰濕肥沃的土壤,卻也隨遇而安,如今在尋常庭院中栽培更為多見。
紫薇之美,固然令人流連,然其藥用價值亦不可小覷。
紫薇花,味苦、微酸,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的作用。
紫薇葉,味苦、澀,性寒。具清熱解毒、利濕止血之效。
紫薇根,味微苦,性微寒。能清熱利濕、活血止血、止痛。
紫薇皮,味苦,性寒。功在清熱解毒、利濕祛風、散瘀止血。
民間智慧,常以紫薇入藥療疾:
取紫薇根適量,與豬瘦肉同煮服食,可緩解"偏頭痛";
以紫薇根水煎,加糖調(diào)服,能"痢疾";
鮮紫薇葉搗爛外敷患處,可療"皮膚潰瘍";
紫薇葉煎水外洗,可緩解“濕疹”瘙癢;
紫薇根水煎加糖服,民間用于"黃疸”;
紫薇根水煎取汁,再與鴨蛋同煮服食,可止"齒痛";
紫薇干花適量煎服,用于"小兒驚風";
紫薇樹皮研末,調(diào)酒外敷,可消"無名腫毒"。
如今,紫薇以其絢爛奪目的花色和綿延數(shù)月的花期,其觀賞價值已遠超藥用。它裝點著我們的庭院和記憶,是值得呵護的美麗生靈。故而謹記:若非萬不得已,切莫輕易傷害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