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源文苑群丁同金老師作品選粹
千里易析字: 端 午
“端”,左右結(jié)構(gòu),左“立”右“耑”,會意兼形聲字。
“立”,象形字,甲骨文寫作“ ”,像一個人雙腳站在地上的樣子,表示“直立”的意思。用“立”作偏旁的漢字都有直立的意味,如“泣”“位”“并”等?!捌?,意思就是站著流眼淚的人;“位”,意思就是直挺挺站著位置的那個人;“并”,繁體字為“並”,也是“竝”的簡寫,意思就是兩個肩靠肩站立的人。
“耑”,上下結(jié)構(gòu),上“山”下“而”。為什么上“山”下“而”就是“耑”呢?顯然講不通!原來這是篆書訛寫的結(jié)果。“耑”的上部首并不是“山”旁,而是“屮”旁。關(guān)于“耑”的上部首“屮”旁也有兩種認(rèn)識:一種認(rèn)為“屮”是“草”的意思,“耑”的意思就是由根向上生長的草類植物;另一種認(rèn)識認(rèn)為“屮”是“之(趾)”的意思,“耑”就是“由根向上走”的意思,也就是由根向上生長的意思。
“耑”,甲骨文寫作“ ”,字的上部像人的腳趾形狀,下部像植物的根須狀,由此看來“耑”的上部應(yīng)為“屮(之)”,如“出”字,是由“屮”和“凵”兩個構(gòu)字元素構(gòu)成,就是“走出”的意思,而不是二“山”重疊?!奥Z”的會意字明顯,“耑”的上部首“屮”會向上生長之意。
“耑”的下部首“而”又為何意呢?
“而”,甲骨文寫作“ ”,像人的面部胡須的樣子。因之有人就解釋“而”就是指人的胡須,這是不對的。雖像人的胡須狀,但不能就指人的胡須。其實,“而”是“植物的根須”,從很多帶有“耑”偏旁的漢字得到驗證,如“湍”“惴”“踹”等?!巴摹?,意思就是“水流得很急的樣子”,水的流型像彎曲的密密麻麻的樹根狀?!般贰保馑季褪恰靶奶铀?,像密密麻麻的樹根狀紛亂不堪”,也就是說人心在善惡兩端徘徊,讓人不得安靜?!磅摺?,意思就是“人的腳用力踢出去,力量就像樹根狀向前方爆發(fā)”。為什么會造成“而”的誤釋呢?因為《說文》:“而,頰毛也”。正因為許慎解釋為“頰毛也”,所以,后來的人也就人云亦云啦!這就是名人效應(yīng)。
“耑”,是什么意思?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耑”就是“植物的根和末梢”的意思。那么,“耑”就有兩個“端點(diǎn)”了。一個是根端,一個是向上生長的植物的末梢(末端)。哪個才是真正的“端”呢?
兩個“端”都對!但我偏向于根部“端”。因為植物如沒有根部,哪能有生長的末梢呢?就從“耑”字本身講,“而”是“耑”的下部首,也就強(qiáng)調(diào)了“根”的重要。
“端”,左“立”右“耑”,“立”修飾“耑”,意思就是“直立的耑點(diǎn)”。人的感官所看到的“端點(diǎn)”往往是植物的末梢,土皮下的“端點(diǎn)”就幾乎看不到了,但不是說不存在。因為植物的末梢都好像豎立在大地上,所以,“端”就以“立”為偏旁,“端”也就引申為“正”或“直”的意思,如“端正”“端莊”。因之《說文》:“端,直也”。
“端”,本義為端點(diǎn),也就是“開始”“初始”的意思。
“午”,象形字,甲骨文寫作“ ”,像套在馬頭上的繩索的樣子?!拔纭弊掷锏摹笆保硎敬蛑纸Y(jié)的繩扣的意思;“午”字里的“丿”,表示牽韁繩的人的意思;“午”字里的上“一(橫)”,表示從左右分出的兩條繩索的意思?!拔纭?,本義就是套在馬頭上的繩索或御馬的轡頭。
“午”,借指“馬”,就是由馬的繩索或轡頭來指代的?!墩f文》:“午,馬也。”凡是用“午”作偏旁的漢字,意義基本與馬有關(guān),如“卸”“秦”等,但“許”除外。
卸”,由“午”“止”“卩”三個字元素構(gòu)成?!拔纭敝浮榜R”,“止”指“跑路”,“卩”指“車夫”?!靶丁?,本義就是車夫牽著馬跑完了路的意思,如“解馬卸車”,引申為解除,如“卸任”。
現(xiàn)在看“秦”字好像是由兩部分構(gòu)成,甲骨文的“秦”,其實是三個字元素構(gòu)成,即“午”“手”“禾”。“秦”,意思就是“雙手拿著禾草喂養(yǎng)馬匹”,也就是指養(yǎng)馬的人,這個養(yǎng)馬人被國君分封到秦地。這個“午”與“手”藏在“秦”字上部首里。
“午”,也有人解釋為舂米的“木杵”,如“許”字,這是由漢字的復(fù)雜性造成的?!霸S”,會意兼形聲字,左“言”右“午”。“言”,表示與言語相關(guān)的動作形態(tài),如“聽從”“應(yīng)允”;“午”指代“杵”,表示舂米時所發(fā)出的聲音。“許”,反應(yīng)了古代勞動場景與語言緊密相聯(lián),引申為“應(yīng)允”“奉獻(xiàn)”等義,如“以身相許”,《說文》:“許,聽也。從言,午聲。”
“端午”,也叫“端五”,也叫“端陽”等,就是指五月初五日。
“端午”,怎么與“馬”扯在一起了呢?這就是“端午節(jié)”所要解惑的問題。
我國古代表示年月日時的概念,都是用天干地支來表達(dá),特別是月份用地支來表達(dá)尤為突出。如農(nóng)歷正月用“寅”表示,正月稱“寅月”,以此類推,二月稱“卯月”,三月稱“辰月”,四月稱“巳月”,五月稱“午月”……
“端午”,就是“五月初五”,就是午月的開始的第五日,也叫“重五節(jié)(五月五)”,也叫“端陽節(jié)(“五”,易經(jīng)八卦屬陽數(shù))”。這一天為什么要設(shè)定節(jié)日呢?
因為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認(rèn)識到了農(nóng)歷“五月”是個“毒五月(災(zāi)月)”,具體指哪五毒?說法不一。大體指“毒太陽(五月天最熱)”“毒蟲(蝎子,蜈蚣,蛇,蜘蛛,水蛭)”“毒疫癘”“毒水(死水)”“毒植物”。怎樣才能度過這個“毒月”呢?
古代的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對自然的認(rèn)知也有限,有人就把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因而采取的一些辦法也充滿了迷信色彩。如插五端,即插艾草,插菖蒲,插葫蒜,插石榴花等,這樣可避五毒;吃五黃,即吃黃瓜,吃黃花魚,吃蛋黃,吃黃豆,吃(喝)雄黃酒,這樣可避五毒(古人認(rèn)為黃色可避邪);佩五囊,即佩雄黃袋,佩桂枝袋,佩花椒袋,佩辛夷袋,佩丁香袋,這樣可避五毒……總之,中國區(qū)域之大,各地過端午節(jié)的習(xí)俗也千差萬別,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趨吉避兇,驅(qū)毒避難?!岸宋绻?jié)”也就成為我國的四大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之一。
古代有不少詩人用詩句把端午節(jié)的習(xí)俗記錄下來。如杜甫:“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xì)葛含風(fēng)軟,香羅疊雪輕”。陸游:“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diǎn)丹”。
千 年 第 一 聯(lián)
丁 同 金
傳說宋朝天圣年間。安徽有個舉子千里跋涉赴京趕考,路過山東曲阜,一座獨(dú)木橋擋住了去路。為啥?在橋上迎頭碰上一挑陶泥的挑夫,搶過獨(dú)木橋。狹路相逢,各不相讓。舉子爭先開口說:“多謝借光,我是讀書人,自古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應(yīng)該我先過橋!”
挑陶泥的挑夫回道:“我是挑重?fù)?dān)的,自古道挑擔(dān)莫讓空手人,理應(yīng)我先過。”
舉子指了指所背的行禮道:“我怎空手?何嘗不負(fù)重!”
正當(dāng)二人各有其理,僵持不下時,挑夫解場子道:“你是讀書人,又到了我們圣人家鄉(xiāng),那我就出對聯(lián),你若對出下聯(lián),那你先過橋?!?/p>
舉子暗想:“一個挑泥的,也配出對聯(lián),即使出了,還有好聯(lián)?無非雞鴨鵝狗……”隨口應(yīng)道:“那好,我洗耳恭聽?!?/p>
挑夫也暗想:“看你那神態(tài),你也太小看圣人之地的人啦!我們這里的童子都會吟詩!今天看看你有幾斤幾兩!”隨口吟誦道:“一擔(dān)重泥(仲尼)攔子路”。
舉子聽罷,傻了眼,沒曾想挑夫的聯(lián)句這么好。沉思良久,也想不出好下句。此時,岸邊來了兩位拉纖的纖夫,喜笑顏開地回身要到船上去。舉子眸子一亮,靈感來了,隨口對下句:“兩位伕子(夫子)笑顏回”。
挑夫暗想:“舉子肚里果真有不少墨水”。隨為下句贊不絕口,他請愿地站立一旁,禮讓舉子先過橋。
舉子這時也彬彬有禮謙讓說:“輕擔(dān)讓重?fù)?dān),你先請”。
挑夫與舉子的妙對,成就了千年奇聯(lián):
一擔(dān)重泥(仲尼)攔子路,
兩位伕子(夫子)笑顏回。
挑夫的詩由緣于1500多年前的“孔子攔子路”的美妙傳說。
相傳孔子落迫,東去卞邑,一路苦悶,岐路迷腦,不知所措。此時,過來一大漢,孔子忙行禮道:“夫子尊姓大名?能否指點(diǎn)去卞邑的迷津?”
大漢望著這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撓撓頭皮,紅著臉說:“山野粗人,爹娘死得早,光有姓沒名!你要去卞邑,找對人啦,我領(lǐng)你去!”
孔子審量這大漢半天,心里暗襯:“這好漢也是苦命人,外相憨不拉嘰,可教他成人仁?”隨口道:“好漢,我與汝名可否?”
大漢雙手抱拳道:“多謝夫子賜名”!
孔子暗想:“我迷途巧遇指路人,這大漢何不叫子(指)路!”于是對大漢道“你就叫子路吧”。
大漢忙下跪說:“大漢從此有大名,多謝老師恩賜!”
孔子聞此言,驚訝道:“子路,你愿做我的學(xué)生?”
子路說:“老師若不嫌棄,子路跟定老師啦!”
從此,仲子路一路跟隨老師到天涯!
丁同金,字普慈,筆名千里易,男,1959年10月生,山東泗水城北故縣村人。八十年代初畢業(yè)于濟(jì)寧師專,中學(xué)語文高級教師,截至現(xiàn)在共有五本書面世,前三本與人合作編寫,即《初中語文重要篇目分析與指導(dǎo)》(中國海洋出版社)、《幽谷風(fēng)》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泗河方域 J氏族譜》、《藜 莧葉》?!躲羯隙?氏傳奇》與《藜莧葉》是自己的專著。希望書香傳遍每位讀者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