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澀的回憶中, 也有兒時的快樂》
文/李生林
我是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五十年代末,在我七、八歲時就對那時的社會有了初步的認(rèn)知。五八年大躍進,大煉鋼鐵。六零年瓜菜代,(成人之后才知道那是為了還外債造成的)。生活相當(dāng)?shù)呢毨В菚r的我,只認(rèn)為人生下來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叵肫饋碛X得那么的天真,那么無知。以下都是我們這一代人親身經(jīng)歷的,如今年以花甲,可對兒時的經(jīng)歷,記憶猶新。隨著年代的久遠,也理所當(dāng)然的成為了故事。
在物資匱乏與時代浪潮的裹挾下,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孩童們用最質(zhì)樸的方式,在貧瘠的土壤中培育出專屬于童年的快樂。這些被時光珍藏的片段,像散落在塵埃里的星星,照亮了那段特殊的歲月。
游戲中創(chuàng)造兒童樂園

在那時沒有精致的玩具,孩子們卻能就地取材,將平凡之物化作歡樂源泉。用瓦片打磨成的"石片"是最搶手的玩具,孩子們蹲在巷口玩"抓石子",指尖翻飛間,五顆小石片在掌心、手背跳躍,誰能一氣呵成完成拋接動作,便能贏得伙伴們崇拜的目光。女孩們則熱衷于"跳皮筋",用廢舊自行車內(nèi)胎編織的皮筋,在歌謠聲中變成跳躍的舞臺:"小皮球,架腳踢(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 還有自制的"鐵環(huán)",用粗鐵絲彎成圓環(huán),配上一截短棍,奔跑時鐵環(huán)發(fā)出的叮當(dāng)聲,成了弄堂里最歡快的節(jié)奏。還有用鞋子搭“喜鵲窩”、“跳房子子”、“闖拐”、“嘎啦格檔”、“煽花片”等等好多好多有趣的活動。
自然饋贈的野趣時光
鄉(xiāng)村孩童的快樂藏在四季更迭里。春天,孩子們?nèi)ヌ锏乩?,溝壑邊,挖野菜,提著竹籃穿梭在田埂間,偶爾發(fā)現(xiàn)野草莓,酸甜的滋味能讓人雀躍一整天;夏天的小河是天然游樂場,光屁股扎猛子、摸魚捉蝦,濕漉漉的褲衩晾在樹枝上,笑聲驚飛了岸邊的水鳥;麥?zhǔn)涨?,孩子們最喜歡燒麥穗吃,雖然吃完后,手和嘴都黑得讓人發(fā)笑,還是高興的不得了。秋天跟著大人收玉米,偷偷在田埂上烤紅薯,焦黑的外皮剝開,金黃的薯肉甜香四溢;冬日里,孩子們在結(jié)冰的河面上抽陀螺,鞭子甩得噼啪響,陀螺在冰面飛速旋轉(zhuǎn),仿佛轉(zhuǎn)走了所有的寒冷。
記憶里的溫暖瞬間
物質(zhì)的匱乏反而讓鄰里關(guān)系更加緊密。誰家蒸了饃饃,香氣會飄滿整條胡同,好多人喜歡在門口吃飯,你家撈面,他家菜團子,互換品嘗,孩子們端著小碗眼巴巴等著分食;為此相鄰關(guān)系相當(dāng)融洽。露天電影放映時,早早搬著小板凳占位置,銀幕上的英雄故事讓他們熱血沸騰,散場后還模仿著武打動作打鬧;過年是最隆重的時刻,即便沒有新衣裳,也能吃到平時罕見的糖果,跟著大人貼春聯(lián)、放鞭炮,壓歲錢哪怕只有幾分錢,也攥在手里舍不得花。
這些在困境中生長的快樂,帶著泥土的芬芳與煙火的溫度。它們不僅是童年的慰藉,更見證了特殊年代里,人們對生活最本真的熱愛與期待。
煤油燈芯晃又閃, 娘納鞋底到夜半。
爹挑月光往家趕,
汗珠砸地能“冒煙”。
野菜糊糊填肚皮, 補丁衣裳四季穿。
赤腳踩過霜和雪,
泥巴裹腳把書念。
如今住進大高樓,
暖氣空調(diào)不用愁。
保溫杯里泡枸杞,
公園遛彎樂悠悠。
兒女視頻傳問候,
孫兒繞膝笑聲牟。
往昔苦難成故事,
方知苦盡甘來稠。
李生林童趣回憶
2025.5.28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