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與思考——《淺談小說的人物刻畫》
文/義博云天
小說的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其中,事件是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而故事情節(jié)的靈魂,思想和整個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都是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眼神和內心世界,意愿心念,善惡,刻薄、大度等等人物的刻畫中,讓小說意境得到升華的。所以,小說也好,散文也罷,人物刻畫永遠是文章小說的重頭戲,無論戲劇電影,都是圍繞人物展開情節(jié),小說更是人物內心世界向社會,向讀者展示靈魂深處的細微可以到極致,這是戲劇電影所難能表達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們觀察事物或人物的距離和角度不同,在視覺中便會引起不同的反映,這就是透視現(xiàn)象。而文學中的人物描寫,也總是從觀察、截取開始,隨后才能進入體驗、反思、注情和表現(xiàn)階段,以充分顯示作品中人物的獨特性,多側面和立體感。于是就形成了作者對人物的形象和外表的雛形。
王蒙談到短篇小說的構思時說:"從廣闊的、浩如煙海的生活事件里,選定你要下手的部位。這個過程叫做從大到小,從面到點,你必須選擇這樣一個"小"和"點",否則你就無從構思,無從下筆,就會不知道自己寫什么。"這種從大到小和從面到點、以點觀面正是透視的重要形式。
作家葉文玲在題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視角》一文中具體地談過這個問題。她說她的小說《繭》的構思,就是看了羅中立的油畫《春蠶》中人物的刻畫,再用同樣方法觀察了自己母親與另一位大娘的言語行動后,選定了一個"視角"寫成的。
因此 作家選定觀察部位、確定視角,對取得人物描寫的獨特性和新穎性有重要的意義。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一書引布洛的一段話:"這種對事物采取一定距離的看法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我通常的看法。一般說來,經(jīng)驗總是把同一面轉向我們,即具有最強的實際吸引力的一面。 當作者從尋常未加注意的另一面去看事物,往往能給我們以一種啟示,而這類啟示正是藝術的啟示。"
朱自清懷念父親之深情就是選定了"尋常未加注意的另一面"一背影寫起的,于是便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由于注視點的不同和描摹方式的變化,體現(xiàn)了作者所塑造或刻劃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鮮明特征。
《紅樓夢》第三回中,寫林黛玉剛進榮國府時與王熙鳳、賈寶玉等人會面的情景,就不但從不同角度寫出了林黛玉美麗俏艷的形象及溫文爾雅的性格,更是王熙鳳的嫉妒傲慢、無所顧忌和賈寶玉靈性活脫、喜善愛柔的形象和性格的顯露。王熙鳳和賈寶玉的話如由作者或其他人直接或簡接表達出來,那就達不到這樣的藝術效果。
在各種文學作品中,戲劇電影刻畫人物大都只能通過語言,行為和人物自身的表演技巧表演藝術達到故事的精彩程度。但小說人物刻畫僅僅在外表形象,包括言行舉止,衣著打扮肢體動作等等是不夠的,而人物心里描寫,思想,意識,欲望,想法,善惡,想往目標等等內心世界的描寫刻畫,才是小說人物深入故事內涵與發(fā)展變化,過程,結局的真正引發(fā)讀者產(chǎn)生共鳴的關鍵。這是小說人物刻畫的關鍵,也是寫好小說的成功秘籍。
云天驛站 30/5/2025
作者簡介
殷博義 1950年出生上海。北大荒知青,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榮獲“祖國邊陲優(yōu)秀兒女獎,百度可查作者介紹。
作者系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協(xié)會理事、浦東分會主席,浦東作協(xié)會員、浦東雜文學會會員,澳大利亞雙語出版社副主編,江西作家網(wǎng)高級簽約作家,《英國文學》微刊“簽約作家”,半朵中文網(wǎng)專欄作家,著作《云天文集》九卷一百多部,詩文著作越千萬字。創(chuàng)作理念:
褒獎人間真善美 譴責世上假丑惡
用文字激勵人生 筆下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