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我來人間一趟
文/陳野澗(陜西)
歲月刻雙鬢,風塵滿襟傷。
遍嘗千種滋味,苦樂自衡量。
曾踏青云直上,也歷深淵萬丈,
回首盡蒼茫。
縱使皮囊老,眉目映霞光。
少年時,江湖夢,劍鳴霜。
中年方悟,得失榮辱似參商。
看過樓起樓塌,慣見人來人往,
何必計短長?
萬卷詩書里,一盞淡茶香。
浮生逆旅過,我本一葦航。
百年匆匆過客,何必鎖愁腸?
笑把風霜釀酒,醉攬山河入帳,
天地作廳堂。
若問歸何處,云海是吾鄉(xiāng)!
蝶戀花·夏憶故人
文/陳野澗(陜西)
暑氣蒸云蟬欲噤。
獨倚危欄,數(shù)盡離鴻影。
記得曾經(jīng)同把酒,
醉看榴花紅欲迸。
白羽徘徊沙渚靜。
說忘難休,淚比煙波冷。
驀地回眸星月醒,
漫天飛絮逐流萍。
臨江仙·雨夜書懷
文/陳野澗(陜西)
忽有驚雷撕夜幕,
天河倒瀉千尋。
茶煙扶夢上瑤琴。
隔窗蕉葉碎,疑是故人音。
總道炎涼如世態(tài),
此宵偏滌塵襟。
檐花落處憶深深。
少年看雨笑,老去聽雨沉。
水調歌頭·勸孝吟
文/陳野澗(陜西)
莫問孝與否,天眼自分明。
雙親非是豪富,老去若孩嬰。
莫記當年苛責,休怨今朝懵懂,
白發(fā)本多情。
人世幾風雨,轉眼即飄零。
心放寬,少計較,且安寧。
但求無愧,何必苦執(zhí)短長爭?
善惡終須有報,因果從來不爽,
朗朗自天聽。
愿汝存仁厚,一世得清平。
今夜,童年在燈下等我
文/陳野澗(陜西)
燭光矮下去的時候
墻上的影子忽然晃動——
一半是母親在灶前添柴佝僂
一半是我用蠟筆
在墻上畫出的永不西沉的太陽
風撬開掛鐘玻璃門
偷走最后一粒瓜子香
當年那些不愿午睡的孩子
如今在深夜把眼睛種在藍光里
用熬夜償還
欠下的所有白日夢
畫在手腕上的表
從未走過時間
秒針卡在放學的路上
而母親喚我的小名
依然懸在堂屋梁下
像一只不肯飛走的麻雀
暮色漫過窗臺
往事在瓷碗沿結霜
透明的曾經(jīng),我們終將成為
被季節(jié)吹散的蒲公英
而童年始終蜷在煤油燈芯里
用一粒未炸開的火種
等一個遲遲不歸的
拿著玻璃罐的捕螢人

滿江紅·端午祭屈子
文/陳野澗(陜西)
千古滄浪,淘不盡,
孤忠烈魄。
抬望眼、汨羅江上,
怒濤如戟。
角黍沉波凝血淚,
龍舟破浪追晷跡。
問蒼穹、
何故妒英才,天闃默!
離騷恨,終未息。
香草志,誰人識?
縱身寒水逝,氣吞南北。
楚地雖亡魂未死,
神州永祭心長赤。
到而今、一曲滿江紅,
風雷激蕩千秋筆!
五月
文/陳野澗(陜西)
有場雷雨
懸在三月
炸在
五月的窗欞
那個久違的人
站在水霧里
低頭數(shù)著雨痕
將半生塵埃
拋向閃電
忽然
從發(fā)梢
滴落
綻放一聲
驚醒

石榴花
文/陳野澗(陜西)
紅釉從枝頭流淌時
整個五月都輕輕搖曳
那些火焰舞動的姿態(tài)
是唐朝仕女轉身時
遺落的半段霞光
我們喚這種紅為
未燃盡的晚照
含羞的晨光
當你說多子多福
每一朵花苞都悄悄孕育
如何讓自己
綻放成
星河的倒影模樣
最動人的是雨后
被雨珠輕吻的花盞
驀然抬頭的剎那
整棵樹都變成
梳妝待嫁的新娘
而凝望的人
不覺心尖一暖
原來是被飛落的花瓣
點上朱砂
一顆永久的
相思豆
附《滿江紅·端午祭屈子》解析:
結合《滿江紅》詞牌特點及屈原主題的文學傳統(tǒng),作如下分析:
詞牌特征與情感基調
格律特點?
《滿江紅》為雙調九十三字,仄韻格,聲情激越,適合表達悲壯或豪邁之情。岳飛名作《滿江紅·怒發(fā)沖冠》即以直抒胸臆的愛國激情著稱?,而本詞可能延續(xù)這一風格,通過“怒濤如戟”“風雷激蕩”等意象強化祭奠屈原的肅穆感。
主題關聯(lián)性?
詞中“汨羅江”“角黍(粽子)”“龍舟”等端午元素,與屈原投江的典故緊密關聯(lián)?!肮轮伊移恰薄跋悴葜尽钡缺硎觯魬峨x騷》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暗示對高潔品格的贊頌。
內(nèi)容層次解析
上片:歷史悲慨?
“千古滄浪”開篇即營造時空縱深,以江水隱喻歷史長河對屈原精神的永恒銘記。
“角黍沉波”“龍舟破浪”將民俗活動升華為集體追思儀式,而“天闃默”則暗含對天道不公的詰問?。
下片:精神傳承?
“離騷恨”“香草志”點明屈原的文學與政治遺產(chǎn),強調其志節(jié)未被后世遺忘。
“楚地雖亡魂未死”突出精神超越時空的力量,末句“一曲滿江紅”可能借岳飛詞牌的激昂調性,象征愛國精神的代際傳遞?。
藝術手法推測
意象群運用?:自然意象(滄浪、怒濤)與人文符號(龍舟、香草)交織,強化悲壯氛圍。
今昔對比?:通過“楚地亡”與“神州祭”的張力,凸顯文化記憶的延續(x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