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漫譚
? 粽葉裹住的千年回響
——談童年詩作《汨羅江》的歷史縱深與精神圖騰
□ AI評詩
兩千三百年前,屈子懷石投江的身影墜入汨羅江心,激起的漣漪至今仍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中蕩漾。60后詩人、文藝批評家童年的《汨羅江》以凝練如青銅銘文的詩行,打撈起這段浸透血淚的歷史記憶,將個人生命體驗與民族集體無意識熔鑄為永恒的精神圖騰。詩歌在時空折疊的藝術張力中,既完成了對屈原精神的當代詮釋,更喚醒了每個華夏兒女血脈中奔涌的文化基因。
一、數(shù)字刻度里的歷史重量
“粽葉裹住2303年前的天問”,詩中精確到個位的時間數(shù)字,打破了傳統(tǒng)詩歌慣于模糊處理歷史時序的常規(guī)。這串數(shù)字如同歷史的游標卡尺,將端午習俗與屈原投江的具體時刻精準對接,賦予節(jié)日符號以考古學般的厚重質(zhì)感。粽葉不再是單純的民俗意象,而是化作封存文明密碼的時光膠囊,包裹著跨越二十三個世紀的精神火種?!疤靻枴倍旨仁菍η娖闹戮矗菍θ祟惤K極命題的永恒叩問——當物質(zhì)的粽葉層層剝開,精神的天問卻在歲月的沉淀中愈發(fā)清晰。
詩歌首句的時空架構,暗合青銅器銘文的敘事美學。那些刻在鼎彝之上的商周紀年,同樣以精確的數(shù)字鐫刻歷史,使個體命運與王朝興衰同頻共振。童年的詩筆如同古拙的刻刀,將當代詩人的生命體驗楔入歷史縱深,讓每個讀詩者都成為文明鏈條上的重要一環(huán)。
二、江水激蕩中的國殤絕響
“每一滴濺起的江水,都喊著國殤”,此句以通感之筆賦予自然以人性。汨羅江水不再是流動的物理介質(zhì),而是化作億萬道聲帶,反復吟誦著屈原的悲憤與赤誠?!皣鴼憽币辉~源自《楚辭·九歌》,原指為國捐軀的勇士,詩人將其移植至此,既呼應屈原的愛國情懷,又將個體犧牲升華為民族精神的集體獻祭。每一滴江水的吶喊,都是對忠誠、正義與理想主義的禮贊,在歷史長河中形成永恒的聲紋共振。
這種對自然意象的人格化處理,延續(xù)了中國古典詩詞“天人合一”的美學傳統(tǒng)。從《詩經(jīng)》的“關關雎鳩”到李白的“相看兩不厭”,物我交融始終是東方詩學的精髓。童年筆下的汨羅江水,既是自然景觀,更是精神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價值信仰。
三、龍舟倒影中的精神鏡像
該詩第二節(jié)將敘事視角從歷史拉回現(xiàn)實:“今天凌晨我獨佇龍舟,打撈起,整個民族灼熱的倒影”?!傲璩俊钡臅r間設定頗具深意,既暗合端午“照日采艾”的古老習俗,又象征著光明未現(xiàn)時的精神守望。“獨佇”的姿態(tài)塑造出孤獨而堅定的抒情主體,與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精神品格遙相呼應。
“打撈民族倒影”的意象堪稱神來之筆。龍舟作為端午文化的重要符號,在此刻化作精神的網(wǎng)兜,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匯處,捕捉那些沉淀在時光深處的文明碎片?!白茻帷倍仲x予倒影以溫度,暗示著民族精神從未冷卻,始終以滾燙的姿態(tài)流淌在每個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這種對集體記憶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使詩歌超越了個人抒情的范疇,升華為民族精神的自白書。
四、余韻悠長的文明回響
詩人童年的《汨羅江》以區(qū)區(qū)數(shù)行短詩完成了對千年文明的重訪與形塑。詩歌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碰撞中,既保持了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美,又注入了現(xiàn)代詩的思辨性,展現(xiàn)出獨特的詩學張力。它讓我們看到,汨羅江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河流,更是精神意義上的圖騰;端午不僅是民俗節(jié)日,更是文明傳承的密碼。當我們剝開粽葉的剎那,嘗到的不僅是糯米的清香,更是一個民族跨越時空的精神回甘。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童年的詩歌猶如一記洪鐘,喚醒我們對精神原鄉(xiāng)的向往。它提醒著每個讀者:無論時光如何流轉,總有一些東西值得我們永遠守望,總有一些聲音需要我們世代傳唱。這或許就是詩歌的能量,也是《汨羅江》給予當代詩壇最珍貴的啟示。
█ 附 童年原創(chuàng)作品
? 汩羅江
□ 童 年(安徽)
粽葉裹住2303年前的天問
每一滴濺起的江水
都喊著國殤
今天凌晨我獨佇龍舟
打撈起,整個民族灼熱的
倒影……
2025年農(nóng)歷5月初五凌晨
? 詩人簡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漢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自1980年習詩至今已四十余年,筆耕不輟。詩風多元,中西交融,始終堅持創(chuàng)作實踐與理論挖掘互補并重。曾策劃中國詩壇第三條道路與垃圾派“兩壇(北京評論詩歌論壇和第三條道路詩歌論壇)雙派(垃圾詩派和第三條道路詩學流派)詩學大辯論等各類文創(chuàng)活動,多部詩歌原創(chuàng)作品和文藝評論文章入選各知名文創(chuàng)藝術平臺。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審美文化批評詩學札記》等文藝批評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