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葉金花
文/李廣昌
在南安鎮(zhèn)森林公園的山腳下,一叢叢名為玉葉金花的茜草科攀援灌木,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嫩枝披著細密的絨毛,葉片對生,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兩面也覆著柔毛,帶著葉柄。托葉呈三角形,深裂成兩瓣。最奇特的是它的花:明黃色的花朵呈管狀,常常伴生著一片葉狀、潔白如玉的萼片——這“金花”襯著“玉葉”的獨特風姿,正是它得名“玉葉金花”或“白紙扇”的由來。漿果近球形,揉碎后帶著粘性。它偏愛生長在海拔400~500米的山坡、路旁及灌木叢中。
人們根據(jù)其形態(tài)特征和藥用功效,還賦予了它許多生動的別名:白紙扇、涼藤子、白頭公、山甘草、土甘草、涼口茶、仙甘藤、蝴蝶藤、蜻蜓翅、生肌藤、黃蜂藤、白葉子、大涼藤、小涼藤等等。
玉葉金花,以“白紙扇”之名,最早記載于《本草綱目拾遺》。
其味甘、淡,性涼。具有清熱解暑、涼血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療中暑、感冒、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咽喉炎、腎炎水腫、腸炎、子宮出血以及毒蚊咬傷等癥。
民間的智慧,在應用玉葉金花時展現(xiàn)得尤為精妙:
咽喉腫痛:取鮮品加少許食鹽搗爛絞汁,頻頻含咽;
伏暑下?。喝”酒愤m量,煎水內(nèi)服;
惡瘡腫毒:取鮮品搗爛,外敷患處;
燒燙傷、毒蛇咬傷: 取鮮葉適量,煎水外洗;
小兒疳積:配一點紅、白馬骨各等分,研成細末,與雞肝或豬肝同燉服食;
子宮出血:取其根適量,煎水服用;
而應用最廣的,莫過于取其莖、葉適量,配伍黃荊葉煎水代茶飲,用于治療感冒,預防中暑。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玉葉金花的葉和莖含有豆甾醇、β-谷甾醇以及三萜酸類物質(zhì)如阿江酸等成分。藥理研究表明,它具有**抗菌抗炎、解熱鎮(zhèn)痛、抗氧化、保肝利膽、免疫調(diào)節(jié)、抗病毒**等多重作用。如今,它已成為許多"感冒沖劑"的主要原料之一,更是制作防暑涼茶不可或缺的基石。
然而,面對這山腳邊叢叢簇簇、裝點著風景、予人清雅之美的玉葉金花,依依卻總也下不了手去采擷它們回家……那份源自心底的珍視與憐惜,讓藥用的價值與自然的美景,在心中交織成一份微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