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話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二章
拱璧駟馬,不如進(jìn)道
作者:憨子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②,不善人之所保③。美言可以市尊④,美行可以加人⑤。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⑥,雖有拱璧以先駟馬⑦,不如坐進(jìn)此道⑧。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⑨,有罪以免邪⑩,故為天下貴。
[注釋]
①,奧:作為名詞,泛指室內(nèi)深處;作為形容詞,深。深奧,不易理解。 ②、寶,珍寶,珍貴的東西。 ③、不善人之所保:保,保佑,保護。不善之人所保,不善人賴以保護自己的依據(jù)。 ④、美言可以市尊:市,買賣交易,尊,尊重,尊敬。全句意為贊美的言辭可以博取人們的尊敬。 ⑤、美行可以加人:加人,加于人,受別人推崇愛戴。意為良好的行為,可以被別人愛戴尊重,從而成為眾人的領(lǐng)袖。 ⑥、三公:舊時王朝最高的三種職位,即太師、太傅、太保,這里泛指官吏。 ⑦、拱壁以先駟馬:拱,雙手合抱;壁,中間有圓孔的平圓形玉器。拱壁,指雙手捧著貴重的玉;駟馬,四匹馬駕的車。古代的獻(xiàn)禮,輕物在先,重物在后。意為貢獻(xiàn)貴重的禮品。 ⑧、坐進(jìn)此道:意為獻(xiàn)上清靜無為的道。 ⑨、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⑩、有罪以免邪:有罪就可以赦免。
[譯文]
“道”是萬物萬物最深奧的地方。它是善良人的珍寶,也是不善的人賴以托求庇護自己的依據(jù)。贊美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獲得人們的愛戴推崇。即使不善的人,也沒有拋棄道的理由。所以在天子即位、官吏提拔的時候,雖然有環(huán)抱的巨大玉壁在先四駕馬車?yán)亩Y品在后的獻(xiàn)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做人處世的“道”教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于按照道辦事,有什么要求就可以得到滿足;犯了錯誤也可以得到彌補。就因為這個原因,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解讀】
本章再一次說明道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強調(diào)人們 送人“拱壁”、“駟馬”不如教人以道。
本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說明道的地位。指出“道”是萬物最深奧的地方,主宰著萬物存在與發(fā)展。對善良的人來說,它是最貴重的珍寶,對不善良的人來說,它可以讓他們少犯錯誤,是他們賴以托求庇護自己的依據(jù)。
第二個層次強調(diào)“道”的作用。老子指出,符合“道”的華美言辭可以換來別人的尊重;符合“道”的良好行為可以受到人們的愛戴推崇。所以,任何人都應(yīng)當(dāng)懂得“道”,知道用“道”指導(dǎo)自己的言行,即使不善的人,也沒有拋棄“道”的理由。
第三個層次,在說明了“道”的地位與作用后,老子告訴人們送禮不如送“道”。他說,在天子即位、官吏升職的時候,很多人送懷抱大塊的玉璧等貴重珍寶,牽著四乘千里馬拉的禮品作為獻(xiàn)禮,但這都不如把這修身和治國的“道”教給他們,讓他們學(xué)會用“道”指導(dǎo)自己的言行。
第四個層次,照應(yīng)第一層次,再次強調(diào)“道”的作用,說明自古及今,人們之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正是因為懂得了“道”,知道按“道”辦事,自己的理想目標(biāo)就能得到實現(xiàn),犯了錯誤可以按照“道”去彌補,降低危害。這就是人應(yīng)該珍視“道”的原因。
在這一章里,讓很多人迷惑的是這一句話:“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钡澜讨税堰@一句話解釋為,求道,就可以得到自己所要求得到的,即時有罪的人也可以得到赦免,并據(jù)此認(rèn)為“道”即神,神可以滿足人的要求,免除人的罪惡。這當(dāng)然背離了老子本來的思想。
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自始至終都沒有上帝神仙的位置,認(rèn)為世界的產(chǎn)生與運動都是按照“道”也即客觀規(guī)律運行的,是“無中生有”,然后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本文中,老子再次表達(dá)了在“道”(真理)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善的人可以學(xué)“道”,不善的人也可以學(xué)“道”,“道”不會拋棄任何人,不管是善人、不善人還是罪人,人人都能“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這就是“求以得,有罪以免邪”的本意。顯然,“求以得,有罪以免邪”的前提是主觀上應(yīng)該學(xué)“道”,悟“道”,把握“道”的真諦,客觀上要尊“道”、行“道”,按照“道”指導(dǎo)自己的行為,把“玄之又玄”的“道”落實到現(xiàn)實的人間世界,落實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顯然有著極為積極地意義。
總之,這一章集中說明“拱壁駟馬,不如教人以道?!边@個道理對領(lǐng)導(dǎo)者而言,是規(guī)勸他們不要重視財帛之利,堅持按道治理國家;對朋友而言,如果真想幫他,愛他,就不要送他錢財,而應(yīng)教給他做人的道理?,F(xiàn)代人有一句流傳很廣的教育格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就此而言,本章我們可以概括出的修身處世的道理:“拱壁駟馬,不如進(jìn)道”!
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完整地記敘了這樣一個故事:張良曾經(jīng)信步游玩于下邳的圯(塌壞的)橋上,有一個穿著褐衣的老頭兒故意把自己的鞋弄掉到圯橋下,叫張良說:“孺子,下去給我取鞋!”張良有些驚愕,就想抽這老頭兒幾下,但一看老頭兒太老了,就強忍怒火,到圮橋下把鞋取上來。沒想到這老頭兒說:“給我穿上!”張良想。我已經(jīng)把鞋取上來了,穿就穿吧。于是就跪下去給老頭兒穿鞋,老頭兒也不客氣,伸出腳讓他穿。鞋穿上了,老頭兒笑著離開。張良感到有點奇怪,就看著老頭的背影。沒想到老頭兒大概能走出一里多路又回來了,他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五天后的平明時分,你與我在此見面?!睆埩家驗槠婀诌@個老頭兒,就很禮貌的跪謝老頭,回答說:“好吧,聽你的?!蔽逄旌笃矫鳎瑥埩紒淼桔軜蛏?。老頭已經(jīng)先在這里,他很生氣的批評張良:“與老人約定,為什么會落后?你走吧,五天后再來”。第五天雞剛打鳴,張良就趕來了,可這老頭兒又先到了。他再次生氣的問:“你怎么又遲到了?走吧,五天后你再早點到?!庇诌^去五天,張良還沒有到半夜就來到了,過了好大一會兒,老頭才來了。老頭看到張良早早的就等在此地,高興地教訓(xùn)說:“年輕人就該這樣。”然后從懷里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好好讀這本書,你將來就可以做國王的老師了。十年后你就能發(fā)達(dá)起來。四十三年后你到濟北來見我,谷城山下有一塊黃石,這就是我?!闭f完就走了,此后再沒說啥,也再未見面。天明之后張良看那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
對司馬遷記載的這個“圮橋三進(jìn)履”故事,千年后的大文豪蘇軾評論說:張良受書于圯上老人,這事有些奇怪;但也許在秦末亂世還真有隱士出來測試張良??催@故事的本意,應(yīng)該是圣賢相與警戒的意思。后世人不了解,就以為是神鬼之事。蘇軾分析:秦王朝剛統(tǒng)一,其持法嚴(yán)厲,其鋒不可犯,其勢無可乘的機會。但張良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恨,以匹夫的行為企圖刺殺秦王。那個時候他僥幸沒有被抓,但也已經(jīng)非常危險了。張良以蓋世之才,不去學(xué)伊尹、太公這些大賢去輔佐帝王,卻去干荊軻、聶政這些匹夫才干的事情,這是圯上老人所深為可惜的事情。為此就故意用傲慢無禮的羞辱人的行為磨煉他,讓他學(xué)會忍耐,然后可以成就大事業(yè)。這就是“孺子可教也”的道理。
蘇軾的分析我覺得是正確的。這圮上老人不去資助張良,不去支持張良,以近乎折辱人的態(tài)度磨煉張良,教給他的就是修身處世,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jìn)此道”的典型例證。
2024年8月12日星期一
作者簡介:
劉彥強,網(wǎng)名憨子,陜西咸陽人,高級教師。從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為全國知名政治教師,曾在各類教育刊物發(fā)表教研論文180余篇,主編出版《青少年心理行為咨詢叢書》、《中學(xué)思想政治課學(xué)習(xí)指導(dǎo)叢書》、《學(xué)習(xí)心理學(xué)》、《坡劉村志》等書,并主編或參編多種教輔讀物,有雜談散文以及詩詞散見于多種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