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孔廟之五
如前所述,時間到了明宣德四年,也就是1429年的時候,開始修繕北京孔廟大成殿及兩廡,并設先賢先儒。
時間到了明正統(tǒng)元年,也就是1436年,孔廟前門內(nèi)左側修建明英宗“御制新建太學之碑”,同年的三月初一建成。
時間到了明弘治十四年,也就是1501年,在北京孔廟先師門外,修建屏墻。
我們按照歷史沿革記錄,到了明嘉靖九年,也就是1530年,定孔子謚號為“至圣先師孔子”。同時改稱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
同年,即明嘉靖九年,也就是1530年,在大成殿后建“啟圣櫚”(現(xiàn)崇圣祠)。正堂五間,高三丈,廣七丈八尺,深二丈五尺。到了明嘉靖二十二年,即1543年的時侯,定孔廟陪祭之制。
時間到了明萬歷二十八年,也就是1600年的時候,北京文廟修繕,由青瓦改為琉璃瓦。
清順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的時候,將孔子神龕命名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時間到了清順治十四年,也就是1657年的時候,將孔子神龕命名為“至圣先師孔子神位”。
我們知道,北京孔廟,現(xiàn)在辟為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的孔廟,始建于元代。
歷經(jīng)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改建、擴建,最初的模樣也許改變很多。但里面種植的古樹,因為在孔廟內(nèi),很少受到后世打攪,元代古樹也保存下來的不少。其中最著名的一棵是大成殿月臺下西側的“觸奸柏”。
眾所周知,北京孔廟與國子監(jiān),中國最早的大學,中國三大孔廟之一。
我們前面說過,北京的孔廟是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的中國第二大孔廟。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這里有著多位皇帝御筆題匾。
我們同樣知道,北京孔廟,又名“先師廟”,在這里漫步,會感受“左廟右學”的歷史建筑……
(注:所有北京行的參考資料,將在最后章節(jié)中詳細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