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后》淺析
湯養(yǎng)宗(福建)
《雨后》是一首在“直線般的宿命”中編織“曲折浪漫”的存在主義詩篇。詩人以潮濕的意象為針,將記憶、哲思與肉身的沖動縫入雨幕,在理性與感性的張力中,完成了對生命本質(zhì)的詩意叩問……
讀《雨后》,想起塔可夫斯基電影里潮濕的鏡頭——時間在物的褶皺里靜靜發(fā)酵。白鷺的詩如同一場“語言的雨”,讓“灰色水泥墻”“數(shù)字軌跡”等現(xiàn)代性符號浸潤在情感的水汽中,最終在“擁抱夏季午后”的沖動里,綻放出非理性的詩意微光……
《雨后》以潮濕意象串聯(lián)起記憶與哲思,營造出三重交織的意境:
1. 冷色調(diào)的空間褶皺
黑色沙發(fā)、格子抱枕、灰色水泥墻,構(gòu)成冷硬的幾何空間;潮濕空氣、細雨聲如液態(tài)滲透,讓固態(tài)物件蒙上時間的水汽。“打濕一段渺小的時間”將物理空間與心理時間折疊,記憶在“削薄”與“清晰”間形成觸覺般的質(zhì)感,如同舊照片在水汽中暈開的邊緣。
2. 爭吵里的詩意對抗
“學會爭吵”是親密關(guān)系的破折號,卻在爭執(zhí)中聽見“灰色水泥墻值得述說”——日常庸常被賦予詩意重量。雨聲中“沒有溫度的日子”與“數(shù)字的軌跡”形成隱喻對沖:前者是混沌的情感流,后者是機械的現(xiàn)實法則,而“換馬獨行”的孤獨感,恰是個體在秩序中突圍的姿態(tài)。
3. 直線生命的曲線突圍
以“直線”喻示從生到死的宿命軌跡,卻用記憶、音樂、色彩等“曲折”試圖解構(gòu)單調(diào)。末句“奔向雨中擁抱夏季午后”如破折號,讓哲思墜落回身體的本能——在理性與感性的撕扯中,最終選擇以熱烈的行動對抗存在的虛無,潮濕的現(xiàn)實里綻開一朵非理性的浪漫之花。
全詩在冷硬與柔軟、秩序與混沌、宿命與突圍的張力中,織就一場關(guān)于存在本質(zhì)的雨中沉思。
附原詩:
雨后
——白鷺
黑色沙發(fā)上,格子抱枕窗口吹進了潮濕空氣
在打濕一段渺小的時間后 在另一些
逐漸被削薄的記憶中 清晰又模糊的嘴唇顏色
和,細雨聲,多少有些感情的點點滴滴不在邏輯的范圍里
那時我們正在學會爭吵
你說:這個世界還有灰色的水泥墻還值得述說
在雨聲中依然漂浮著沒有溫度的日子誰又能預料
現(xiàn)實是否一定會順著數(shù)字的軌跡,換馬獨行
從來都是
擺脫不了的一條直線開始,直到,死亡
不斷地,我們將記憶加持到音樂色彩,和語言中
努力造成的曲折,只是為了這條直線不會那么無聊
就像現(xiàn)在,我依然會奔向雨中擁抱一個夏季的午后
湯養(yǎng)宗:福建霞浦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作協(xié)副主席。詩集《去人間》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
參賽詳情請點擊以下征稿鏈接
https://m.www.topproducerforum.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賽投稿郵箱:
942251831@qq.com
紙刊投稿郵箱:
bailu6698@163.com
紙刊投稿、訂閱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體裁:現(xiàn)代詩、散文詩、散文、詩歌評論、古詩詞賦、報告文學、閃小說、中短篇小說 
掃碼添加主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