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閑海 《一棵樹》
心不能替代一切事物
存在也不能讓時光生動
第一章 無限的復數(shù) :個體、社會標本、以及制造過程
一 無限的復數(shù)
本雅明、韓秉哲、汪民安談?wù)摰囊约皼]有談?wù)摰摹T谌祟悮v史群星璀璨的星光里,富有魅力的心靈正在被瓦解?!霸谶^去,一切藝術(shù)品都陳列于人類舉行慶典的長廊,作為神圣時刻的憑證和紀念碑。”本雅明)人們欣賞到卓越而經(jīng)典的藝術(shù)作品時,不再為誕生作品的畫家詩人音樂家的心靈力量而驚嘆,人們從方方面面解讀作品,各種頭頭是道的知識拼接縫合一個藝術(shù)家原型,是的,他們也是人,他們可以被習得。生產(chǎn)(Produktion)最初并不意味著制造或加工,而是展示、呈現(xiàn)某物。在法語中,生產(chǎn)的這一原始意義仍然存在,Se produire意味著登場,呈現(xiàn)自身。于是,他們開始一文不值,當然越是天價的藝術(shù)品,他們越顯得一無不值,因為可以用金銀等價物進行等價,只要等價過程完成,就意味著這些作品內(nèi)在的誕生過程已經(jīng)從歷史過程中被剔除,這只是一個眼前的東西??梢哉?wù)摰闹皇撬膬r值——等價物的價值。那些習得能會的模仿者因此洋洋自得,他們再次面對偉大詩人畫家藝術(shù)家時,居然不再確認對方而是確認自己,這是多么可笑的復數(shù),他們在重寫李白重寫杜甫重寫世界上有名有姓所知的,以淵博的知識滔滔不絕的談?wù)撓褚粋€鏡子照出了自己的原型:感動震撼的奧秘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畢竟能夠夸夸其談。無數(shù)的網(wǎng)絡(luò)視頻也在證明這一點:我對詩人與作品沒有感情發(fā)生,我只是在談?wù)撍麄兊膫ゴ?,我對永恒從未思考過,我只是談?wù)摵孟襁@樣就永恒了吧。為什么可以讀到上千年前的古人作品?就因為這個作品被制造成了無數(shù)的復數(shù),日用而不知,就可以為無知而驕傲?本雅明:“在批評領(lǐng)域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重新塑造一個新文類?!?span style="font-size: 13px; font-family: 方正宋一簡體;">無限的復數(shù),是一個標本的制作過程,參與者:整個人類。把標本等價個體,實現(xiàn)了真正的群氓式的眾生平等——以人為流傳的口口相傳因心相應(yīng)的文明薪火幾乎滅跡。
二 詩持續(xù)對語言清場
只會研究而不會像本雅明那樣去寫,學術(shù)人:缺失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人。本雅明沒讀明白的后遺癥,櫥窗在本雅明那里是隱喻多孔性和相互滲透的特點,到空間轉(zhuǎn)向那里發(fā)展到全景式觀看。這是意識形態(tài)的元隱喻。拿來主義消化不良應(yīng)該做一次理清了。
沒有一種詩歌理論能把詩說成詩是什么應(yīng)該是什么的。詩歌理論對于詩如同望風捉影,詩人對于詩歌理論從來沒有頂禮膜拜過。詩歌理論是固化的中斷的框定的概念的甚至是糟粕的。因此劉勰、葉燮、司徒空、嚴羽、王國維以詩話解詩。以象比象,所謂的元詩元語言大概如此了。
先置的詩歌理論約等于限制,后結(jié)的詩歌理論約等于總結(jié)報告,這都是糟粕的。詩之變有風變質(zhì)變形變類變道不變。修壩形式的詩歌理論永遠面臨著拆除。至于哲學入駐詩學對于詩的侵略擴張,勢必引起反彈,詩從來不會被壓抑到虛無的境界。這么說吧,從海德格爾到索緒爾到羅蘭.巴特,文學與文學論文拿去用用就用用吧,侵犯詩就大可不必了,知識那么豐富的無知可笑!
解構(gòu)主義的核心弊端是以我觀我,我即無來處也無去處,無可奈何厭倦地此在地將生命解構(gòu)為概念理性。
如果不以學術(shù)論文出現(xiàn)的詩歌理論大可不必驚訝,詩要求如此。文學類型化分析更不要亂說了,敘述、抒情這種類型化的東西是外在的,一個詩人自己會不斷迭變的,內(nèi)在的指引發(fā)生了變化,外在也發(fā)生了容貌的氣自華。詩對語言清場。
從形式到形式的反駁明眼人一看就是野心。從內(nèi)在到形式的演變,天經(jīng)地義。詩心只對詩發(fā)言。詩的指引令詩生生不息。這種內(nèi)在的發(fā)生,并不是本雅明就能理解了波多萊爾,而是波多萊爾召喚了本雅明。
三 詩的建筑
本雅明好像一直生活在20世紀90年代。其思想資源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反思。怎樣從精神上告別九十年代?首先是告別本雅明,把目光轉(zhuǎn)向當代藝術(shù)。九十年代的話語已經(jīng)是言辭乏味,不再具有再生性張力,最近,藝術(shù)家方蕾在希臘雅典策劃展覽了《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帶來了一種逃離的震撼感,這種震撼感,帶我逃離了九十年代的量子時空糾纏,重新獲得時代感,播展視頻足足觀看了十分鐘,令人感嘆詩歌在當代藝術(shù)面前垂垂老矣。方蕾的異時空:與方蕾不是一個時空的,反思現(xiàn)代文明與一個普遍進不入現(xiàn)代文明的時空異構(gòu)。我們要確認詩的建筑。一首詩是語言的DNA片段,攜帶著先天的文化基因,望聞問切的肌體解讀,才能看見脈絡(luò),更高明的高能量場能感知到高維的存在,五維關(guān)照下形神兼?zhèn)湮馁|(zhì)彬彬為美,美是神魂魄的另一個異名詞,道與名的解析,美是五維的道場。語言來自五維便攜帶著場域的能量,千年不朽,超時空量子糾纏,所謂神思方動鏤刻無痕,此乃天地的浩然正氣,以此,形成:書寫,吞吐,俯仰,凝神,如歌似舞的內(nèi)在動作,小可貫通血脈,大可念天地之悠悠,微可知生命之花苞初考,具可知造化神秀,小用滋養(yǎng)生命,大用可調(diào)劑陰陽,醫(yī)仁心。無用處,逍遙游,世間萬法,政治,歷史,科學皆被超越。
四 總體性離散
回歸論都是皮相。用文明觀文化,用思接千古破解當下,中國古人未曾用科學之言便知天圓地方便知寰宇無限?,F(xiàn)代人什么都知道了,精神世界萎縮于當下之有限,與古人精神世界比,現(xiàn)代人如螢火,現(xiàn)代性在更久遠的人類歷史里,必將一筆帶過,這個現(xiàn)代性什么都沒產(chǎn)生——只有物。中國人有一種總體性的思維,即以知之涯參透天地生命謂之道。導致這種思維受困的是,科學打開的大數(shù)據(jù)之魔盒,我稱之為“總體性離散”,總體性是我們祖先生命體認的文明之源流,離散是微積分里的概念,這個魔盒之分化之演化之派生只能是讓人望洋(未知的總體性)興嘆了,令人氣餒。人誕生了非人非心非生命不受控之物,是對生命總體性的祛魅,未來美麗新世界的烏托邦,一點都不好玩,沒有意思,比如我最近用AI制作了些歌曲,滿足了我從詩到歌生成應(yīng)用的好奇心,作為一個人機合成的產(chǎn)品出現(xiàn)了,出現(xiàn)了也就出現(xiàn)了,我走入了那個溫良的黑夜——我甚至回到了否定奇技淫巧那種狀態(tài)里,縱然理性告知我這是科技,我自我感覺那個產(chǎn)品沒什么生命力,就是沒有精氣神,不是從我心到你心,這種藝術(shù)就是基于視聽官能滿足,我自己聽上幾遍也就夠了。AI取締心靈,以六識為人之根本,這是對人的篡改都不是異化的問題了,基本上是詩意之死,我們不是狹隘的頑冥不化,不能以新舊論,這里面有非常之深的根源,文明之分野在繼續(xù),是故生有涯成為首要被安排的玄牝。歷史主義,科技功利主義,工具理性,與微觀權(quán)力形成的科層制度的三頭怪胎,我稱之為現(xiàn)代性之毒,東方智慧、希臘智慧,耶魯撒冷智慧都在積極尋求解毒劑。請問在這樣的世界級難題面前詩人何為?宏觀視角,關(guān)注抽象人群,以慈悲心看具體人類。若要共生必然消除二元對立。這是文學應(yīng)有的揭示之意。
五 推開與非門
21世紀初的紛爭難道不是20世紀的后遺癥,詩人唱出了20世紀文明的挽歌,敲擊著21世紀初的黃鐘大呂——為什么沒人去聽,沒人去聽。詩人被人類放逐,漠視,無言時,人類就起了新的紛爭。在20世紀,全世界被人類異化的權(quán)力和商業(yè)的許多極端意識形態(tài)攪得百年不安,人性的極善與極惡,都被最大地誘發(fā)出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過去,留下一片精神與物質(zhì)廢墟無法徹底清理的21世紀,在后現(xiàn)代不斷宣布上帝已死,人已死,知識分子已死,哲學已死,詩歌已死,繪畫已死……等各種死亡訃告的恐怖狂歡中,現(xiàn)實生活也在不斷宣布安全食品已死,安全醫(yī)療已死,安全交易已死,安全學習已死,誠信已死,信仰已死,靈性已死,想象力已死,教育已死,童心已死,地球生態(tài)已死……整個世界高速向著娛樂至死、貪婪致死、暴力致死、盲目致死、迷茫致死、虛無致死、技術(shù)致死、瘋狂致死、窮富撕裂致死、真假謊言致死、資源耗盡致死、環(huán)境污染致死、萬物滅絕致死等道路上一路狂飆。人這種東西沒有參照系就會無所不為,有了參照系就會忘記了自己是人。時而啟示,時而隱遁,時而開口說話,復雜的人啊,永恒的二律背反,你們以為的是你們以為的。你們確定的是你們確定的。你們是參悟的也是邏輯的,你們是靈性的也是科學的,你們是一切的,一切不是你們的,你們是文字的,文字就不是你們的。戰(zhàn)爭,瘟疫,饑荒,災(zāi)難,死亡,善惡,對立的陡峭,絕壁的深淵,無始無終。推開與非門,通往永恒之路究竟在哪里?只有恐懼才是無底的深淵,無畏者的光不懼怕任何人性的黑暗,就像那些敢于挑戰(zhàn)自身極限的人們,他們攀登最高的山,潛入最深的海底,奔跑出最快的速度,他們相信——他們在全景視域里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而齷齪的遮蔽者必在陰暗里悄無聲息地死去,一生的生命意象不過是個見不得光的病毒潛伏者。
第二章 論異構(gòu)詩學:生命與時間與古典主義存在與時間之差異
韓炳哲的時間觀也是唯一性線性的宇宙觀,(韓炳哲:時間加速的本質(zhì)是渙散)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同樣絕對且狹隘,頑固且傲慢。他們以絕對不變的宇宙觀創(chuàng)造了單一性人生時間,當然,他們以天真純粹為名把生命收斂于某一個命名,創(chuàng)造出了生命兵馬俑般的偉大與壯闊景觀,他們把這一人生時間投射向他們能所覆蓋的一切,成為時間掌控者與終極真理的解釋者。這一點可視為古典主義的哲學觀總和?;谏鄻有耘c物理差異性建立的非線性的時間觀(物理時間是顆粒的,而不是連續(xù)的,沒有河水式流動的時間《朱銳:生命圖像中的時間和意識》)。去中心化的宇宙觀與之映照的心靈模型,也觀察到了一種總體性離散,中國人有一種總體性的思維,即以知之涯參透天地生命謂之道。導致這種思維受困的是,科學打開的大數(shù)據(jù)之魔盒,我稱之為總體性離散,總體性是我們祖先生命體認的文明之源流,離散是微積分里的概念,這個魔盒之分化之演化之派生只能是讓人望洋(未知的總體性)興嘆了,令人氣餒。人誕生了非人非心非生命不受控之物,是對生命總體性的祛魅(法蘭克福學派之解釋也不盡人意姑且一用)。
但與古典哲學碎片化的解釋不同,星云從來不曾離散而是以渦旋看待事件與時間:不再追求意義而是追求經(jīng)歷與體驗。二者似乎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一個過于確定,一個過于不確定,前者傾向霸權(quán),后者傾向合作,這不是代際迭變能解決的,是多樣的生命形態(tài)與心靈模型的屬性差異。前者屬于絕對的自我中心,后者屬于去中心化的自我。前后之間存在著并非新舊相生的巨大斷裂,語言在此失效,事件在此誕生,道在此分道揚鑣:前者以存在為中心展開時間,后者以生命為中心展開時間,在生命與存在問題上從宇宙觀而降的差異。 “生命的時間圖像由兩部分組成:反映世界事件的順序和持續(xù)時間的事件時間,以及反映生命結(jié)構(gòu)及其自我形象的生命時間。前者類似于物理時間,而后者屬于生命的自我形象。一般來說,生命時間雖然大體上是人類意識的錯覺,但卻不能被視為純粹錯誤,因為它反映了生命的真實本質(zhì)?!?《朱銳:生命圖像中的時間和意識》)
異構(gòu)詩學提出的時-空同步生成機制(時間之形為克萊因瓶式迭加),使非連續(xù)性特征與量子物理的顆粒時間觀形成跨學科呼應(yīng)。異構(gòu)詩學的物理時間觀與海德格爾的物理時間觀(曾在-當前-將來)完全不同,以此形成的生命時間觀感知不同:生死觀、人生時間、情感時間、山水時間、事件時間等等不再贅述。
在當代哲學與詩學的時間性論域中,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與異構(gòu)詩學視角下的生命與時間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其差異可概括為以下五個維度:
一、時間性的本質(zhì)分野:本真性與彌散性
海德格爾的時間性以向死而在為核心,將存在錨定在曾在-當前-將來的三維結(jié)構(gòu)中,強調(diào)此在通過直面死亡獲得本真性。這種時間觀具有強烈的線性特征,將生命收斂于存在這一終極命題,形成以存在為中心的意義網(wǎng)絡(luò)。而《生命與時間》所代表的異構(gòu)詩學則主張時間的非線性渦旋結(jié)構(gòu),如同星云中的粒子運動,每個生命事件都是獨立的時間漩渦,在碰撞中產(chǎn)生新的時空軌跡。這種時間觀否定終極意義,將價值歸于體驗本身,正如史成芳所描述的“時序坍塌的解構(gòu)詩學”。
二、主體性的建構(gòu)路徑: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海德格爾體系中的此在具有絕對主體地位,通過操心(Sorge)結(jié)構(gòu)將世界納入主體籌劃的范疇,形成存在論的霸權(quán)邏輯。這種哲學觀將人置于宇宙中心,如同兵馬俑陣列般塑造出秩序森嚴的存在景觀。而異構(gòu)詩學則瓦解了這種主體中心主義,生命不再作為意義的發(fā)射器,而是成為時空網(wǎng)絡(luò)中的節(jié)點。韓炳哲指出的時間消散現(xiàn)象,正是這種去中心化時間觀的現(xiàn)實映照——當生命擺脫存在論的目的論框架,每個瞬間都成為自足的意義單元。
三、真理的生成機制:解釋霸權(quán)與事件涌現(xiàn)
古典主義哲學通過流俗時間與源始時間的二元劃分,建立起解釋真理的等級秩序。海德格爾強調(diào)唯有通過本真決斷才能抵達存在真理,這種真理觀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而異構(gòu)詩學視角下,真理在事件碰撞中瞬時生成,如同量子糾纏般不可預測。這種認知范式拒絕任何終極解釋權(quán),正如羅薩與韓炳哲關(guān)于時間危機的辯論所揭示的:現(xiàn)代性加速與后現(xiàn)代消散的對抗,本質(zhì)是真理生成機制的范式革命。
四、生命的價值維度:目的論與體驗論
海德格爾體系中的生命價值始終指向存在的澄明,將死亡預設(shè)為意義生成的必要條件。這種目的論框架導致生命成為存在的工具,其價值需通過向死而生的悲劇性升華來實現(xiàn)。異構(gòu)詩學則徹底懸置了存在目的,生命價值在體驗的純粹性中自我確證。這種轉(zhuǎn)變呼應(yīng)著史成芳提出的詩學時間三模式:從古典的回憶再現(xiàn)、現(xiàn)代的在場體驗到后現(xiàn)代的時序解構(gòu),生命逐步掙脫存在論的價值枷鎖。
五、語言與現(xiàn)實的斷裂:命名的固化與事件的逃逸
在古典主義范式中,語言通過命名將流動的存在固化為概念體系,海德格爾的閑言兩可批判,本質(zhì)上維護著本真言說的命名權(quán)。而異構(gòu)詩學見證著語言在事件洪流中的失效——當星云式的時間渦旋形成,任何概念框架都無法捕捉生命的瞬時綻放。這種斷裂不是代際更替的產(chǎn)物,而是兩種宇宙觀在根源上的不可通約:前者試圖用存在統(tǒng)攝生命,后者則讓生命在逃逸中重構(gòu)存在。
兩種時間觀的對抗揭示著現(xiàn)代性深處的認知革命:當海德格爾式的存在哲學仍在構(gòu)建意義的通天塔,異構(gòu)詩學已轉(zhuǎn)向星云深處的未知領(lǐng)域。這不是簡單的理論迭代,而是人類認知范式從存在殖民時間到時間解構(gòu)存在的范式躍遷。在此過程中,生命的兵馬俑陣列正在崩塌,每個瞬息萬變的時空渦旋都在書寫新的宇宙詩篇。
第三章 對存在主義詩學批評的批評
筆者認為:詩歌評論要彰顯詩人獨到的精神世界與詩藝追求,并在詩人特異獨有的詩歌文本上生發(fā)建構(gòu),發(fā)現(xiàn)其新也發(fā)現(xiàn)其舊。用哲學理論框架詩歌的架構(gòu)必然要由詩進行反駁。其一、對存在主義本身的界定:雖然無所不包然而存在主義仍然是方法論中的下位法。其二、哲學與詩學的關(guān)系理清,是詩學觸發(fā)了哲學而不是哲學引導了詩學之思,這個次序顛倒就抹殺了詩人的創(chuàng)造性。其三,言說的雙重困境,哲學進入當下存在著哲學話語的困境,詩歌轉(zhuǎn)換當代語境與語言也有詩學的困境,二者不能等價。其四,詩歌的觸角比哲學靈敏且具有含混不可名狀的直覺,這一點哲學理性化之,是對詩歌的遮蔽。其五,我們呼喚太學介入詩歌批評時,要具有評論者自身的主體性,而不是用一個理論一個哲學替代這個主體性——這指向太學批評范式的變革也指向太學自身理論機制的創(chuàng)造性。綜上,學術(shù)批評詩歌要融合文藝批評,二者結(jié)合,批評文章本身才具有可讀性。
一首詩,可以差異出寫詩的人與詩人寫詩。在巨大無比的詩歌熵增中讀經(jīng)典與遇到經(jīng)典確立經(jīng)典:僅僅是批判是不夠的,僅僅是賞析是不夠的,僅僅是確立是不夠的,僅僅全面是不夠的。異構(gòu)詩學采取學者楊鵬所言其二:兼容、適用。構(gòu)建一個異構(gòu)詩學的批評經(jīng)典方法論:批判、賞析、兼容、適用。我預設(shè)經(jīng)典的過程:肯定價值、發(fā)現(xiàn)缺陷、學習吸收、適用普世。
第四章 山水成詩
——以《泊牛渚懷古》談山水時間
泊牛渚懷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此詩手法相對于李白而言,寫之毫不費力。景物未與神合,散文松散筆法,目之所及,身知所處,意之所托,合盤托出。一首旅行中所記爾。地名,典故信手入詩,化境之功含而不露。以空境著稱,漁洋謂此詩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帶經(jīng)堂詩話》)亦著眼在一空字,即葉燮所謂”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原詩》)。今人若登牛渚磯的太白樓,必感應(yīng)李白的志氣塞乎天地……縞乎若寒崖之霜,湛乎若清川之月。(《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第8冊,頁4378。)這是李白為中華民族心理貢獻的”驕傲”,流傳千古并引以為豪絕不是什么想象共同體,這是不能被符號化的。張宏杰有論春秋時的中國人,生機勃發(fā),品格清澈。漢唐時的中國人,雍容大氣,自信心很強。這等驕傲要體悟于個人身體,方成風骨,否則就是集體無意識的自大,不珍惜這份稀有之精神遺產(chǎn),李白也就成了商業(yè)把玩之物,符號化李白效仿李白而丑化李白者大抵都是冒犯詆毀以李白詩而形成的民族心理,必自取其辱令人鄙棄。讀李白詩可成為這樣一種人:體格健碩,意氣飽滿,神情駿達,靈動飛揚。
山水時間的詩,以古今相接而形成心靈契合。異代不共時的心靈時間在同一個場域里再次發(fā)生。這種獨特的心理文化現(xiàn)象,構(gòu)成了詩文中國的獨特之處,即是文化的又是個體的。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標識。這是一種中詩思維方式,即對邏輯思維的超越,與西方哲學斷然獨立。絕議論而窮思維即如李白所說氣激道合……殊身同心。(《冬夜于隨州紫陽先生飡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 同上書,第8冊,頁4144。)本人在考察中追隨詩以此發(fā)明一個詩學名詞:心靈感應(yīng)。意指這種思維方式強調(diào)的是通過自由聯(lián)想與想象等來使內(nèi)心產(chǎn)生信息互動與溝通。區(qū)別于傳統(tǒng)邏輯推理,心靈感應(yīng)需要我們在日常體驗,意象和符號等感性素材中構(gòu)建非線性思維模式以實現(xiàn)深層和直觀認知。
以山水為神靈,抵達知天命與天行健的仁與智。從全景視域的盛唐山水至半山半水的南宋再至殘山剩水的枯山水,線性時間宛如生命力的自然流轉(zhuǎn),內(nèi)在線條的繁盛消減至簡,似乎審美的經(jīng)驗質(zhì)感成為了生命可靠的依據(jù),超越性不斷被罷黜重建,流動的答案永遠被置于未完成的境地。知仁知智可以讓人知行知止,那似乎仍然是外部的規(guī)約,恪守詩的訓戒人必要升起山水精神,浸潤并滋養(yǎng)生命,以期耳順聽從于生命自然的自由意志。異構(gòu)山水是一次迭變與融合:山水融合了靜止與流動、恒常與變化、透明與晦暗、密實和稀疏、整體與部分、陰陽、虛實、高低等兩極的概念。(文章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林志猛)是在新詩遭遇古今中外語境的一次反響,作為山水的自然與風景的自然形成了中西自然觀的差異,作為歷史的山水與朝向未來的山水形成了古今山水的迭變,在山水精神與造物永恒遭遇演化中變與不變的交織,構(gòu)成了文明與文化景觀的多樣性。作為生命的山水,山水是生命的另一種顯現(xiàn),有時包括人的生命顯現(xiàn)。異構(gòu)山水的文化價值與詩學意義在于其獨特的審美追求、文化內(nèi)涵與詩藝呈現(xiàn)。在未完成中完成一次名實相符的人詩互證,以山水古今迭變構(gòu)建差異性詩性空間,豐富詩歌語言,深化情感體驗,整合詩性經(jīng)驗質(zhì)感,寄予一種浸潤心血的詩歌寫作抵達山水詩意審美境界。
線性時間生成目的論。存在論生成價值觀,價值觀生成意義論。目的論與意義論,如同兩條困龍鎖,哲學、科學皆無效。只有具有信仰的宗教才能超越這兩條束縛靈與心的困龍鎖形成一種宗教意義的時空觀。而具身性又不得不把宗教意義的時空觀世俗化。因此,身、心、靈的世俗化的有限性又形成抑制生命的最后一條困龍鎖。異構(gòu)詩學提出的”生命與時間”將生命落在具體的時間之內(nèi),獲得生命可感知的、可靠的、可理解的、自我確認的、不假與物的、不寄托于神的、不以虛無錨定生命的詩性時間,以此屠龍技打開三層束縛與抑制。
存在論詩歌沒有宗教救贖為大的宏觀背景,思考死亡以及以死亡為目的終點的線性思維,連死亡也終將虛無于死亡建立起的價值與意義——這種巨大的悖論終將身心分裂——這樣的痛苦是自身悖論導致的痛苦,不是正常的人性,更不可能成為普遍意義的道。而以此生成的生命現(xiàn)象學產(chǎn)生一系列主體自反性,讓他者成為了絕對客體。
當代詩被束縛在存在論的意義論與目的論之中。其存在論的世俗化讓當代詩人的主體身份無法自證。異構(gòu)詩學必須指出存在論詩歌的懸浮——僅僅以異構(gòu)詩學的生命與時間雖然無法覆蓋存在論詩歌的悖論與尷尬的現(xiàn)實處境,以及無法處理存在論詩歌這條道路上的巨大的語言熵增——不過相信極少數(shù)詩歌心靈會真正參悟到屬于自己生命時間的詩歌道路。
在時間上:天地大于人,人大于存在,存在不能在語言上建立,存在和語言之間要交給生命時間。即天地時間——人的時間——生命時間。山水時間作為生命的另一種顯現(xiàn),通過山水的變遷和詩人的體驗反映出生命的狀態(tài)和變化。生命時間則直接聚焦于生命本身,探討生命在時間中的存在方式和價值。山水時間與生命時間相互映照,共同展現(xiàn)了生命在不同維度和層面的呈現(xiàn)。山水成詩,山水時間與生命時間重建詩性關(guān)系:從山水的朝暮之變的物理時間,四時之景的自然時間進入到恒遠生意的生命時間,作為詩人必須完成中國山水文明的終極關(guān)懷:山水賦道、山水比道、山水興道。當代詩深受存在與時間的壓抑,漁樵山水式歷史時間困擾,山水成詩能堅實地而非虛無地把存在與生命的關(guān)系重新建維,意味著現(xiàn)代性的超越存在論詩學。如灰娃評論說:”在這件作品前,我忘了自己身在何處、此時何年、我是誰,只覺眼前一片蓊郁青蔥、生機勃發(fā),滿眼沉郁頓挫之力、律動勁折之力,滿紙雄渾蒼茫,萬物之靈才具有的幽光狂慧?!?/span>
第五章 嶄新維度的人
獎勵來自遵從內(nèi)心的寫作越來越難,天才型的天賦、直覺、想象力與整個世界沒有關(guān)系時等于世界就沒有過那樣的人來過。成為泯與眾人中的一個,悲憫,疼痛,無助,有罪是最保險的。
詩是無聲的,但詩里卻是有聲音的。這是詩的奧秘——無法轉(zhuǎn)述的奧秘,讀者應(yīng)該體會到這個奧秘,詩人無法告訴你她是怎樣寫的——讀她的作品,我們總會聽到一個女性聲音,并不高亢,也不是外在的憤怒,那是低語的、內(nèi)觀的、但又不屈服的聲音。(張莉:韓江的女性文學是什么樣的?)
韓江的詩復活了一種平靜講述悲涼與驚恐的語調(diào),這種語調(diào)有裹著被子說話的氣息,需要聽者在睡與清醒的臨界狀態(tài)聽見(韓江是個耳語者),完全是遙遠不相關(guān)的,需要聽者聽見那纖細給靈魂安寧的聲調(diào),沒有負擔,不需要投入,聽與聆聽不需要被強迫(韓江有個完美的聽者)——這就是寫詩的修行,像一個朗誦者獲得了讀的魅力。這是無聲的詩的魅力,詩是無聲的,在他者聆聽里獲得聲音。相反,就是灌輸?shù)脑胍簟芏嗳烁惴戳耍绞怯昧υ绞潜蛔x者抗拒。他與讀者是對峙的,與普遍的他者并沒有和解,于是談不上療愈,是讀者耐著性子聽完了一首詩的自言自語——在水里睡覺。我們的讀者也習慣性接受搞反了——睡在水的夢中。
韓江與其說處理的是暴力,不如說處理的是人性之惡,來自他者之惡。韓江并不是對光州事件進行歷史講述,是對歷史的陰霾的下的人性傷害進行了復原,人性有個韓江這樣柔軟善良敏感的先在,暴力摧毀傷害了這個先在,自我療愈作為弱者心靈并不能解決一切。可以說韓江的寫作,揭示了漢語寫作本身的困境。殘雪的問題是沒有愛,愛的暴烈與柔軟都指向人心而非人性。韓江的詩歌作為殘雪的參照系,作為女性的聲音,想象力直覺的詩的聲音與尖銳的劃玻璃哲學聲音并置,前者天然接近人的本質(zhì)。
異構(gòu)詩學向未來互換嶄新維度的人:這是一個撕裂碎片化的當下,每一種合理性都有主體自身的創(chuàng)傷與療愈的合理性,然而合理與合理之間又構(gòu)成了新的對立與撕裂,返回歷史試圖撥正當下的時間線,那是科幻思維,宏大敘事只會帶來更大的無法抗拒的災(zāi)難。我們需要重構(gòu)的不僅僅是心理而是心靈立法,如文中所述敏感來源于過渡獨立以至于共情都不再天然合理,介入更被視為二次傷害,批判已經(jīng)被視為軟暴力,似乎一切有為法都是失效的,以改變身份做出階級置換困境也無處不在,這是一個心靈困境的總體性時代。文中提出的有為法為韌性,便是承認敏感的危機所在。
第六章 完全否定存在論之不可能
存在論詩歌是不是誤會了存在論,直接在語言上起層以語言建構(gòu)存在——美其名曰:語言的弗里西斯。存在論的第一層是什么?完全否定存在論之不可能。但是解構(gòu)主義解構(gòu)了存在論的意義論與價值論讓生命回到澄澈的本真狀態(tài)——廢這么大勁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目的的目的是什么?完全否定存在論之不可能,正如試圖抓住自己的影子。解構(gòu)主義揭示的真相是:存在論既是牢籠也是翅膀。當我們在語言的鋼絲上行走時,每一次墜落風險都孕育著新的飛翔可能?;蛟S正如海德格爾晚年領(lǐng)悟的——唯有詩思同源者,方能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解構(gòu)的終極目的,不過是讓人類在存在的廢墟上,跳起屬于新認知紀元的量子之舞:沒有固定舞步,卻因此獲得對抗熵增的永恒生機。
神的悖論
神也要使用人間的語言
神做數(shù)學題也要老老實實
在一年級的時候?qū)懴拢?+1=2
神也很無奈1+1=3的時候
怎么解釋
神自身的悖論:
若神全能,
能否創(chuàng)造一塊自己搬不動的石頭?
結(jié)語:
詩歌里有音樂在最好的詩人那里,群峰首先低頭讓出安靜的空谷,時間只是一只螢火蟲,它來的目的是讓人忘記,次第的聲響透明而愉悅,聲音如磬敲過每一個字符,開花的空谷滿目閃耀。當一個詩人整理詩篇時,時光要為之倒流。人啊,這種脆弱的碳基生物,究竟怎樣擁有了心靈與靈魂,這是最不思議的最高的詩。當一個人寫詩時,無機物,有機物,生命物,人造之物,天地萬物,都要聽命于靈魂,人為之萬物之主宰也要聽命于靈魂。人不是中心,人是一束光,穿透無機域、有機域、生命域——王的原始含義。三橫是為萬物生,一豎即一束心靈之光。生命的尊嚴與愛的意義,令人在大地上短暫卻為來過,而不虧永恒者,在永恒者面前,卓然傲立,你給予的個性我已經(jīng)完成,你給予的生命我已經(jīng)經(jīng)歷,你給予的秘密,我用詩篇一一驗證。你給予的不完美、流逝、消散——生命全部接受并作出了答卷。用山川風雷,用四季更迭,用愛與人間——全部回答出生命的最高之境。我穿越清晨,只為躲避細雨,在無人的地下車站,我走到了迷宮的心房,所有的標識指向出口,我試著上當,爬上了最后一級臺階,看見卷簾門緊鎖,哈,這真是無聊的游戲,被迫轉(zhuǎn)身時,我還是原初的我嗎?我的詩神,只在夜里。她從不告訴我白天的路通往哪里。
箭陵霄,原名箭慶國。漢族,男,生于1978年。遼寧丹東人現(xiàn)居云南供職于國電電力云南新能源公司。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字著作權(quán)協(xié)會會員。1995年寫下處女作,2017年出版詩集一部《我愛山水間有個你》(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參與編輯文學作品集《風雅逐夢》任編委(工人出版社)。2022年自印詩集《詩99首》。2024年發(fā)表論文《異構(gòu)詩學理論與實踐概論》(《中文學刊》2024年第1期)。

讓我對南方的鐘情
成為絕世的傳奇
——西渡
南方詩歌編輯部
顧問:
西 渡 臧 棣 敬文東 周 瓚 姜 濤
凸 凹 李自國 啞 石 余 怒 印子君
主編:
胡先其
編輯:
蘇 波 崖麗娟 楊 勇
張媛媛 張雪萌
收稿郵箱:385859339@qq.com
收稿微信:nfsgbjb
張淼|致蘇格拉底——讀柏拉圖《理想國》手記
投稿須知:
1、文稿請務(wù)必用Word 文檔,仿宋,11磅,標題加粗;
2、作品、簡介和近照請一并發(fā)送;
3、所投作品必須原創(chuàng),如有抄襲行為,經(jīng)舉報核實,將在南方詩歌平臺予以公開譴責;
4、南方詩歌為詩歌公益平臺,旨在讓更多讀者讀到優(yōu)秀作品,除有特別申明外,每日所發(fā)布的文章恕無稿酬;
5、每月選刊從每天發(fā)布的文章中選輯,或有刪減。
《南方詩歌》2021年總目錄
《南方詩歌》2022年總目錄
《南方詩歌》2023年總目錄
《南方詩歌》2024年總目錄
《南方詩歌》2025年1月總目錄
《南方詩歌》2025年2月總目錄
《南方詩歌》2025年3月總目錄
《南方詩歌》2025年4月總目錄
《南方詩歌》2025年5月總目錄
《南方詩歌》2025年6月目錄
譚毅|羽毛與泳姿
張淼|致蘇格拉底——讀柏拉圖《理想國》手記
李云楓|在黑夜到來之前,你將一束光放入他的眼睛
洛白|如同一段被遺忘的墓志銘
盧文悅|李白
方妙紅|失眠
李德武|月光殺手
楊勇|向安迪 . 沃霍爾致敬
康潔|黃土梁舊事
宗昊|早已拒絕對大海抒情
牧羊人張強|月亮之上
北野(山東)|側(cè)身于塵世的拐彎處
孫苜苜|被雨水沖刷得滿街都是的悲傷
王景奎|牙膏生活
雷子道|夜眺分水江
崖麗娟|天空之鏡
葉朗|愚人不過的愚人節(jié)
祁越|寂靜:給每一片雪重新命名
“他山詩石”;駱家 譯|布羅茨基《獻給約翰.鄧恩的大哀歌》
“創(chuàng)作談”:牛耕|歷物與觀瀾
專題詩輯:墜落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