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土情》連載(三十)
作者:張堅
一代水圣李儀祉
2022年國慶節(jié),我們一家人驅車前往張家山涇河龍口觀賞了涇惠渠首的宏偉工程及這里的山水風景。后又重點到李儀祉紀念館,認真參觀了他一生為國家水利事業(yè)艱苦奮斗,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他的亡我工作的獻身精神,使我深受感動,受教匪淺。
一
李儀祉先生名協,子宜之,后改儀祉。1882年出生于陜西蒲城縣東北馬湖鎮(zhèn)旁的富原村。名為“富原”,其實地處丘陵地帶,土層較厚,水資源貧乏,水井深達三五丈,如遇久旱無雨,就會出現草木枯焦,寸草不生的慘狀。因此,當地有“龍山馬湖,渴死寡婦”的諺語。缺水深深地印在李儀祉的童年記憶里,“水”成為李儀祉揮之不去的心結,治水利而利家國便成了他心中最強烈的一個愿望。
他從小生活在一個進步家庭,父親李桐軒是同盟會會員,是個有名的劇作家,伯父李仲特是我國近代有一定影響的數學家。李儀祉8歲師從伯父開始就讀,14歲時接觸《九數通考》、《西學大成》等西方科學圖書,常常讀至深夜。17歲那年,他考中同州府第一名秀才,留下了“年少識算,氣度大雅”的美名。次年,李儀祉推薦入陜西涇陽崇實書院讀書,學習《天演論》等著作,寫下來《權論》、《神道設教辟》等反封建作品。
1904年,是李儀祉人生中不平凡的一年。這年,他與兄長李約祉同被推薦入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臨行前,父親李桐軒揮毫作詩“人生自古誰無死,死于愚弱最可恥,雀鼠臨迫能返齒,況有氣性奇男子?!奔恼Z兄弟二人要潛心學習,學有大成。當時,京漢鐵路尚未修通,兄弟二人只好雇馬車趕路,星月兼程地奔波了半個月,直到山東才改乘火車赴京。經過考試,李儀祉以全優(yōu)的成績被預科德文班錄取。在京都大學堂的求學生涯中,他時刻銘記父親的教誨,埋頭學業(yè),發(fā)奮攻讀,廣泛涉獵。整整五個寒暑,他沒有回過一次家,每次班上考核都名列前茅。1906年,李儀祉兄弟倆同時加入同盟會。由于父親和伯父也是同盟會會員,并為辛亥革命做出過貢獻,因此,當時有“一家人四口,革命人兩雙”的贊譽。
1909年,李儀祉從京師大學堂畢業(yè),由西潼鐵路籌備處派赴德國留學。他剪掉發(fā)辮,前往德國柏林工業(yè)大學土木工程系,勤奮攻讀鐵路和水利專業(yè)。一段時間后,土木工程系的教授無不對他刮目相看,因為這位來自東方、為人樸實的年輕人各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德國留學期間,他在假期里,約同學到柏林附近的巨人山水電站參觀。他們每天徒步六七十里山路,遍走庫區(qū),詳實地考察了水庫的建筑特點和水電站的各項設施。望著這座現代化的水利工程,想到家鄉(xiāng)井枯窖干的情景和父老鄉(xiāng)親求神盼雨的愁容,他感到了肩上擔負的重任。我們中國有長江、黃河,家鄉(xiāng)有渭河、洛河。為什么不能把這些豐富的水資源加以利用,為民造福呢?在這種信念的支配下,他廢寢忘食的學習,立志將來讓中國“鐵路四通八達,水利工程遍布全國”。
1913年李儀祉進入德國丹澤工程大學攻讀水利專業(yè)。期間,他與陜西省水利局局長郭希仁一道考察了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歐洲諸國的水利事業(yè),更加感受到我國水利事業(yè)的落后,更加加重了自己的責任感。以后的兩年間,他從沒有休過假期,也很少外出,專心攻讀。上完課后,他便一頭扎進實驗室做實驗,或到圖書館,廣泛查閱,搜集與水利有關的資料。
赴德留學,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拿到學位沒有任何問題。但申請學位及參加答辯需要不少費用,為了給國家省錢,他兩次放棄了學位。他說,我不遠萬里來到德國求學,求的學問,不是學位,學位對我毫無用處。我是公費學生,學費都是老百姓給的,能省一文是一文,絕對不能浪費。勤奮苦讀,為他日后振興祖國水利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江河治理,興利除害,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必須造就一批學有專長的水利專門人才。李儀祉深知這個道理,畢生致力于水利工程教育事業(yè)。1915年,他從德國回來后,適逢國家水利局總裁、著名實業(yè)家張謇決定在南京創(chuàng)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李儀祉聞訊后,與美國回國的許肇南一起去拜見張謇。李儀祉被聘為我國第一所高等水利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教務長,參與創(chuàng)校,承擔教務,忙得不亦樂乎。他在該校執(zhí)教七年,精心培養(yǎng)了二百多名我國現代水利事業(yè)骨干科技專家,其中包括宋希尚、沙玉清、汪胡楨等,為現代水利教育事業(yè)做了大量拓荒性的工作。
興辦教育,師資教材是關鍵。李儀祉聘請茅以升擔任教授,請竺可楨講學,自己親自教授多門 課程,經常加班加點,廢寢忘食。那時,國內很少出版水利方面的書籍,大學用的教材大多是歐美原版,不僅有些內容不合國情,也不便于學生學習。為了解決教科書缺乏的問題,李儀祉自己動手,編寫了《水工學》、《水力學》《水工試驗》、《潮汐論》等教科書。他還把各地水利工程做成模型,進行直觀教學。為了彌補沒有實驗室這個缺憾,他帶領學生去南京火車站、去工廠,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一目了然。
在教學方法上,他特別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經常帶領學生到江河流域考察,示范引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917年,華北地區(qū)發(fā)生特大水災,永定河、北運河、薊運河、、拒馬河、滹沱河等河系相繼洪水泛濫。洪水所到之處,幾乎沒有一座完整的建筑物幸存,整個災區(qū)一片汪洋,死傷者不計其數。水退之后,瘟疫四起,景況十分悲慘。李儀祉十分痛心,他不顧瘟疫流行,親自帶領學生奔赴河北勘查災情。歷時半年之久,先后勘查了受災的五大河及海河,掌握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匦:?,他把實地考察所得的材料整理成教材, 豐富了教課內容。
為了改變家鄉(xiāng)水利建設落后局面,1923年,他親自籌建陜西水利道路傳習所,后改為陜西水利道路工程學校,這是當時陜西省唯一培養(yǎng)水利人才的學府,后改為國立西北大學工科,他兼任西北大學校長,亦不遺余力地為陜西培養(yǎng)人才。1932年,為適應關中水利建設需要,他借用省立西安高中部分校舍,創(chuàng)辦了陜西水利專修班,并親自授課。1935年,專修班遷往武功,改為西北農林??茖W校水利組,他不辭勞苦往返于西安與武功之間。現在西北農專已發(fā)展成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陜西、為全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水利人才。
李儀祉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愛國思想和道德品行。在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任教期間,他經常給學生們講一些中國古代水利專家的故事,激勵同學們的愛國之心。他說,古代為國主政的,有許多是工程家,大禹就是個水利工程家,他把我們中華民族從水里拯救出來。他教育學生“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一切事情要講求實際,不要爭虛名”,“學工程的青年,于求學時代,便應存濟民利物的志愿,時時想到如何使一般人民受到我的益處?!痹谝淮螌W生講演中,他說道:“水利事業(yè)關系國計民生,至深至巨……”接著他又說:“愿諸君努力奮斗,抱人溺己溺之懷,一有所疑,必有所問,毋稍諱!”李儀祉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們。這些學生中許多人后來不計名利,獻身水利事業(yè),成為中國水利史上一代棟梁。
李儀祉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水利教育家,更是一位造福人民,治水業(yè)績澤惠三秦的水利實踐家。他情系陜西水利,主持修建“關中八惠工程”和陜南、陜北的有關水利工程。1918年后,陜西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餓殍遍野,李儀祉心急如焚,風塵仆仆奔赴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籌集資金,推動引涇工程 。
1922年下半年,在愛國將領楊虎城的力邀下,李儀祉回到故鄉(xiāng)陜西,出任陜西省水利局局長兼渭北水利工程總局總工程師,他親自到各地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建設陜西水利的計劃,包括著名的“關中八惠”工程,即涇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澇惠、豐惠和泔惠。在時局不穩(wěn),經費困難的情況下,他悉心籌劃,四處募捐,先后完成了涇惠、渭惠渠的建設,籌備了洛惠、梅惠渠的施工,并親自擬定了陜南漢惠、褒惠、湑惠渠等以及陜北織女渠、定惠渠的工程計劃。受益的灌區(qū),糧、棉收成大幅提高,關中農村的面貌為之一新,經濟迅速得到 恢復、發(fā)展。李儀祉生前這樣為他籌劃的洛惠渠題詞:“大旱何須望云至,自有長虹帶雨來?!边@些渠道在設計、修建中繼承了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更廣泛地應用了近代西方的水利科學技術,大大促進了陜西關中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1935年里,李儀祉擬定了《陜西省水利工程十年計劃綱要》,計劃十年內,使水利惠及全省,使陜西成為一個農田水利區(qū)。1938年1月,他抱病赴眉縣參加渭惠渠攔河大壩南山壩工程。病情不斷加重,仍關心工程的進展。曾手書“土壩”二字貼在臥室。他在病中說,“我是不能死的,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囑托中提到,“切望后起同仁對于江河治導,本余之素志,繼續(xù)努力,以科學方法逐步探討;其他防災、航運及水電等,尤應多于研究,次第實施。本省已成灌溉事業(yè),須妥為管理,其未及水利工程,應竭盡人力、財力以求從速逐漸完成”。他這種強烈的事業(yè)心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奮斗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水利工作者。
三
李儀祉不僅為陜西水利建設嘔心瀝血,也為全國的水利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28年,他出任華北水利委員會委員長,1929年任導淮委員會委員和總工程師,1931年兼任全國救濟水災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1932至1935年擔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他為祖國水利建設事業(yè)忘我工作,不怕疲勞,忍著病痛,足跡遍及黃、江、淮、海地區(qū),血汗灑遍祖國大地。
黃河在歷史上屢次決口泛濫,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災難。治理黃河水患成為一代代中國人的夢想,更是李儀祉這位杰出的水利專家年輕時就樹立了遠大志向。
他在主持治理黃河工程上,積極倡導“以科學從事河工之必要”。他在分析了傳統(tǒng)治河在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弱點的基礎上,強調國外的先進水利工程技術和我國古代的治水經驗與當時國內水利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了一套科學的治水理論。他組織力量對黃河全流域進行測量,以做好治理的基礎工作。他委托德國專家恩格爾斯做黃河模型實驗,使指導工作有據可依。還聘請挪威的安德森和美國的萊恩等水利專家前來我國研究黃河洪水、泥沙問題。為了使黃河治理取得成效,1930年,李儀祉在天津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水工實驗所,倡導進行水工實驗研究。他制訂了黃河流域水文站網規(guī)劃。在黃河干支流上陸續(xù)建立了一批水文站、水位站和雨量站。他還成立了第一個黃河測量隊,對黃河下游河道進行精密水準測量和重要地點的經緯度測定。
李儀祉為治理黃河水患傾注了大量心血。期間他撰寫了《黃河治本的探討》《關于導治黃河之意見》《治河略論》等40余篇論文和報告,系統(tǒng)地總結了我國歷代治河的經驗教訓,結合新興水利科技,提出了一整套黃河治本方略和具體措施,把我國的治黃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治理黃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運、灌溉、水電兼顧的總體治河指導思想,改變了幾千年單純著眼黃河下游治理的觀念,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他不僅在黃河治理上提出了科學的治黃方略,還率先推行我國近現代水利學術活動。1931年,他聯合水利界有關人士共同倡議,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間水利學術團體中國水利工程學會,即現今中國水利學會的前身。它當之無愧的被推舉為該學會歷屆會長,并主持創(chuàng)辦了學會會刊《水利月刊》,整理刊印了一批古代治水典籍,編撰、出版了《水利工程設計手冊》等水利書籍。此外,他還是《水利雜志》、《黃河水利月刊》、《導淮委員會月刊》、《陜西水利月刊》等水利刊物的主持者和主要撰稿人,僅水利著書多達二百余冊(篇),所有這些著作和論文,在當時廣為矚目,并且成為后人研究水利的重要參考文獻。
李儀祉現身水利,帶病拼命堅持工作。他在江蘇了解灘水入海工程時,突然發(fā)病,經醫(yī)院檢查,確診為膽囊炎。由于病情嚴重,他不得已返回陜西。病重期間,他仍牽掛著各地的水利工程,每天必聽匯報,不斷擬定各種方案和建議。1938年3月8日,李儀祉帶著未竟的心愿瞌然長逝,年僅57歲。李儀祉逝世后,在西安參加追悼會的達萬人之多。當靈柩運到涇陽陵園時,當地群眾有五千人含淚為其送葬?!洞蠊珗蟆犯叨仍u價了李儀祉獻身水利科學事業(yè)的豐功偉績,稱他“不但是水利專家,而且是人格高潔的模范學者,一生勤學治水,燃燒著愛國愛民的熱情,有公無私,有人無我!”為了紀念李儀祉功勛,省立涇陽農校被命名為“陜西省儀祉農業(yè)學?!?。
李儀祉先生終生熱愛水利事業(yè),獻身水利事業(yè)。他忘我工作,瀝盡心血,鞠躬盡瘁,攻堅克難,創(chuàng)新進取,為祖國現代水利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取得了輝煌成就,成為我國近代水利事業(yè)的“先驅”,著名的水利科學家、教育家。他的獻身精神、輝煌成就已被載入國家史冊,在中國近代水利發(fā)展史上享有“百世之楷?!?、“水利界泰斗”之 稱,而在民間更有“現代大禹”的傳說,堪稱一代水圣。
八十多年過去了,但關中老百姓沒有忘記這位為人民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水利大師。每逢清明節(jié)和李儀祉誕辰日,都會有大批民眾自發(fā)前往陵園祭奠。一位祭奠者動情地說:“關中的農業(yè)能有這么發(fā)達,關中農民的生活能有這樣富裕,李儀祉先生功不可沒”,關中的老百姓永遠也不會忘記他。
水利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在大西北,水的問題當是最大、最難、最為關鍵的問題,對西北大開發(fā)也至關重要。今人當以李儀祉先生為楷模,高度重視和發(fā)展水利事業(yè),為山川秀美工程,為祖國的富強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簡介:
張 堅,禮泉縣西張堡鎮(zhèn)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黨員,1955年5月參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鄉(xiāng)政府、縣委農工部、縣農業(yè)局、縣革委會生產組、山區(qū)工作領導小組、農業(yè)區(qū)劃辦、農村改革試驗辦等部門及建陵公社任職工作。當選過縣黨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屆縣委候補委員。在崗期間,貫以清正勤奮,忠黨敬業(yè),求真務實,不鶩虛聲。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勞不息,建園務果,看書習文,所著《心路歷程》《鄉(xiāng)土情》兩本書被連載發(fā)表在全國《都市頭條》網絡平臺,可百度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