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與佛文/任泳儒(新疆哈密)
誰一眼就能認出
是魔是佛
五千年朦蔽了
灰燼之靈的塵埃落定之后
虛偽彌彰多少眼睛
叩拜了虔誠的祈禱
這個婆娑世界
到底誰是佛誰是魔
迷途知返多少迷茫的距離
微笑的不一定慈悲無量天尊
笑里藏刀隱身落落大方
怒目圓睜的不一定是魔
話丑理端的才是真言之有理
睜大眼睛也不一定能看清尊神
本來是魔卻認成了佛
本就是魔卻尊崇為佛
廟宇叩拜的佛
有幾尊是真實的化身
三拜九叩誰的法眼
認出了慈悲仁慈的容顏
真的佛祖是不會標榜自己清高在上的
都是人間煙火
把佛供在了甜言蜜語
神殿云間的廟宇的
佛與魔共生在天地間
是佛是魔天地知道嗎?
二0二五年六月十六日於哈密
點評詞
迷霧與明鏡:論《魔與佛》中的哲學思辨與人性叩問
點評詞作者/柴永紅
任泳儒的詩歌《魔與佛》以深邃的哲學視角和銳利的人文關懷,將東方宗教意象與現(xiàn)實人性困境熔鑄一爐,看似簡單的詰問中,構建起一個充滿辯證張力的精神迷宮。全詩以“誰一眼就能認出/是魔是佛”開篇,猶如一記重錘叩擊心靈,瞬間打破了世俗認知中對善惡、圣凡的簡單二分法,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復雜性的精神場域。這種對傳統(tǒng)認知邊界的大膽質疑,不僅彰顯了詩人獨特的詩學勇氣,更折射出當代人在價值多元時代的精神困惑與哲學追索。
一、認知迷霧中的真相解構
詩歌開篇便拋出尖銳的認知困境:“五千年蒙蔽了/灰燼之靈的塵埃落定之后/虛偽彌彰多少眼睛”?!拔迩辍钡臅r間跨度,暗喻人類文明漫長歷史中積累的認知慣性與思維定式,而“灰燼之靈”與“塵埃落定”的意象,既暗示歷史的沉淀,也隱喻被層層遮蔽的真相。詩人敏銳地指出,這種歷史積淀非但未能澄清認知,反而使真相愈發(fā)模糊,導致無數(shù)人在“虛偽”的迷霧中迷失判斷。
在對表象與本質的辯證思考中,詩人顛覆了傳統(tǒng)認知的固有模式:“微笑的不一定慈悲無量天尊/笑里藏刀隱身落落大方/怒目圓睜的不一定是魔”。這種顛覆性表述,打破了人們基于外在表象進行善惡判斷的慣性思維?!拔⑿Α迸c“怒目”作為極具符號化的視覺意象,世俗認知中往往對應著“善”與“惡”,但詩人卻無情地戳破了這層表象的虛妄,揭示出人性與神性的復雜性。正如尼采所言:“沒有事實,只有闡釋”,詩歌中的認知困境正是人類闡釋體系局限性的生動寫照。
二、宗教符號的祛魅與重構
詩歌對宗教符號的解構與反思,構成了另一重深刻的思想維度?!皬R宇叩拜的佛/有幾尊是真實的化身”,這一詰問直指宗教信仰的本質。詩人眼中,宗教場所中的“佛”已淪為被供奉、被瞻仰的偶像,其神圣性在世俗的頂禮膜拜中逐漸異化。“三拜九叩誰的法眼/認出了慈悲仁慈的容顏”,通過對宗教儀式的質疑,詩人揭示出儀式背后可能存在的盲目性與功利性——人們在程式化的禮拜中,往往忽略了對“慈悲”本質的真正追尋。
更為深刻的是,詩人提出“真的佛祖是不會標榜自己清高在上的”,這一論斷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宗教敘事中高高在上的神圣形象。詩人的重構中,真正的“佛性”并非遙不可及的彼岸存在,而是滲透在人間煙火之中。這種對宗教本質的重新詮釋,暗合了禪宗“擔水砍柴,無非妙道”的哲學理念,將神圣性從云端拉回人間,賦予其更具現(xiàn)實意義的生命維度。
三、共生語境下的善惡辯證
“佛與魔共生在天地間/是佛是魔天地知道嗎?”詩歌結尾的這一追問,將思考推向了更高的哲學層面。詩人構建的宇宙圖景中,“佛”與“魔”不再是絕對對立的兩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共生體。這種觀念與《道德經(jīng)》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辯證思想一脈相承,揭示出善惡、圣凡之間的相對性與流動性。
這種共生關系的提出,不僅是對傳統(tǒng)二元對立思維的超越,更是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F(xiàn)實世界中,純粹的“佛”或“魔”幾乎不存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潛藏著善與惡的種子,不同的情境與選擇中,這些種子會不斷生長、轉化。正如榮格的“陰影理論”所指出,人類的完整人格必然包含光明與黑暗兩個面向,唯有正視這種復雜性,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認知與精神成長。
四、現(xiàn)實維度的精神叩問
《魔與佛》的深刻之處,不僅在于其哲學思辨的深度,更在于其對現(xiàn)實的敏銳觀照。當代社會,價值多元與信息爆炸加劇了人們的認知混亂,真假難辨、善惡混淆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詩歌中對“虛偽”“表象”的批判,恰似一面明鏡,映照出當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價值迷失與精神困境。
詩人通過對“佛”與“魔”的探討,實則在叩問人類的良知與判斷力。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如何穿透表象的迷霧,把握事物的本質?如何在價值多元的沖擊下,堅守內(nèi)心的道德底線?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正如詩歌所暗示的那樣,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在每個人對自我的深刻反思與對生命的真誠體悟之中。
結語
任泳儒的《魔與佛》以其深邃的思想、獨特的視角和富有張力的語言,完成了一次對認知、宗教、善惡等重大命題的詩性探索。詩歌不僅解構了傳統(tǒng)認知的固有模式,更重構了一個充滿辯證智慧的精神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佛”與“魔”不再是簡單的善惡符號,而是成為觀照人性、反思現(xiàn)實的棱鏡。這種探索不僅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更對當代人的精神成長與價值重建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正如詩歌結尾那振聾發(fā)聵的追問,它將持續(xù)回蕩在每個讀者的心靈深處,引發(fā)永恒的思考與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