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有感
文/義博云天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書名,字面意為"早晨的花傍晚拾起",比喻對往事的追憶與舊事重提。該詞既包含時間流轉(zhuǎn)中對美好記憶的珍視,也特指魯迅通過這部作品記錄早年生活經(jīng)歷與社會觀察。
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比喻晚年間對童年、青少年時期經(jīng)歷的回憶性整理,既有對親友的追思,也包含對封建禮教和社會弊病的批判。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chuàng)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部杰出藝術作品。
“朝花夕拾”作為“回憶記事”,多側(cè)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jīng)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xiāng)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jīng)歷;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xiàn)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抒發(fā)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當今的我們,怎么看魯迅的“朝花夕拾”?首先,我們讀《朝花夕拾》,要擺脫語文教學模式的思維束縛。其實,“朝花夕拾”能讓我們看到的,是魯迅作為“戰(zhàn)士”的另一面,看到魯迅除了批判性、叛逆性之外,還有質(zhì)樸、真誠的摯愛之心,甚至還留有童心。所以,我們閱讀《朝花夕拾》最好先放棄所謂的“意義”追索,而有更多的興趣與感情的投入,就當作是與魯迅先生的閑散對話、聊天。這樣就更能讀出作品的原味,體驗那種人間味,那種特別的散文詩的藝術之美。
我們閱讀時要注意感受那種大氣。魯迅的文章毫不拘謹,放得開,收得攏,這是大氣度。魯迅在敘說以往生活經(jīng)歷時,時而沉湎回憶,時而感慨迸發(fā),時而勾勒一幅景致,時而揣摩某種心理,時而考核故實,時而旁敲側(cè)擊……真正做到了作者所主張的“任意而說”“無所顧忌”。然而細細琢磨,一篇仍有一篇的中心,各篇還都不脫離全書的基本線索。他與藤野先生的交流熱仿佛就是閑聊,漫不經(jīng)心,從容自然。這就是大氣,是大雍容。不像有些散文過分講究結(jié)構(gòu)篇章,反而顯得拘謹、做作。
閱讀“朝花夕拾”總是讓我們體會到魯迅的幽默。我們現(xiàn)在在網(wǎng)上見到的幽默,相聲段子里幽默層次都值得懷疑,唯獨魯迅的幽默是很“高級”的。閱讀《朝花夕拾》中有很多順手而來的諷刺,這種諷刺往往不是單刀直入,而是用多少有點開玩笑的方式去回敬論敵,他的這一笑就像鞭子,給論敵以苦辣的抽打,叫論敵挨了打卻有苦難言,這正顯現(xiàn)了幽默的力量。
《朝花夕拾》中也有許多議論,寫得很幽默。比如《父親的病》中揭露庸醫(yī)行騙,開的方子用奇特的藥引,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對’,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魯迅插入議論:“似乎昆蟲也要貞節(jié),續(xù)弦或再醮,連做藥資格也喪失了。”這很可笑,會讓人聯(lián)想到封建禮教。諷刺的意味就在幽默之中加強了。
《瑣記》中記敘在南京的留學生活,有這么一大段:“初進去當然只能做三班生,臥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兩塊。頭二班學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塊。不但上講堂時挾著一堆厚而且大的洋書,氣昂昂地走著,決非只有一本“潑賴媽”和四本《左傳》的三班生所敢正視;便是空著手,也一定將肘彎撐開,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總不能走出他之前。這一種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現(xiàn)在都闊別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腳躺椅上,發(fā)見了這姿勢,然而這位老爺卻并非雷電學堂出身的,可見螃蟹態(tài)度,在中國也頗普遍。是不是特別可笑?這就是幽默的力量。
魯迅的幽默是有力的,自信的,是一種智慧,一種語言的風格,更是一種氣質(zhì)的表現(xiàn)。
還有就是“朝花夕拾”乃至魯迅所有的文章,文字運用的吝嗇到了極致,有一種簡單精煉之美。有道是說《朝花夕拾》的風格,非常洗練、明晰,文字不多,給人的印象卻很深。魯迅的這些文章似乎在說“閑話”,也稱“漫筆”,是一種比較隨意的寫法,要細細品味,才更能體會到那種特別的情趣。每一篇中勾勒一兩個人或一兩件事,就把社會的真實呈現(xiàn)給了讀者。這是《朝花夕拾》“簡單味”風格的常用手法。這樣的文章,耐讀,就像線條清晰簡練而富于表現(xiàn)力的素描,著墨不多,余韻無窮,我們不能不佩服這種洗練的功力。
我小的時候讀魯迅的“朝花夕拾”根本看不懂文章的真實含義,是當小說讀的,這里十篇散文讓我讀成了十個故事,甚至認為不就是短篇小說嘛?后來大了,文學從愛好到甄別力的提高,再讀魯迅的“朝花夕拾”時才看出每篇文章里都有思想性,從幽默中閃現(xiàn),人性情懷在回憶中蕩溢,對時弊和社會的批判在犀利的筆觸中傲骨鋒芒畢露。所以,這才是把“朝花夕拾“歸納為散文集而不是短篇小說集的緣由。
當今文學愛好者也好,作家也罷,怎么讀魯迅的“朝花夕拾“,其實最要緊的是學習魯迅先生敢于面對社會,面對人性的劣根性和對百姓的真摯情感和對如藤野先生有恩之人的報恩之情寫進我們自己的文章里,愉悅百姓讀者,推動社會糾正時弊不斷邁向文明進步的道路,而不是看小說看故事的態(tài)度閱讀“朝花夕拾”。
今天,對“朝花夕拾”的成語典故大都不記得了,“朝花夕拾”已然成為魯迅散文代名詞了。
作者簡介
殷博義 1950年出生上海。北大荒知青,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榮獲“祖國邊陲優(yōu)秀兒女獎,百度可查作者介紹。
作者系中國現(xiàn)代作家協(xié)會理事、浦東分會主席,浦東作協(xié)會員、浦東雜文學會會員,澳大利亞雙語出版社副主編,江西作家網(wǎng)高級簽約作家,《英國文學》微刊“簽約作家”,半朵中文網(wǎng)專欄作家,著作《云天文集》九卷一百多部,詩文著作越千萬字。創(chuàng)作理念:
褒獎人間真善美 譴責世上假丑惡
用文字激勵人生 筆下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