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雨巷文學社

作者簡介:
沈志榮,杭州市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杭州越劇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1971年發(fā)表處女作:詩歌《燒窯工》《紅梅贊》,至今已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1000余篇作品計500余萬字,已出版文學作品專著10部。

蘇軾(蘇東坡)
從蘇東坡到網紅墻
——饅頭山社區(qū)的千年穿越之旅
作者:沈志榮 - 杭州
開場:一杯茶里的千年時光
(舉起青瓷茶杯)各位不妨猜猜,我手里這杯龍井,和蘇東坡、饅頭山有什么關系?(停頓)
去年冬天,我在饅頭山社區(qū)的老茶館偶遇一位制茶師傅。他指著鳳凰山的方向說:"蘇東坡當年在這邊種過茶,現(xiàn)在這兒茶園早荒蕪了,但滿山的野茶還是摘得到的,這茶就是我親手采摘來炒制的,說不定還帶著他踩過的泥土香呢。"
今天,就讓我們沿著這縷茶香,開啟一場從北宋到抖音時代的穿越之旅。
第一部分:蘇東坡的"杭州朋友圈"
(投影展示《西湖清趣圖》)
大家看這幅古畫里,有個戴斗笠、拄竹杖的身影——沒錯,就是我們的"杭州首席代言人"蘇東坡。
1.1 水利局長的日常
元祐四年,54歲的蘇東坡帶著疏浚西湖的批文回杭。當時他有多拼?
每天巡湖,靴子磨破三雙
發(fā)明"工資抵淤泥":用湖底挖出的葑草抵民工錢
在現(xiàn)在的湖濱路一帶搞"美食招商":劃出菱角種植區(qū)增加稅收
(展示老地圖)有趣的是,他主持修建的六井供水系統(tǒng),有支線管道就通往鳳凰山方向——為百年后南宋皇城的選址埋下了伏筆。
1.2 文豪的網紅打卡
蘇東坡在鳳凰山留下的"到此一游"可不少:
大麥嶺題刻(現(xiàn)存最早西湖摩崖)
月巖賞月(中秋夜能看到"月穿孔"奇觀)
在梵天寺與僧人斗茶(輸了還嘴硬寫詩)
(突然壓低聲音)但有個秘密:他最愛的是現(xiàn)在饅頭山社區(qū)東面的"青衣泉"。有詩為證:"虎移泉眼趁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這描寫像不像現(xiàn)在年輕人發(fā)的朋友圈?
第二部分:皇城根下的煙火氣
(切換南宋《皇城圖》與現(xiàn)代航拍對比圖)
時間來到1138年,當趙構把行宮定在鳳凰山時,他可能沒想到:
2.1 御街上的外賣小哥
考古發(fā)現(xiàn)告訴我們:
皇城根遺址出土過"省馬院"界碑——相當于皇家順豐轉運站
發(fā)現(xiàn)大量越窯瓷片,證明宮里人也用"同款"青瓷飯碗
最近發(fā)掘的南宋博物院工地,挖出了疑似御膳房排水溝,里面還有螃蟹殼
(笑)看來"杭幫菜"能成非遺,得給宮里這些吃貨記一功。
2.2 社區(qū)改造的"神操作"
(播放改造前后對比視頻)
五年前的饅頭山還是"電線像蜘蛛網,馬桶在巷口晾"的城中村?,F(xiàn)在的變化有多絕?
南宋博物院設計師的腦洞:用玻璃棧道"懸浮"展示御道遺址
網紅咖啡店"二十三階":把防空洞改造成洞穴風書吧
大媽們晨練的"八卦田健身角",地下就是南宋籍田遺址
(舉起手機)看這個抖音點贊10w+的"南宋天空之鏡"——其實是社區(qū)蓄水池改造的倒影池,晴天能拍出整個皇城倒影。
第三部分:當東坡遇見網紅
(展示"蘇東坡主題奶茶店"照片)
去年社區(qū)文化節(jié),發(fā)生了三件趣事:
3.1 詩詞快閃
00后用Rap唱《飲湖上初晴后雨》
漢服社在蘇東坡題刻前跳"宋韻街舞"
書法家在網紅墻寫"東坡體"彈幕
3.2 數字考古
浙大團隊用AR技術復原的場景:
掃御街遺址,手機里跳出南宋外賣員送餐
對準老樟樹,看見蘇東坡在樹下躲雨
(神秘狀)據說正在開發(fā)"東坡美食地圖"APP
3.3 跨時空對話
社區(qū)征集"給東坡的留言",最佳答案來自菜場王阿姨:
"蘇市長,您修的六井現(xiàn)在成文物了,但咱們通自來水的速度可比您快多啦!"
結尾:青瓷片與二維碼
(從口袋掏出兩樣東西)
左手是南宋地層出土的青瓷片,右手是社區(qū)導覽二維碼——它們相隔八百年,卻奇妙地在這里相遇。
就像饅頭山社區(qū),既是:
老人曬太陽的藤椅
孩子追逐的巷弄
網紅打卡的濾鏡
更是(舉起瓷片對著光)
透過釉色看到的,那些永遠鮮活的杭州記憶。
(收起瓷片)最后分享個冷知識:南宋博物院預計2025年開放,但它的官方抖音號已經靠"考古直播"圈粉50萬——你看,歷史從未走遠,它只是換了種方式年輕著。
謝謝大家!

饅頭山一角

饅頭山學習墻

投稿須知:
1.本刊為公益平臺,歡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須是作者原創(chuàng)作品,嚴禁抄襲,文責自負。
3.投稿作品必須是作者首發(fā)作品。
4.本平臺刊發(fā)文學作品: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文學評論,書法、繪畫等。
5.投稿作品一經刊登,本刊以及中國雨巷文學所屬機構均有使用、出版之權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處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須提供:
1.文本、2.作者簡介、照片
3.朗誦者簡介、照片,4.誦讀音頻、視頻
投稿聯(lián)系熱線:13306500910
中國雨巷文學社
首席顧問:黃健 、特別顧問:周紹志
顧問:毛建一、 鄧國安、徐勤
海外顧問:鄧瑛(德國)、王靜(英國)
社長:陳繼業(yè)
副社長:孫建勝(兼秘書長)
副社長:劉虹、王木清、李君
雨巷文學編輯部
總編:陳繼業(yè)(兼)
主編:韓菜菜、朱雙碧
本期編輯:陳繼業(yè)
2025年 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