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的橋
唐劍鋒
大明湖,我已經(jīng)記不清游過多少次了。冬天游過,春天游過,夏天游過。這次游大明湖,卻是在初秋季節(jié),且是坐著游船,走的是水路。陰歷八月初的一天,天空晴朗,烈日出來照在身上,還是大汗淋漓,天氣很熱;不過一陣秋風吹過來,有一股涼爽的愜意,感覺很爽。
初秋,大明湖的水,是綠色的,兩岸是綠色的,岸上的樹也是綠色的。由近向遠看去,滿眼都是綠色;在蔚藍天空鑲嵌著點點白云的映照下,是那樣的善解人意。走水路,與沿湖游,大不相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了更多的橋。據(jù)說,大明湖大大小小的橋,有32座。
游船劃破平靜的湖面,便有朵朵浪花躍起,使勁拍打著游船,像是向游人問好,又像是向游人致敬。浪花在游船的兩則,歡快的跳躍著,在游船的尾部,甚至追出去老遠,直至游船轉彎。湖中的魚,清晰可見,有的忍不住在遠處跳出水面,更多的卻是游在水中;岸上有游客將食物投入水中,那魚便會歡快的集聚在一起,追逐著食物。有游客急忙拿出手機,要抓住這一瞬間。岸邊的荷花,有的正在開花,有的已是果實累累,這一切,游人盡收眼中。
大明湖的橋,每一座都不重樣,每一座都別具匠心。在橋梁的欄桿、材料、坡度選取上,既能滿足交通功能,使橋上能走車、走人,橋下能通船,又使橋具有了景觀效果。橋的內則,有題詩,有繪畫。大明湖橋的命名,每一座都有歷史淵源。據(jù)說,有些橋已經(jīng)不在原來的位置上了,如站在岸上可看到鵲華煙雨的鵲華橋、靠近可看到秋柳臨風的秋柳橋,位置都發(fā)生了變動。坐游船從明湖景區(qū)東北端進入,首先看到北渚橋。北渚,北邊的水中有小塊陸地;橋恰好就在大明湖湖東最北邊,又契合杜甫在濟南寫下的詩“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于是命名為北渚橋。
北渚橋,形狀有趙州橋的影子,材質、做工比較精細,有點初月出云、長虹飲澗的韻致。接著就能看到鵲華橋。由北渚橋往南行駛300多米,眾泉匯流牌坊以北,就是大明湖現(xiàn)存最大的橋——鵲華橋。鵲華橋五孔聯(lián)拱,石制精美,橋兩側鏤空石雕的欄板和云龍浮雕的柱頭都可視為藝術品。游客手拿手機,不是全程錄制,就是取景拍照;其實,坐在游船上,無需取景,只需找個角度,隨處皆可成像。船上的景,與兩岸的景,絕不相同;甚至岸上很難看到。
百花橋,為曾堤最南端。曾堤原名百花堤,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6月,52歲的曾鞏來到濟南,擔任齊州地方首席長官。曾鞏據(jù)實考察,在北城進行了大規(guī)模水利建設,包括修筑堤堰、疏浚水道、開挖新渠、修建水閘等,這條貫穿大明湖南北的“百花堤”,便是曾鞏的政績?!鞍倩ǖ獭毙蕹芍?,大明湖分成“西湖”與“東湖”,大堤成了人們從南岸登臨北岸北渚亭的路徑,常在百花堤上行走的人們親切稱為“曾堤”。大明湖南岸又有百花洲,橋亦取名百花。
百花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立交橋”。橋上通路,橋下中間的橋洞用于通航,南端的橋洞可供行人步行穿越。橋西亭廊臨水,景色如畫。史料記載,修完堤壩后曾鞏曾寫下《百花堤》詩:“如玉水中沙,誰為北湖路?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我為發(fā)其狂,修營極幽趣。發(fā)直而砥平,驊騮可馳騖。周以百花林,繁香漫清露。間以綠楊陰,芳風轉朝暮。飛梁憑太虛,榭嶢躡煙霧。直逼高城巔,海岱歸指顧。為州乏長材,幸歲足杭余。與眾飽而嬉,陶然無外慕。”
蘆花橋,周邊長滿了蘆葦,秋天“葦花搖白,一望彌漫,可稱秋雪”。大明湖秋天的代表景觀,就是“秋容蘆雪”,故稱蘆花橋。橋欄頗為精致,橋南是小湖,橋東北方向可見超然樓?!侗本┑臉颉酚斜本┑奶厣?,大明湖的橋,有大明湖的味道,不實地去看一看,你就很難理解大明湖的美,不僅在水面,也在橋上,也在水中。
橋不僅是一座建筑物,能為行人帶來便利,也是一座景觀,也是一件藝術品。于是,我對大明湖的美,又多了一層認識;我對先人的智慧,又多了一份敬意。
大明湖北渚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