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的運河版圖上,臨清曾如一顆璀璨星辰。明清時,“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盛譽道盡了這座山東第一大城的繁華。2018年初秋,山東運河經(jīng)濟文化研究中心的一支特殊隊伍,懷著朝圣之心踏上這片土地——此行不為驚動地方,只為追尋運河滋養(yǎng)的文武精魂,感受千年水脈的厚重回響。
張自忠紀念館內(nèi),毛 澤 東手書“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如炬如星。講解員的聲音將時光拉回1940年5月湖北襄陽的慘烈戰(zhàn)場:當日軍三面合圍,僅剩幾十名警衛(wèi)時,張自忠將軍右臂中彈仍凜然高呼:“子彈打完了用刺刀,刺刀斷了用拳頭,用牙齒咬!”
日軍戰(zhàn)史記下他生命的最后瞬間:身中數(shù)彈的將軍從血泊中猛然站起,威嚴目光竟讓敵兵藤岡愣在原地。當刺刀最終穿透他的身軀,搜出的刻名鋼筆才讓日軍驚覺——這位如山倒下的巨人,竟是集團軍總司令。
兩個月后,將軍夫人李敏慧絕食殉夫。周 恩 來譽他為“中國抗戰(zhàn)軍人之魂”,蔣 介 石 題詞“終換得馬革裹尸還”——二戰(zhàn)同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用熱血鑄就民族脊梁。
一墻之隔的季羨林紀念館,陳列著大師的傳奇人生。臨清農(nóng)家走出的他精通12國語言,尤以“天書”吐火羅文震驚學界,卻三次請辭“國學大師”桂冠。
館長馬魯奎動情講述大師軼事:北大新生曾喚他“老頭”看包一小時,他卻含笑應允;晚年與雙貓共眠的“三睡圖”盡顯赤子心性。他“真話不全說”的處世智慧,與“質樸平易、硬骨頭心腸軟”的交友之道,在浮躁時代更顯珍貴。
溫 家 寶五訪季老時感嘆:“您在最困難時也未丟掉信仰?!边@位運河之子臨終前三天仍在口授文章,將書生報國的火種燃至生命盡頭。
穿過歷史烽煙,考察團在運河遺跡中觸摸臨清“富庶甲齊郡”的往昔榮光。元明清三朝,會通河上31道閘口如巨龍鱗甲,臨清因三河交匯成為漕運咽喉。
鰲頭磯上,“獨占鰲頭”的匾額猶在。當年文人于此眺望千帆競發(fā)的盛景,而今青磚堤壩隱沒荒草,唯余雁翅閘墩訴說商旅如云的繁華。
全國僅存的運河鈔關遺址更令人震撼:這座曾占全國稅收四分之一的明代建筑群,斑駁磚石間依稀可辨“國計民生”坊的輪廓。它見證了《金瓶梅》中的市井風云,更銘記著萬歷年間王朝佐反稅監(jiān)的壯烈抗爭。
饑腸轆轆時,開元山莊路口的獨輪車飄來溫熱豆香。臨清特色“托板豆腐”讓書法家穆振河連食兩塊,質樸美味瞬間喚醒鄉(xiāng)愁。
莊主張秀梅是位深藏不露的京劇名家,席間一曲《紅燈記》滿堂喝彩。她將運河文化融入美食:乾隆賜名的“什香面”十味菜碼如彩虹鋪陳,布袋海參在舌尖綻放海洋氣息。餐廳懸掛的“發(fā)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钡莱鲋魅诵闹尽@位酷愛讀書的女企業(yè)家,正以美食為舟載動運河文化遠航。
行走在臨清,張自忠的熱血與季羨林的墨香在運河波光中交融。鈔關石階的苔痕、鰲頭磯的飛檐、什香面的氤氳,共同編織成一部流動的史詩。當開元山莊的燈光倒映千年水道,我們看見:真正的文明傳承,既在青史丹心間錚錚作響,亦于市井煙火處生生不息。 這座敢領風氣之先的古城,正以文武之道續(xù)寫運河新章。
(素材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