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忠信
徐鐵鵬在文中對百歲表姐的人生敘事,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人骨子里的精神原色。她以針線為筆、以歲月為紙,在平凡人生中書寫下至真至善的生命答卷,讓我們于細微處看見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精神密碼。
一、樸素堅守里的道義之光
表姐的“義”,是寒風中為幼弟納衣的細密針腳,是困境里為父親后事奔波的堅定身影,更是特殊年代冒風險庇護落難義兄的無聲擔當。這種重情重義的本能選擇,超越了時代局限與利益算計,源自“受人滴水恩,當以涌泉報”的傳統倫理,更扎根于“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集體無意識。當她說出“根不能忘”時,不僅是對家族情感的珍視,更是對“義”之精神譜系的自覺傳承——這種超越血緣的道德自覺,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養(yǎng)料。
二、大是大非前的人性光芒
在特殊歷史語境下,表姐對“善”的認知展現出超越時代的智慧。她不因出身標簽否定個體價值,不隨波逐流參與盲目批判,而是以“改過自新便應被接納”的樸素認知,守護著人性的基本溫度。這種“不唯上、不唯風,只唯心”的處世態(tài)度,打破了非黑即白的認知桎梏,彰顯出“以人為本”的樸素正義觀。當她怒斥“整好人不對”時,展現的不僅是一位老人的勇氣,更是中國普通人面對歷史洪流時,以良知為錨的精神定力。
三、百年人生中的文明刻度
從河南逃荒到山西安家,從戰(zhàn)亂年代到新時代,表姐的人生軌跡串聯起中國近現代史的滄桑變遷。她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在于其以“家庭記憶”承載“時代記憶”,用“個體選擇”詮釋“集體精神”——那些縫補衣物的深夜、庇護義兄的驚險、堅守良知的倔強,構成了比宏大敘事更鮮活的文明注腳。正如文中所言,她的善惡觀是“刻進血脈的良善底色”,這種源自民間、藏于市井的道德力量,正是中國文明歷經風雨仍蓬勃向上的深層動因。
在物質充裕而精神容易失重的當下,這篇文章猶如一記叩問:當我們談論“傳統美德”時,究竟該從何處汲取養(yǎng)分?表姐的故事給出答案:它不在典籍的宏大敘事里,而在普通人“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堅守中;不在空洞的口號里,而在“明知有險仍挺身而出”的選擇里。這種于平凡中見偉大、于細微處見精神的生命實踐,讓我們相信:文明的火種,從來都在普通人的心中傳遞;民族的精神長河,正是由無數個“表姐”的人生溪流匯聚而成。
愿這份跨越百年的溫暖與堅守,能成為照進時代的一束光,讓我們在追名逐利的喧囂中,記得“根”的方向,守住“善”的本真。這,或許就是普通人書寫的精神史詩最動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