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雨巷文學社

作者簡介:
沈志榮,杭州市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杭州越劇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1971年發(fā)表處女作:詩歌《燒窯工》《紅梅贊》,至今已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1000余篇作品計500余萬字,已出版文學作品專著10部。

杭州鳳凰山-南宋皇城遺址所在地
宋六陵:歷史的骨渣與天眼的凝視
作者:沈 志 榮 - 杭州
紹興的雨總是下得黏稠。站在宋六陵遺址前,眼前不過是一片茶園,幾塊木牌斜插在泥里,標著永思陵、永阜陵這些煊赫的名字?脊抨牭奶椒嚼,黃土層疊如史書,可翻開的盡是殘頁——當年楊璉真伽盜陵時,理宗的頭顱被制成酒器,徽宗的遺骨與碎瓷混作一堆。而今茶農彎腰采春芽,指尖掠過的,怕是某位帝王的肋骨化成的土。
這陵從來不是陵。南宋君臣北望中原,將棺槨淺埋成臨時客棧,卻不知歷史最擅長的,就是把"暫厝"寫成"永別"。當年選址的堪輿官定然反復推演過:青龍山環(huán)抱,水庫如明鏡,分明是藏風聚氣的吉穴?烧l算得到,風水抵不過一把蒙古人的彎刀?如今考古專家指著航拍圖講解陵寢規(guī)制,那些"上宮下宮""神道享殿"的術語,在茶園壟溝間顯得格外荒誕——原來王朝的體面,終究會被碾成種龍井的肥料。
我想起定陵發(fā)掘的教訓。萬歷皇帝的龍袍出土時金光璀璨,五分鐘后便氧化成破布。郭沫若們當年執(zhí)意要撬開歷史牙關,結果只掏出一把文明的蛀屑。而今宋六陵要建遺址公園,不知可會在簡介牌上寫明:此處埋著半壁江山的軟骨病,和盜墓賊潰爛成白骨的雙手?
離園時忽見三棵老松,據(jù)說是當年陵區(qū)僅存的活物。樹皮皸裂如鐵甲,恍惚竟是徽宗《聽琴圖》里那株松的轉世。天邊滾過悶雷,恍然驚覺——哪有什么"天眼",不過是后人將因果報應當創(chuàng)可貼,貼在歷史汩汩冒血的傷口上?蛇@傷口太深,連時光都結不了痂。
2025年6月29日


投稿須知:
1.本刊為公益平臺,歡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須是作者原創(chuàng)作品,嚴禁抄襲,文責自負。
3.投稿作品必須是作者首發(fā)作品。
4.本平臺刊發(fā)文學作品: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文學評論,書法、繪畫等。
5.投稿作品一經刊登,本刊以及中國雨巷文學所屬機構均有使用、出版之權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處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須提供:
1.文本、2.作者簡介、照片
3.朗誦者簡介、照片,4.誦讀音頻、視頻
投稿聯(lián)系熱線:13306500910
中國雨巷文學社
首席顧問:黃健 、特別顧問:周紹志
顧問:毛建一、 鄧國安、徐勤
海外顧問:鄧瑛(德國)、王靜(英國)
社長:陳繼業(yè)
副社長:孫建勝(兼秘書長)
副社長:劉虹、王木清、李君
雨巷文學編輯部
總編:陳繼業(yè)(兼)
主編:韓菜菜、朱雙碧
本期編輯:陳繼業(yè)
2025年 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