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魂長歌 深情禮贊——賞析馬學林詩詞對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深情禮贊
撰文/馬 彥
馬 彥:教師。寧夏大學畢業(yè),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進修,有數(shù)十篇論文在報刊和網(wǎng)絡平臺發(fā)表。
“禾下乘涼”曾是袁隆平院士樸素而深情的夢想。詩人馬學林以十首同名詩詞為這位“當代神農(nóng)”立起不朽的碑銘,用古典詩詞的璀璨語言,將袁隆平的精神形象升華為一個超越時代的文化符號。
馬學林筆下的袁隆平首先被賦予“自然之神”的光環(huán)!吧褶r(nóng)當代立疇邊”、“神農(nóng)再世解民癡”、“神農(nóng)降世人寰”等詩句反復吟詠,將袁隆平置于上古農(nóng)耕文明的神圣譜系。這并非虛飾的比擬,而是對一位讓土地奇跡般重生的“稻父”最貼切的禮贊。他踏遍“千原”、“千疇”,于“斥鹵”、“貧荒”之上締造神話——如“堿土生春凝玉粒,鹽灘化碧涌金田”。在詩人眼中,袁隆平就是那“破曉叩天荒”的“稻魂”,他手中的種子,成為大地上最神圣的符咒。
袁隆平形象的第二重神性光輝,閃耀于他作為“科技之神”的傳奇。馬學林以凝練詩句聚焦其科研突破的艱辛與輝煌:“千疇踏破尋青穎,百代躬耕讓綠奇”寫其跋涉;“萬里風濤篩玉種,十年血水淬金芒”狀其求索;“踏月篩千種,披星育九岐”繪其專注。那改寫世界糧食版圖的“三系功能”,被贊為“解倒懸”的救世之力。詩人更以“基因滄海編”的奇崛想象,將科學探索升華為對生命密碼的莊嚴重寫——袁隆平不僅育種,更是在滄海桑田之間,重編了人類生存的基因序列。
最為動人的,是袁隆平身上所閃耀的“人文之神”的輝光。馬學林以沉痛筆觸回溯“饑饉”、“饑殤”的歷史背景:“黎庶城鄉(xiāng)饑饉時”、“饑鴻哀曠時”、“猶記饑腸啼野日”。正是這份對人間苦難的深切悲憫,使袁隆平的科研超越了技術(shù)層面。他的“一念破云天”,只為“廩滿粟超前”;他的“赤縣飽豐年”宏愿,終成“人寰萬里熟風香”的現(xiàn)實。詩人敏銳捕捉到袁隆平“禾下乘涼”之夢的深遠象征:“今臥禾陰下,清風萬古奇”——這既是對逝者的告慰,更是其精神在人間如清風般永恒流淌的隱喻。
馬學林詩詞的卓絕之處,在于將這三重神性融于精妙的時空藝術(shù)。十首詩詞構(gòu)成宏闊的時空畫卷:從“荒歲刻心煎”的沉重歷史,到“金水卷千江”的壯闊現(xiàn)實,再到“萬古稻香連”的永恒未來。袁隆平的生命軌跡在詩中凝成不朽的閉環(huán)——其功勛“輝光耀永年”,其精神“搖穗接天疆”,其身影“秋原盡處是君裳”。詩人更以“稻魂”、“稻父”等核心意象為詩眼,貫穿各篇,使袁隆平的形象如飽滿稻穗般沉甸甸地垂立于天地之間。
詩人對古典詩詞形式的嫻熟駕馭,為袁隆平精神賦形。七律的莊重典雅、五律的凝練沉郁、詞牌的宛轉(zhuǎn)深情,皆服務于對“稻父”偉業(yè)的詠嘆。如《臨江仙》下闋:“堿海翻珠騰玉水,鹽灘能矗金田。乘涼禾下臥云煙。秋風搖穗擺,萬古稻香連。”——鹽堿地變沃土的奇跡,與禾下乘涼的愿景,在如歌行板中化為永恒意象。平水韻與詞林正韻的嚴謹使用,賦予詩詞莊重恢宏的儀式感,契合對國之勛賢的崇高敬意。
馬學林以十首詩詞構(gòu)筑了一座宏偉的文學豐碑,將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朽功勛與“心系蒼生”的精神境界,熔鑄于古典詩詞的莊嚴形式之中。這組作品橫跨七律、五律及《山花子》《臨江仙》《翻香令》《浣溪沙》諸詞牌,在平水韻與詞林正韻的嚴謹框架內(nèi),以精金美玉般的語言,完成了對一位科學巨人的深情禮贊。
袁隆平一生與饑餓的記憶緊密相連。馬學林深刻把握此點,開篇即把讀者拉入歷史苦難的深處:“黎庶城鄉(xiāng)饑饉時”、“荒歲刻心煎”、“饑鴻哀曠時”——這些凝練的詩句如利刃,剖開了民族記憶中關(guān)于饑餓的沉痛傷疤。在“猶記饑腸啼野日,慟人寰”的慘痛畫面中,“稻粱荒”成為懸在民族頭頂?shù)睦麆。詩人并非僅止于渲染苦難,而是以強烈的今昔對比,為袁隆平的偉大出場鋪就了厚重底色。當“嘉禾拯世香”的奇跡出現(xiàn),那“斥鹵成金盈廩滿,貧荒化碧綠連天”的巨變,便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
馬學林詩詞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shù)貢獻,在于成功構(gòu)建了“當代神農(nóng)”這一崇高意象!吧褶r(nóng)當代立疇邊”、“神農(nóng)降世人寰”、“神農(nóng)再世解民癡”——詩人將袁隆平置于中華農(nóng)耕文明的神圣譜系中,使其從悠遠的神話中走來,成為一位腳踏現(xiàn)實大地的科學巨人。這一意象并非虛幻拔高,而是扎根于袁隆平具體而微的科學實踐:“千原踏破尋良種”、“千疇踏破尋青穎”、“千疇踏破叩蒼天”。那“萬里風濤篩玉種”的執(zhí)著,“十年血水淬金芒”的堅韌,正是“當代神農(nóng)”意象得以成立的堅實基石。他“朝沐露潮身體倦,暮歸星斗志人知”,其形象在艱苦卓絕的科研跋涉中愈發(fā)高大。最終,“莫問神農(nóng)歸遠地,秋原盡處是君裳”,袁隆平的身影與金黃的稻田融為一體,成為新時代田野上最動人的風景。
袁隆平科研事業(yè)的劃時代突破,在馬學林的筆下被賦予了史詩般的壯美。他攻克“三系法”雜交水稻的科學壯舉,被凝練為“三系功能解倒懸”——以“解倒懸”這一古語,精準喻指其將億萬人從饑餓危境中解救出來的偉績。面對鹽堿灘涂這一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的禁區(qū),袁隆平團隊以科技之力點石成金:“堿地凝珠粒,鹽灘煥玉裝”、“堿土生春凝玉粒,鹽灘化碧涌金田”。詩人將“斥鹵成金”、“堿海翻珠”等充滿魔幻色彩的詞匯賦予科技偉力,使鹽堿地稻浪翻涌的奇跡,升華為一曲人定勝天的科學凱歌。那“莖稈擎寰宇,基因滄海編”的雄渾筆觸,更是將基因科技的微觀世界,與保障人類糧食安全的宏圖偉業(yè)緊密相連,展現(xiàn)出科學探索的磅礴氣勢。
“禾下乘涼夢”是袁隆平樸素而偉大的夢想。馬學林敏銳地捕捉住這一精神象征,使其成為貫穿組詩的靈魂意象:“禾下清涼夢可期”、“今臥禾陰下,清風萬古奇”、“乘涼禾下臥云煙”、“臥禾穗,香盈袖”。這反復詠嘆的“禾下”意象,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間的描述,它凝聚著一位科學家對大地最深沉的愛,對豐收最浪漫的憧憬,對人民最無私的奉獻。當“萬層嘉穗香阡陌”、“秋風搖穗擺,萬古稻香連”的豐饒圖景展現(xiàn)于眼前,袁隆平“禾下乘涼”的夢想終于照進了現(xiàn)實。這“人寰萬里熟風香”的盛景,正是對他畢生奮斗最輝煌的加冕——“勛譽輝光耀永年”。
馬學林這組詩詞,堪稱以傳統(tǒng)詩學禮贊科學精神的典范。他將袁隆平院士“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樸素誓言,升華為一曲恢弘的“稻魂長歌”。詩中那三重神性光輝——自然之神、科技之神、人文之神——最終匯聚成人類面對苦難的不屈豐碑。馬學林這組詩詞,還是古典形式與現(xiàn)代精神的成功遇合。他以“千畦篩月影,一念破云天”的凝練筆力,將袁隆平“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國士擔當,升華為“稻魂卷起覆饑倉”的永恒詩魂。詩人筆下“綠灘金水卷千江”的壯闊畫卷,不僅是對鹽堿地變良田的科學禮贊,更是對袁隆平“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赤子情懷最深沉的呼應。
在“今臥禾涼風起處,接云天”的浩渺意境中,袁隆平院士的生命似乎已化為天地間一縷永恒稻香。馬學林的十首詩詞,正是以傳統(tǒng)之韻為舟,承載著這份彌足珍貴的稻香,穿越時間的長河——那“萬古稻香連”的不僅是阡陌田疇的豐收喜悅,更是民族記憶中一位科學巨匠以稻穗寫就的精神碑銘。當“秋風搖穗擺”,稻香漫過萬頃田疇,袁隆平的身影已融入每一株低垂的稻穗。詩人以“萬古稻香連”的結(jié)語,將這大地上的奇跡凝成超越時間的永恒意象——功勛刻于沃土,精神溶于金穗,在每一粒種子的胚芽中,都回蕩著他未竟的“禾下乘涼”之夢。
2025.6.29.
撰文/馬 彥
馬 彥:教師。寧夏大學畢業(yè),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進修,有數(shù)十篇論文在報刊和網(wǎng)絡平臺發(fā)表。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