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這首散文詩,字數(shù)不多,卻讓人讀后有種“雋永華彩織錦繡,清新淡雅余芳香”之感受。
這首詩有三大特點:
一.修辭手法運用得當
巧妙運用頂針及回環(huán)的修辭手法。給人以清新可愛,超凡脫俗之感。
如:茫茫中,冉冉升起一輪金黃,金黃的旭日漸漸臉紅……。再如:冰霜感動得流出汨汩春水……,春水涓涓,匯成浩浩大江……。
這種頂針修辭手法,前一句末尾,作為下一句的開頭,像一串串珍珠似的,上傳下接,首尾相連,語勢優(yōu)美貫通,給人以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二.含蓄蘊藉
題目是《希望》卻在全文中沒有“希望”一詞。葉燮說:“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庇诶蠋熯@一手法真格是抓住了藝術(shù)作品的含蓄蘊藉,令人回味無窮的特點。
三.畫面感強
鏡頭由遠而近,緊接著春天來了,(……流出汩汩春水,春水涓涓……,匯成浩浩大江,小船悠悠,馳向輝煌。)希望款款而來,江上揚起白帆,向著希望馳航。
于老師不愧為文學(xué)大家,以上幾點寫作手法令吾叫絕!
祝于老師從輝煌中走向更更輝煌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