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忠信
在追尋理想的航程里,有人執(zhí)著于“星辰大?!钡睦寺胂?,卻困于現(xiàn)實的淺灘;有人埋頭丈量腳下的土地,卻在日復一日的奔波中迷失方向。這段文字將人生之路凝練為“心之所向”的夢想與“腳踏實地”的現(xiàn)實,揭示出二者并非割裂的對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命運共同體。在理想主義逐漸稀缺的當下,這樣的思考恰似一記重錘,叩擊著每個在現(xiàn)實與夢想間徘徊的靈魂。
理想與現(xiàn)實的辯證關系,本質(zhì)上是精神追求與物質(zhì)實踐的深度對話。文中“心若緩慢,現(xiàn)實會變得蒼白;腳走得太慢,夢想不會高飛”的論斷,精準道出二者的共生邏輯。敦煌莫高窟的匠人們?nèi)糁挥欣L制壁畫的瑰麗想象,而無日復一日鑿壁、敷彩的實踐,千年藝術瑰寶終將淪為空談;同樣,若只機械地重復勞作,沒有對美學與信仰的追求,那些洞窟也不過是冰冷的石壁。這種辯證關系提醒我們,理想絕非空中樓閣,而是需要現(xiàn)實的磚瓦壘砌;現(xiàn)實也不應是束縛手腳的鐐銬,而應成為托舉夢想的基石。
面對理想道路上的荊棘與迷霧,“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的信念展現(xiàn)出強大的精神力量?,F(xiàn)實中,不少人因畏懼“竹籃打水”的徒勞而放棄追逐,卻忽略了過程本身的價值。徐霞客窮其一生游歷山河,他的游記或許未能助其功成名就,卻為后世留下珍貴的地理與文化遺產(chǎn);梵高生前僅賣出一幅畫作,但其對色彩與生命的執(zhí)著探索,卻在百年后震撼世界。這些例子印證了,所謂“收獲”不應僅以世俗標準衡量,在追尋理想過程中淬煉的意志、積累的經(jīng)驗、拓展的生命維度,本身就是無可替代的財富。
“不忘初心,一葉扁舟亦可滿載星辰”的意象,賦予理想主義新的生命力。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捷徑思維”與“功利主義”盛行,人們往往急于求成,卻忘記出發(fā)時的初心。正如袁隆平畢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即便面對無數(shù)次失敗,仍堅守“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初心,最終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這種純粹的信念與持久的堅持,恰似暗夜中的燈塔,指引著人們穿越迷茫,在看似渺小的個體奮斗中,創(chuàng)造出超越自我的價值。
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而是需要智慧與勇氣作答的思考題。我們既要懷揣“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zhí)著,又要保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清醒。當我們以堅定的信念為舟,以踏實的行動為槳,即使前路布滿暗礁,也終將在星輝斑斕里,唱響屬于自己的生命贊歌。